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颖
- 作品数:60 被引量:248H指数:7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先天性视盘小凹并发黄斑病变的形态学特征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研究先天性视盘小凹并发黄斑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及其在病程发展和激光治疗后的变化情况。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12例先天性视盘小凹合并黄斑病变患者。方法对临床诊断为先天性视盘小凹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彩色眼底照相、相干光断层扫描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结合既往有关小凹发病机制的理论进行分析归纳。对其中4例进行沿小凹区域的视盘边缘光凝治疗,观察期6~30个月。主要指标视力及黄斑病变特征。结果12例患者均合并浆液性黄斑病变,其中2例为单纯神经上皮脱离,2例为单纯神经上皮层间劈裂,其余两者兼有。病变区与小凹之间存在明确关联关系,病变程度与病程及视力也相关。2例合并先天性脉络膜缺损。3例激光治疗有效。结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间劈裂和神经上皮脱离是先天性视盘小凹合并黄斑病变的重要形态学改变,正确认识其与病程发展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对发病机制的认识。激光治疗对部分患者有效。
- 马凯卢宁熊颖张风刘宁朴
- 关键词:黄斑病变相干光断层扫描
- 外伤性黄斑病变的OCT特征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研究外伤性黄斑病变的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以总结其患病规律。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477例(486眼)4~76岁的外伤性黄斑病变患者。方法回顾及分析2002年9月~2009年6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不同类型外伤性黄斑病变患者的门诊病历资料及OCT图像。主要指标OCT图像特征。结果外伤性黄斑病变的OCT表现主要有九种:黄斑裂孔、神经上皮层脱离、黄斑出血、黄斑水肿、黄斑前膜、脉络膜破裂、黄斑部神经上皮层萎缩薄变、色素上皮层萎缩及脉络膜萎缩。在外伤的早期,较常见的OCT表现为黄斑部色素上皮层萎缩(49.0%)、黄斑裂孔(24.7%)、神经上皮层脱离(26.3%)、黄斑出血(24.2%)、黄斑水肿(19.2%);在外伤的中晚期,较常见的OCT表现为黄斑部色素上皮层萎缩(63.0%)、神经上皮层萎缩薄变(36.5%)。结论外伤性黄斑病变以多种OCT表现并存为多,黄斑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萎缩是贯穿外伤早期、中晚期最多的表现。外伤性黄斑病变早期以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黄斑出血、黄斑水肿为主,中晚期以黄斑部神经上皮层及色素上皮层萎缩为主。
- 汪东生莫静魏文斌王光璐熊颖
- 关键词:相干光断层扫描
- FFA和OCT结合对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分型的评估被引量:11
- 2006年
- 目的应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和相干光断层成像(OCT)两种影像检查评估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分型和性质。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50例(68眼)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和Stratus-TM型OCT仪两种检查并相互印证。主要指标CNV的形态及类型。结果以FFA检查能否清楚显示CNV边界来分类,典型性CNV5眼(7.4%),部分典型性CNV14眼(20.6%),隐匿性CNV43眼(63.2%)(其中纤维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型38眼,晚期无源性渗漏5眼),CNV瘢痕化5眼(7.4%)。以OCT检查CNV所在部位来分类,CNVI型(RPE下型)5眼(7.4%),CNVII型(视网膜下型)19眼(27.9%),混合型38眼(55.9%)(又分为松散型、纺缍型、Duplicate型和高隆起型4种),CNV瘢痕化5眼(7.4%)。在FFA上显示为典型性CNV,在OCT上显示CNV多位于视网膜下(I型)或RPE复合体光带水平。CNV前无伴发病变的遮蔽。在FFA上显示为隐匿性CNV,在OCT上显示CNV多位于RPE复合体光带水平或位于RPE下(II型),主要是CNV比较松散或CNV前常有伴发病变的遮蔽或两者具有。伴发病变包括视网膜水肿出血、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和/或RPE的浆液性或出血性脱离。结论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的CNV分为I型、II型及混合型比较实用。两种影像检查相互印证,特别是在遮挡因素较重时,OCT极有助于对CNV的分型和性质的判断,为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王光璐魏文斌史雪辉田蓓丁宁杨丽红王明扬熊颖
- 关键词: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相干光断层成像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 微脉冲半导体激光照射对正常大鼠视网膜损伤的观察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观察810nm微脉冲半导体激光照射对正常棕色挪威大鼠(BN大鼠)视网膜的损伤。方法使用不同能量及负载系数(duty cycle,DC)的810nm微脉冲半导体激光对130只BN大鼠眼进行照射。分别于激光照射后第1、3、7、14、28d进行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组织病理学观察,并检测热休克蛋白(HSP-70)在视网膜的表达情况,用TdT介导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查细胞凋亡。结果阈值及阈上能量条件下,低DC时激光照射部位无光学显微镜下的组织病理学改变,高DC时出现可累及视网膜内核层组织的严重损伤;微脉冲半导体激光照射后1d大鼠视网膜内核层细胞HSP-70阳性表达细胞即较正常视网膜明显增加,3d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14d时恢复近正常水平。HSP-70阳性细胞数量随激光能量提高而增加。TUNEL染色可见激光照射部位凋亡细胞主要存在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外核层、内核层,甚至脉络膜层,其数量随激光能量增高而增多。在激光照射后第3d,凋亡细胞数量最多。结论810nm微脉冲半导体激光照射后,视网膜损伤程度与激光能量及DC呈正相关。低能量高负载系数(50mw,50%)或高能量低负载系数(100mw,5%~15%)时,损伤限于RPE层,避免了神经上皮层的损伤。激光照射后HSP-70高表达及细胞凋亡可能在组织损伤修复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 陈轶张风崔燕辉熊颖李辽青董建强
