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欧媛

作品数:8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治理科技专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篇沉积物
  • 2篇植物
  • 2篇太湖
  • 1篇氮循环
  • 1篇底泥
  • 1篇典型湿地
  • 1篇多孔
  • 1篇多孔支架
  • 1篇淹水
  • 1篇盐浓度
  • 1篇眼子菜
  • 1篇叶绿素A
  • 1篇营养
  • 1篇营养化
  • 1篇营养盐
  • 1篇植物根
  • 1篇植物根系
  • 1篇三维多孔支架
  • 1篇三峡库区
  • 1篇三峡库区消落...

机构

  • 6篇南京师范大学
  • 3篇湖南科技大学
  • 3篇重庆文理学院
  • 1篇安庆师范学院
  • 1篇重庆大学

作者

  • 8篇欧媛
  • 5篇王国祥
  • 3篇张佳
  • 3篇马久远
  • 3篇韩睿明
  • 3篇李振国
  • 2篇李强
  • 1篇赵凯
  • 1篇魏宏农
  • 1篇傅玲
  • 1篇王风贺
  • 1篇丁武泉
  • 1篇周锋
  • 1篇曹勋
  • 1篇许宽
  • 1篇朱启红
  • 1篇王文林
  • 1篇毛丽娜
  • 1篇徐文峰
  • 1篇董玉

传媒

  • 3篇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湖泊科学
  • 1篇重庆文理学院...

