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朝平

作品数:3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篇遥感分析
  • 2篇三峡库区
  • 2篇生态恢复
  • 2篇库区
  • 1篇森林资源
  • 1篇驱动力
  • 1篇林地
  • 1篇林地资源
  • 1篇林分
  • 1篇林分因子
  • 1篇

机构

  • 3篇重庆师范大学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作者

  • 3篇吴朝平
  • 2篇邵景安
  • 2篇黄志霖
  • 1篇苏维词
  • 1篇郭跃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3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三峡库区典型生态恢复县近10年林地资源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石柱县为例
使用高分辨率SPOT-5影像为基础数据源,以地形图、国土二调图、实地调查等为基础,对高分辨率SPOT-5(2.5m)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得到室内区划小班,再逐小班调查得到2011年的林地现状图;在此基础上同2002年调查...
吴朝平
关键词:林地资源遥感分析驱动力
文献传递
重大森林恢复计划下的碳增汇效应——基于石柱县两次森林资源二类清查的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利用两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林业工程数据,运用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基于林分(小班)尺度测定森林含碳量,估算2002—2012年的10年间样区恢复计划实现的碳增汇贡献。结果表明:(1)近10年样区森林资源碳贮量和碳密度均获得较大程度的增加,碳贮量增加1.00TgC,平均碳密度增加2.13MgC/hm2;(2)森林碳贮量和碳密度的增加因重大森林恢复计划实施的非均衡性在空间上呈现显著差异,尤其方斗-七曜所夹槽谷区和七曜山南部中山区增幅较快;(3)关键林分因子,碳增汇能力最强的是松、杉、柏及针阔混,累计达1.36TgC,且主要集中于中、幼龄林阶段,累计碳增量0.94TgC;(4)近10年样区重大森林恢复计划共实现碳增汇0.97TgC,占同期森林碳增量的97.66%;平均碳密度增量7.64MgC/hm2,明显高于恢复计划未覆盖范围的森林碳密度增加值,尤其是天然林保护工程碳增量最大,占恢复计划实现碳增汇总量的85.57%;(5)更为重要的,因碳增汇主要发生在中、幼龄林阶段,在中、幼龄林向近、成熟林演化过程中,伴随森林碳密度的增加,仍会展现出较大的碳增汇潜力;(6)研究有助于丰富人们对现已开展的重大森林恢复计划成效的理解和认识,为未来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性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廖明蓉邵景安郭跃黄志霖吴朝平
基于“二类调查”的三峡库区重点生态恢复县森林资源空间特征的遥感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以高分辨率SPOT-5影像为基础数据源,结合1∶1万地形图计算地形位综合指数,利用ArcGIS的空间叠加和缓冲分析功能,识别三峡库区重点生态恢复县不同地形位与不同道路、水体和聚落缓冲半径下的林地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林地资源总量丰富,且以乔木林和灌木林地为主,受地形制约和林地自然基础影响,林地主要分布在"两山"(方斗山、七曜山)区;林地地形位分布指数随地形位梯度的增大而呈整体上升趋势,乔木林和灌木林地表现尤为明显,其他林地类型则相反;不同缓冲半径内林地面积占缓冲范围面积的比例在道路、水体和聚落周围随缓冲半径的变化,与林地地形位分布指数有很强的相似性;不同缓冲半径内各林地类型占样区相应林地面积的比例仅在聚落周围呈现竹林、疏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高于乔木林和灌木林地;样区林地分布首先受以山地为特征的大地貌格局所左右,而不同地形位以及不同道路、水体和聚落缓冲半径下的林地分布则主要受大地貌格局主导下样区人为活动的胁迫所驱动.
吴朝平邵景安黄志霖苏维词廖明蓉
关键词:森林资源遥感分析三峡库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