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文翔
- 作品数:24 被引量:62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CMAP在下肢神经松解术治疗DPN时的神经监测应用
- 钟文翔张文川廖陈龙杨敏刘鹏飞周晗
- MRI联合电生理检查在椎间盘突出造成脊神经根压迫症中的应用价值
- 张文川钟文翔刘鹏飞
- CT-神经电生理在三叉神经射频温控热凝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 钟文翔张文川廖陈龙杨敏
- 神经梳理术对无血管压迫型三叉神经痛的远期疗效观察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分析神经梳理术治疗无明确责任血管型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2011年至2014年对23例术中证实无明确责任血管的三叉神经痛患者行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结果术后即刻疼痛完全缓解率为78%,总有效率为96%,无效1例。随访2~5年,疼痛复发4例。所有患者术后均有轻至中度面部麻木,多数在术后3个月内明显减轻,5例面部遗留轻度麻木。无听力下降、面瘫、脑脊液漏、颅内感染或出血等并发症。结论神经梳理术可作为无明确血管压迫型三叉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刘鹏飞李世亭张文川钟文翔廖陈龙廖陈龙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神经血管压迫
- 周围神经减压改善DPN大鼠神经微循环、促进神经修复的作用机制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水平证实神经双重卡压加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神经损伤,探讨周围神经减压术延缓或修复神经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Mackinnon DPN大鼠模型;苏木精-伊红染色测定卡压远端神经微循环血管形态、分布状况。透射电镜观察卡压远端神经微循环血管结构状况以及施旺细胞形态变化和分布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神经末梢NGF、TrkA、GAP-43含量,用以评价神经修复功能。结果 DPN组大鼠神经微血管分布密度明显减少,施旺细胞分布密度明显降低(P<0.05),施旺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呈现典型的凋亡形态改变,NGF、Tr KA、GAP-43含量也明显减少(P<0.05);DPN减压组神经微血管分布密度有所改善,施旺细胞分布密度明显提高(P<0.05),NGF、Tr KA、GAP-43含量明显提高(P<0.05)。结论 DPN大鼠神经卡压后导致微循环障碍,引发施旺细胞数量减少,影响受损神经的自我修复功能;周围神经减压术可以有效缓解或逆转这一病理变化。
- 张文川钟文翔廖陈龙杨敏李国伟刘鹏飞周晗
- 关键词:神经损伤神经减压微循环
- 颅底卵圆孔和(或)圆孔狭窄在三叉神经痛发病中的作用研究
- 张文川刘鹏飞杨敏钟文翔廖陈龙刘明
- 多模式神经电生理检测的联合评估在重度周围性面瘫诊疗中的应用
- 目的联合应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检测对重度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面神经功能评估,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17例重度周围性面瘫的患者,V级...
- 应婷婷袁艳钟文翔李世亭
- 关键词:肌电图神经电图瞬目反射F波
- 疼痛分布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减压术的作用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探讨疼痛分布在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治疗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下肢痛性DPN病人398例,306例接受Dellon神经减压手术(手术组),92例未行手术(对照组)。手术组根据疼痛分布范围分为局限性疼痛组与弥漫性疼痛组。病人均在术前、术后出院前及出院后每6个月接受检查,临床评价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DPN简明疼痛量表(BPI-DPN)、两点辨别觉(2-PD)、神经传导速度(NCV)及神经横截面积(CSA)。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手术组的VAS、BPI-DPN、2-PD、NCV与CSA均获得显著改善(P<0.05)。在VAS和CSA改变方面,局限性疼痛组较弥漫性疼痛组获得更显著改善(P<0.05)。结论手术减压对于痛性DPN具有显著疗效,局限性疼痛病人改善更显著。
- 廖陈龙杨敏钟文翔张文川
- 关键词:疼痛手术减压
- 轻度颅脑外伤早期病情进展的高危因素分析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探讨轻度脑外伤早期病情恶化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 413例轻度颅脑外伤患者依据病情是否进展分为病情进展组21例与病情未进展组392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轻度颅脑外伤患者早期病情进展恶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2组患者性别比例及伤后镇静药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60岁、一过性意识丧失、中线移位>0.5cm、脑挫裂伤或颅内血肿、GCS评分、神经功能缺失、高血压、使用抗凝药是病情恶化进展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中线移位>0.5cm、脑挫伤或颅内血肿、使用抗凝药是轻度颅脑外伤患者早期病情进展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年龄≥60岁、中线移位>0.5cm、脑挫伤或颅内血肿、使用抗凝药的颅脑外伤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对预防病情进展及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 马秋峰张文川李国伟钟文翔杨晓笙杨敏廖陈龙施君
- 关键词:高危因素
- 低蛋白血症引发正中神经损害1例
- 2013年
- 1病历摘要女,75岁;因双手疼痛、麻木、握拳无力2个月,加重2周入院。查体:双上肢肌力Ⅳ级。腕部及双手疼痛、麻木,四肢轻度凹陷性水肿。神经电生理检查:双侧正中神经腕部、肘部损害。术前诊断:双上肢周围神经病变。予局麻下行双侧正中神经松解术+电生理监测术。在腕部正中神经体表投影处做3cm长纵形切口,全程松解并打开腕管,探查正中神经,术中严格保护正中神经,充分松解周围肌肉和筋膜,
- 李国伟张文川杨敏杨晓笙马秋峰钟文翔
- 关键词:正中神经损伤低蛋白血症神经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