张文龙
- 作品数:31 被引量:96H指数:7
- 供职机构: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文化科学机械工程更多>>
- 沙棘熊果酸通过调节线粒体-细胞色素c抑制酒精性肝病大鼠模型肝细胞凋亡的作用分析被引量:8
- 2023年
- 目的 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途径探讨沙棘熊果酸对酒精性肝病大鼠肝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将5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进行完全随机分组,分为正常对照组、酒精模型组、沙棘熊果酸低、中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给予每日1次生理盐水灌胃8周;酒精模型组用阶梯式浓度酒精灌胃的方法持续灌胃8周;沙棘熊果酸组分别按50 mg/kg、100 mg/kg和150 mg/kg灌胃,1 h后再灌喂模型组同等剂量酒精。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情况;电镜下观察大鼠肝细胞超微结构;TUNEL法检测大鼠肝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细胞线粒体和胞浆细胞色素c和活化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与酒精模型组相比,沙棘熊果酸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ALT、AST和胆碱酯酶水平均下降(P值均<0.05);酒精模型组大鼠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细胞水肿、脂肪变性明显,而沙棘熊果酸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细胞索排列逐渐趋于正常、肝脂肪变性明显改善;肝细胞线粒体数目增加、形态明显改善;肝细胞凋亡率、胞浆细胞色素c和活化caspase-3蛋白的表达均低于酒精模型组(P值均<0.05)。结论沙棘熊果酸可改善酒精性肝病大鼠肝功能和肝组织形态,可能与抑制肝细胞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释放及caspase-3蛋白的活化,通过线粒体-细胞色素c途径抑制肝细胞凋亡有关。
- 包艳红王强张文龙戈娜李楠苏军李可欣
- 关键词:酒精性沙棘线粒体细胞色素C类
- A Related Study on the Impact of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t's Ridge" in Chinese on ACL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under the Arthroscopic
- 2015年
- 桑洪鹏董乐乐魏海涛张文龙连建强
- 原位神经移植与自体静脉小间隙套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比较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观测周围神经损伤后应用原位神经移植与自体静脉小间隙套接修复方法的疗效比较,为临床治疗周围神经损伤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45只Wistar大鼠的左右后肢共90侧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侧。A组:将股神经切断3mm作为移植段,将移植段与神经远近两断端行原位外膜吻合。V组:将股神经切断3 mm,同时切取长约5~7 mm的同侧股静脉,将神经两断端送入游离的静脉两端,断端之间留一3mm的间隙,将神经外膜与静脉壁缝合。N组:对照组。术后16周,对股神经进行电生理及组织学检测。结果:再生神经纤维均可通过A组吻合口和V组的套接间隙,A、V两组神经传导速度及股四头肌张力与N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组间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神经原位移植、自体静脉小间隙套接均可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且静脉小间隙套接修复可获得与神经原位移植相似的修复效果。
- 张文龙董乐乐崔成立
- 关键词:周围神经损伤神经移植
- 沙棘熊果酸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作用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沙棘熊果酸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2月龄Wistar大鼠30只,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制备后随机分为熊果酸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熊果酸组以熊果酸150 mg/(kg·d)灌胃,对照组给予同样剂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6周。6周后,H&E染色法观察大鼠坐骨神经病理学变化,并计算大鼠SFI、MNCV;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坐骨神经组织NGF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L_(4)~L_(6)脊髓中GAP-43的表达情况。结果术后6周后,与对照组相比,熊果酸组再生神经纤维数目有所增多,排列相对规则,毛细血管结构丰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减少;SFI和MNCV%明显增高(P<0.05),NGF蛋白阳性表达显著增高(P<0.05),坐骨神经组织中GAP-43的蛋白表达量明显上升(P<0.05)。结论沙棘熊果酸干预能够使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功能得到改善,这可能与增加大鼠NGF蛋白阳性的表达,提高GAP-43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关。
- 孙悦戈娜赵雪郭腾飞刘嘉炜张文龙周朋
- 关键词:坐骨神经
- 熊果酸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8年
- 目的:探究熊果酸(ursolic acid,UA)补充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为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拓展思路。方法:健康2月龄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酒精模型组(酒精)、UA干预组(酒精+UA),实验持续8周。末次灌胃后12 h,麻醉后进行腹主动脉取血,同时留取肝脏组织及粪便。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赖氏法检测血清转氨酶活力;显色基质鲎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改良紫外酶促法检测血浆D-乳酸浓度;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ERIC)-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获取粪便肠道菌群指纹图谱,并进行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肠道内大肠杆菌、粪肠球菌、长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的含量。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学观察显示,酒精模型组大鼠肝小叶结构模糊,脂肪变性及炎性浸润增多;与酒精模型组相比,UA干预组肝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得到改善,且血清转氨酶活力明显降低(P<0.05)。此外,UA的补充显著抑制了酒精引起的血浆D-乳酸浓度及内毒素水平升高(P<0.05)。ERIC-PCR和PCR-DGGE结果显示,UA干预改善了酒精所致肠道菌群结构的紊乱,使其朝着正常组大鼠肠道菌群结构方向趋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UA干预组大鼠肠道内长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含量明显高于酒精模型组(P<0.05),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含量较酒精模型组显著减少(P<0.05),且均接近于正常对照组。结论:适量地补充UA能够有效改善酒精引起的大鼠肝脏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UA调节酒精引起的肠道菌群结构和数量的改变、改善肠道微生态有关。