年份

  • 2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常年淹水和干旱对三峡库区消落带菖蒲生长恢复的影响被引量:13
2012年
菖蒲是三峡库区常见的一种湿生植物,本研究探讨了常年淹水对菖蒲生长恢复的影响,并分析了干旱对露水后菖蒲生长恢复的影响,为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物种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分别于2009年9月和2010年9月前后2次将菖蒲(Acorus calamus L.)植株完全淹水,分别于翌年3、4、5月将植株露水(分别记为S1、S2和S3),2011年定期统计植株数和叶片数,测定叶长、叶宽.结果表明,淹水导致植株萌发数显著低于对照,且随着淹水时间增加植株萌发数呈显著降低趋势;淹水显著促进3月和4月露水植株叶片的伸长和形成,其叶长、叶片数、株叶长和总叶长显著高于对照,而5月露水植株的叶长、叶宽、叶片数、株叶长、总叶长和总叶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随着淹水时间的增加露水后植株死亡数呈显著增大趋势,S1和S2组的叶长、叶宽显著增长,叶片数显著降低,而S3组植株叶长、叶宽、叶片数、株叶长、总叶长和总叶片数均显著降低.干旱导致对照、S1和S2组植株叶长、叶宽、株叶长、总叶长、叶片数和总叶片数均显著降低,植株存活数显著降低;干旱胁迫去除25 d后,对照、S1和S2组植株的叶片数分别增加了67.0%、66.7%和36.2%,且S1和S2组植株的株叶长、总叶长和总叶片数分别增加了48.2%、18.1%,66.7%、35.0%,75.0%、64.3%,差异显著(P<0.05).因此,菖蒲不仅对淹水的适应和耐受能力较强,而且露水后的生长恢复能力及对干旱的恢复能力也较强,可作为三峡库区消落带(特别是3月和4月露水区域)的恢复、重建物种.
李强高祥丁武泉朱启红欧媛刘瑜
关键词:三峡库区淹水干旱生长发育
壳聚糖改性硅藻土对太湖含藻水体处理效果的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研究了壳聚糖改性硅藻土对太湖含藻水体中浊度和蓝藻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1)在室内模拟实验中,综合叶绿素a的去除率和去除速率来看,较适宜的改性硅藻土投加量为50mg/L。在此投加量下,室内模拟实验中浊度去除率达到91.50%,叶绿素a去除率达到98.10%;(2)在原位实验中,投加改性硅藻土也能有效去除浊度和叶绿素a,表、中、下层3层水体的最终浊度去除率分别达到82.41%、79.09%、72.82%,叶绿素a去除率分别为92.43%、87.17%、65.62%。(3)无论在室内模拟实验还是原位实验中,投加改性硅藻土后水体的浊度去除和叶绿素a去除均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p<0.01),即两者的去除具有一定的同步性。
马久远曹勋王国祥韩睿明王风贺欧媛许宽李振国徐磊
关键词:硅藻土壳聚糖叶绿素A浊度太湖
组织工程三维多孔支架制备方法被引量:3
2010年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组织工程的研究已成为现代生物医用工程技术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三维多孔的组织工程支架作为骨组织工程学的关键环节,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三维多孔组织工程支架制备方法进行综述,希望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徐文峰欧媛董玉
关键词:多孔
太滆南运河入湖河口沉积物氮素分布特征被引量:14
2014年
为研究人湖河口沉积物中氮素的存在形态和空间分布状况,于2012年4月在太涌南运河人湖河口区采集沉积物柱状样品并对沉积物中的氮素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NH+4-N、TN和Org—N在表层沉积物中的沉积具有一定的同步性.NH+4-N与Org—N、TN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Org—N和T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Org—N是人湖河口表层沉积物氮素的主要成分,平均值为2843.77mg·kg-1,占TN的质量分数为93.38%;氮素的水平分布存在差异:TN和Org—N的含量在入湖河干流延伸方向上,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偏离干流延伸方向上,呈“W”型波动变化.NH+4-N含量在距河口100m内迅速下降,100m后在波动中保持低水平.NO-3-N含量在0~800m内保持平衡,800m后迅速升高;氮素的垂直分布存在差异:在人湖河干流延伸方向,NH+4-N含量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升高,NO+3-N呈现出底层富集向表层富集转变的趋势,TN和Org—N的含量自表层向底层富集.
马久远王国祥李振国张佳周锋魏宏农欧媛
关键词:沉积物
马来眼子菜群丛对太湖不同湖区沉积物磷形态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采用磷分级提取的方法对太湖贡湖湾、南部湖区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群落内外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采集和分析,调查了沉积物中的不同形态磷的垂直分布状况,研究马来眼子菜群落对沉积物磷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群丛对沉积物铁铝磷(Fe/Al-P)的影响在贡湖湾和南太湖表现不同.贡湖湾马来眼子菜群丛内部沉积物Fe/Al-P高于群落外部的27.6%,差异性显著(P〈0.05);南太湖马来眼子菜群丛内部沉积物中Fe/Al-P均值低于群丛外部的47.4%,差异性显著(P〈0.05).植物群丛对沉积物有机磷(OP)的影响在贡湖湾和南太湖表现相似,两湖区植物群丛外部沉积物中OP含量均值高于群落内部.马来眼子菜群丛对贡湖湾和南太湖沉积物中Ca-P有较明显的影响,植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表层0-15cm范围内,贡湖湾湖区沉积物Fe/Al-P和OP含量较高,在植物的影响下转化为Ca-P,因此Ca-P在表层沉积物中呈上升趋势;南太湖沉积物中Ca-P含量较高,在植物影响下Ca-P有一定量的释放,因此Ca-P在表层沉积物中呈下降趋势.
李振国王国祥马久远张佳欧媛
关键词:磷形态沉积物马来眼子菜太湖
城市河道黑臭底泥对挺水植物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城市河道黑臭现象日益严重,探讨常见湿地植物在黑臭底泥中的生长,有利于为河道修复物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研究黑臭底泥对3种常见湿地植物——菖蒲(Acorus calamus)、美人蕉(Canna indica)及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生长状况和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菖蒲和美人蕉在第30~40 d时生物量增量明显降低,慈姑的生物量增量在整个实验中持续增加;通过比较3种湿地植物的荧光参数可知,菖蒲和美人蕉的光化学淬灭系数(q P)、相对光合电子传递速率(r ETR)值在第10 d时达到最大,分别为41.33μmol/(m^2·s)和68.60μmol/(m^2·s),后30 d一直下降;慈姑q P、r ETR值在第30 d时增加;在第40 d时,美人蕉q P值下降,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 N)值上升,叶片有较强的热耗散能力,而菖蒲的q P、q N值同时下降,黑臭底泥对菖蒲叶片的光合系统PSⅡ造成伤害.这说明黑臭底泥对菖蒲和美人蕉的光合能力产生较长期抑制,而慈姑可较快适应黑臭底泥的胁迫.因此利用湿地植物修复黑臭河道时,可优先选择慈姑,其次是美人蕉,最后是菖蒲.
欧媛韩睿明李强王文林王国祥
关键词:美人蕉慈姑光合特性
典型湿地植物根系泌氧对根际氧化还原环境的影响
湿地植物根系泌氧影响根际氧化还原环境,促进微生物生长代谢,使植物根际成为物质代谢和循环最为活跃的场所,研究湿地植物根系泌氧及根际微环境变化对于深入理解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是目前研究热点。采用室内模拟试验...
欧媛
关键词:湿地植物沉积物
文献传递
外源营养盐输入后水体中营养盐浓度的时空变化被引量:3
2014年
在温室内的水泥沟渠中人工构建6种不同的植物镶嵌群落,通过人工添加营养盐的方式模拟外源营养盐输入,并持续测量单次营养盐添加后22 d内水体表层、中层和底层可溶性总氮(DTN)、可溶性总磷(DTP)、氨氮(NH+4-N)、硝氮(NO-3-N)以及亚硝氮(NO-2-N)浓度变化情况,以揭示单次外源营养盐输入后水体营养盐浓度的时空变化过程.结果表明:①不同水深和测量时间下各形态营养盐浓度有显著差别,植物群落类型对不同形态营养盐浓度影响不显著;②外源营养盐进入表层水体后扩散到中层水体的过程较为缓慢,在本实验条件下需要6 d;③实验过程中底层水体NO-2-N以外的其它营养盐浓度均无显著变化,外源营养盐输入仅影响表层和中层水体营养盐浓度;④单次外源营养盐输入一定时间后DTP和NH+4-N浓度逐渐下降到输入前水平,本实验条件下这一过程需要22 d,DTN和NO-3-N浓度则下降非常缓慢;⑤外源营养盐输入水体后不同深度水体中NO-2-N浓度均呈上升趋势,一方面说明外源营养盐输入后,水体N循环过程中的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加强,另一方面也说明外源营养盐输入除危害水生生态系统健康以外更会直接危及人类自身的健康.
傅玲赵凯王国祥欧媛范婤毛丽娜张佳韩睿明
关键词:富营养化氮循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