-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实验性猴眼光动力治疗的安全性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视紫质 (rhodops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 ,GFAP)、波形蛋白(vimentin)、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检测 ,从分子水平观察光动力疗法 (PDT)治疗后非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 (CNV)区的视网膜的蛋白表达情况 ,对PDT的安全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过量的眼底激光破坏Bruch膜 ,建立猴眼CNV模型 ;将正常猴眼作为对照 1组 ,未作PDT治疗的CNV模型眼作为对照 2组 ;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来研究PDT治疗后非CNV区 1、2、3、6个月的猴眼视网膜的视紫质抗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波形蛋白抗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抗体及其原位杂交 ,检测PDT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视网膜抗体表达情况。结果 :猴眼视网膜非CNV区各层组织经PDT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视紫质抗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波形蛋白抗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抗体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原位杂交信号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PDT治疗后并未引起视网膜各层蛋白表达异常 ,VEGFmRNA在分子水平亦未见表达改变 ,因此PDT治疗对视网膜组织是安全的。
- 张青蔚张风严伟熊颖周辉
- 关键词:光动力学治疗免疫组织化学猕猴属脉络膜新生血管
- 玻璃体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临床观察
-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黄斑前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手术效果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58例59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割及黄斑前膜剥除术,其中20只眼同时进行了内...
- 段欣荣熊颖刘宁朴魏文斌刘武汪东生王宁利
- 关键词: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效果手术治疗玻璃体手术玻璃体切割术
- 基因手段干扰RAP1GDS1、Miro在制备缓解钙超载及线粒体功能药物中的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因手段在干扰RAP1GDS1与Miro相互作用在制备缓解钙超载及衰老过程中的线粒体功能障碍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采用上述的一种基因手段干扰RAP1GDS1、Miro在制备缓解钙超载及线粒体功能药物中的应用...
- 刘磊熊颖
- 光动力疗法治疗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初步报告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AP)的短期效果。方法回顾分析PDT治疗RAP患者7例9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Ⅰ期3只眼,Ⅱ期4只眼,Ⅲ期2只眼。PDT治疗按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后随访观察3~20个月。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行视力、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0CT)检查。结果视力提高≥2行者4只眼,视力稳定及变化在1行之内者3只眼,视力下降≥2行2只眼。FFA和(或)ICGA检查显示,3只眼新生血管渗漏停止,4只眼仍有渗漏,2只眼渗漏扩大。结论PDT可以在短期内减轻RAP患眼新生血管渗漏,促进视网膜水肿消退,延缓视力下降。
- 高丽琴张风熊颖周海英
- 黄斑营养不良的自发荧光照相观察
- 2010年
- 目的初步探讨自发荧光照相在黄斑营养不良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收集黄斑营养不良13例(男性8例,女性5例)。常规临床检查手段包括现病史及家族史询问、视力检查、裂隙灯前节检查、间接眼底镜检查、彩色眼底像、荧光血管造影和自发荧光照相,其中部分患者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接受了视网膜电流图、眼电图、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对上述患者的彩色眼底像、荧光血管造影和自发荧光照相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归纳黄斑营养不良自发荧光图像特征。结果病变区在488 nm自发荧光下呈现与彩色眼底照相与眼底荧光造影所见病变部位相应的低荧光区域,低荧光区域的大小、低荧光的程度与疾病病程和视力损害程度呈现一定相关性。7例患者在黄斑病变区周围可见宽窄不同的环形高荧光条带,提示病变进展的倾向。2例在黄斑区外呈现广泛的高自发荧光,患者否认夜盲症状,视网膜电流图显示为重度的视锥细胞功能损害和轻度的视杆细胞功能损害,提示可能是锥-杆细胞营养不良的早期阶段。红外自发荧光(820 nm)均可以见到上述病灶的显影。结论自发荧光照相作为一种新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在黄斑营养不良的诊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马凯纪海霞严伟熊颖张风刘宁朴
- 关键词:自发荧光黄斑营养不良
- 病理性近视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光动力疗法治疗后光相干断层扫描观察结果分析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评价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在病理性近视(PM)所致的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光动力治疗(PD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比分析25例PM患者28只患眼PDT治疗前后OCT图像中黄斑区视网膜高度及CNV复合体厚度,观察CNV与黄斑中心凹的关系。结果治疗前22只眼表现为CNV伴视网膜神经上皮水肿;2只眼为CNV合并神经上皮浆液性浅脱离;6只眼为CNV合并有视网膜层间出血。17只眼CNV位于中心凹处,11只眼位于中心凹旁。治疗后CNV强反光团逐渐缩小,神经上皮水肿或出血吸收,黄斑视网膜高度和CNV复合体厚度均显著降低(P值分别为0.02、0.03)。CNV复发表现为OCT图像中强反光团扩大,神经上皮水肿增厚,伴或不伴视网膜层间出血。结论OCT检查对于判定PM所致CNV的活动性以及决定是否进行PDT治疗和重复治疗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 周海英张风熊颖
- 关键词:光化学疗法光相干断层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