- 马浩然贾海莲张文龙王晶张男男李可欣邰大鹏戈娜
- 关键词:熊果酸酒精性肝损伤肠道菌群D-乳酸内毒素
- 基于肠FXR-FGF15通路探讨沙棘熊果酸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影响
- 2025年
- 该研究借助小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观察沙棘熊果酸补充对酒精性肝损伤(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小鼠的改善效果,通过分析沙棘熊果酸对ALD小鼠肠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5(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5,FGF15)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保护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沙棘熊果酸能够改善ALD小鼠的肝脏、小肠组织炎症反应,降低ALD小鼠血清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ALT)活性、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s,TBA)、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D-乳酸(D-lactic acid,D-LA)含量,提高ALD小鼠胆盐水解酶(bile salt hydrolase,BSH)浓度。同时,沙棘熊果酸可提高ALD小鼠肠道FXR、FGF15、肝脏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第4号(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4,FGFR4)蛋白表达量,降低肝脏中胆固醇7α-羟化酶(cholesterol 7α-hydroxylase,CYP7A1)蛋白表达。综上,沙棘熊果酸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肠FXR-FGF15通路有关。
- 李楠赵雪郭少龙张文龙戈娜李智林琰
- 关键词:酒精性肝损伤
- 双膝同期置换术与分期置换术总出血量的临床对比研究
- 目的:通过双膝同期置换术与分期置换术总出血量的比较,探讨哪种手术方案更利于关节置换患者康复,节约用血,降低风险。方法:选取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2010年-2015年行双侧膝关节置换患者80例,年龄60岁-75岁...
- 魏海涛董乐乐张文龙刘瑞
-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输血凝血功能紊乱低蛋白血症
- 多发性骨髓瘤误诊21例分析
-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在非血液专科首诊误诊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以提高本病的临床诊治率,降低误诊率,减少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方法:对多发性骨髓瘤21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血常规、X...
- 张文龙董乐乐柳茂林
- 关键词:骨髓瘤误诊
- 益生菌对酒精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0年
-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饮酒已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随之产生与酒精相关的疾病人数快速攀升。据WHO报道,2012年全球有330万人死因与酒精消耗有关,占人类全部死因的5.1%,其中欧洲地区占比最高达到12.8%,中国和美国地区占比并列第二,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我国酒精性肝损伤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调查显示浙江省居民的酒精性肝损伤发生率为4.34%,湖南省发生率为4.36%[2-3]。
- 高冰张文龙李可欣高龙姜子尧戈娜
- 关键词:酒精性肝损伤益生菌经济快速发展死因
- 沙棘熊果酸对酒精性肝病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探讨沙棘熊果酸对酒精性肝病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PF级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熊果酸小、中、大剂量(50,100,150 mg·kg^(-1)·d^(-1))组,每组10只。采用灌胃方式给药,持续8周,末次给药12 h后,腹主动脉取血,留取肝脏组织。测定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及肝匀浆中三酰甘油(TG)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肝脏形态结构改变;TUNEL法测定大鼠肝细胞凋亡率;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肝组织Bcl-2、Bax及cleaved caspase-3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HE染色显示,模型对照组大鼠肝索排列紊乱,且细胞浆内散在空泡,肝组织内炎症细胞聚集,肝细胞呈现片状坏死。但熊果酸各剂量组较模型对照组肝脏脂肪变性明显改善,炎症细胞浸润及坏死区域明显减少,组织结构趋向正常,且熊果酸中、大剂量组血清ALT、AST水平及肝组织TG含量明显降低(P<0.05)。TUNEL结果显示,熊果酸大剂量组染色阳性细胞数及肝细胞凋亡指数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熊果酸各剂量组肝组织Bcl-2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Bax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且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量均增多。结论沙棘熊果酸对大鼠酒精性肝病有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肝细胞凋亡关键蛋白Bcl-2、Bax、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水平,进而抑制肝细胞的异常凋亡有关。
- 李可欣张男男侯瑞丽张文龙高龙苗晓涵戈娜
- 关键词:熊果酸沙棘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