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强
- 作品数:20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登革热患者血清sIL-2R含量的变化及意义
- 1996年
- 本文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了38例登革热(DF)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水平。结果显示DF患者血清sIL-2R明显升高,sIL-2R的水平与患者发热时间长短及皮疹性质(充血性和出血性皮疹)有关,且与患者尿蛋白含量呈正相关。表明sIL-2R时判断DF的病情及肾脏损害程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并提示sIL-2R可能参与了DF的免疫病理过程。
- 陈志伟李贵华李志芳冯国强
- 关键词:登革热ELISASIL-2R
- 60例散发性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
- 1996年
- 对60例已排除甲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HCV、抗-HEV、抗-HEV-IgM、HDV-Ag、抗-HDV-IgM,抗-HDV、抗-CMV-IgM及抗-EBV-IgM,同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CV-RNA。结果表明:13.3%(8/60)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61.7%(37/60)为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1.7%(1/60)为HCV、HEV混合感染,3.3%(2/60)为HBsAg(-)的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20.0%(12/60)病原学未明。提示:已排除了HAV及HBV感染的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可能比较复杂。
- 李石好唐正运冯国强李贵华
-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病原学
- 登革热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变化及意义
- 1996年
- 目前的研究表明,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R)与某些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及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密切相关。已有报道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和艾滋病等病毒感染性疾病患者血清sIL-2R明显升高,且sIL-2R与这些疾病的病期、病情和预后密切相关。但至今尚未见有关登革热(Dengue Fever,DF)患者血清sIL-2R变化的研究报道。本文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此进行了探讨。
- 陈志伟李贵华李志芳冯国强
- 关键词:丙型病毒性肝炎肾脏损害SIL-2R夹心ELISA法
- 流行性出血热研究进展——第二次全国流行性出血热学术会议资料综述
- 1991年
- 近年国内对流行性出血热(EHF)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自1981年我国分离EHF病毒成功,1983年洪涛等用酶免疫电镜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在感染细胞内看到特异性病毒形态,同时观察到在感染细胞质内有三种形态的包涵体,即丝状或丝状颗粒包涵体。
- 万蕾冯国强
-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出血热病毒
- 70例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调查
- 1996年
- 70例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调查广州医学院附二院传染病科(510260)唐正运,冯国强,李贵华0引言为了探讨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中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及抗-HCV与HCVRNA之间的关系,我们检测了70例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
- 唐正运冯国强李贵华
- 关键词:非甲非乙型肝炎输血丙型肝炎病毒
- 广州市家鼠型出血热4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1986年
- 为了解广州市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EHF)的临床特点,现将42例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T)确诊的病例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 黄国辉冯国强肖志峰陈作韬
- 关键词: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病例
- 抗-HD在广东人群中检出
- 1990年
- 近年来,对丁型肝炎病毒(HDV)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相继建立了HDAg、抗-HD的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放射免疫法,以及更进一步在分子水平上的检测,如斑点杂交、肝脏原位杂交及Western印迹法等技术,从而有助于HDV的检出,以及提高丁型肝炎的临床确诊率。目前。
- 黄柏章冯国强黄贤粦蒋自钟徐建英叶晓光何少璋
- 关键词:丁型肝炎抗-HD
- 登革热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变化及意义
- 1997年
- 陈志伟李贵华李志芳冯国强
- 关键词:登革热白细胞介素2血清
- 13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HBcAg检测及分析
- 1991年
- 我科于1990年对134例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作了血清HBcAg检测。大部分病例同时检测了血清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前S_2抗原、前S_2抗体、抗—HBc—IgM、
- 冯国强李贵华
-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血清HBCAG
- 各型乙肝患者血小板功能的检测及分析被引量:13
- 1996年
- 检测353例各型乙肝患者血小板功能的五个项目:血小板总数、血块退缩、粘附试验、聚集试验、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和对照组比较,各型乙肝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异常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急性型、慢性型、肝硬化和慢性重型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乙肝患者除有血小板数量的改变外,还有质量的改变,因此,全面的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作为估计乙肝患者肝损害程度的辅助指标。
- 叶晓光冯国强
- 关键词:血小板功能乙型肝炎肝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