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蓝晓嫦

作品数:41 被引量:143H指数:7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0篇抑郁
  • 8篇精神分裂症
  • 8篇分裂症
  • 7篇氯胺酮
  • 6篇双相
  • 6篇激素
  • 5篇性激素
  • 5篇苯丙胺
  • 5篇丙胺
  • 4篇抑郁症
  • 4篇躁狂
  • 4篇双相障碍
  • 4篇疗效
  • 4篇成瘾
  • 3篇电休克
  • 3篇血清
  • 3篇症状
  • 3篇量表
  • 3篇难治
  • 3篇难治性抑郁

机构

  • 17篇广州市脑科医...
  • 14篇广州医科大学
  • 9篇广州市惠爱医...
  • 2篇广州医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41篇蓝晓嫦
  • 17篇刘玉平
  • 12篇王达平
  • 8篇刘恩益
  • 7篇段炼
  • 6篇丁毅
  • 6篇范妮
  • 6篇黄雄
  • 5篇苗国栋
  • 5篇蒲绮霞
  • 5篇王丹逢
  • 5篇段炼
  • 5篇周超
  • 4篇李启荣
  • 4篇吴逢春
  • 4篇王怀坤
  • 3篇林昭宇
  • 3篇江妙玲
  • 3篇杨铭哲
  • 3篇何红波

传媒

  • 8篇中国药物滥用...
  • 6篇中国药物依赖...
  • 5篇广东医学
  • 3篇临床精神医学...
  • 3篇中国民康医学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中国健康心理...
  • 2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中华精神科杂...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上海精神医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7篇2013
  • 4篇2011
  • 4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服食“迷幻蘑菇”所致精神病性障碍1例
2016年
患者男性,23岁,自由职业,因“服食迷幻蘑菇后性格改变1月余,言行异常5天”于2015年3月23日入住我科。患者平素性格内向,经常说话得罪人而跟同学关系不好,大二退学后开始学跳街舞。后从网络信息得知服食迷幻蘑菇可以改变性格、语言表达能力增强等,2015年2月8日服食迷幻蘑菇(为晒干后的蘑菇标本,切片后嚼服),服食了约半个小时后患者出现了幻觉,如看到钱柜形状变了、会前后移动、口会自动开合,感觉压抑,看到比自己高的人就好像巨人一样,看到比自己矮的人就像侏儒一样,听到小鸟的声音或飞机经过的声音会有跟常人不一样的理解,但让其描述则不能;看到广场的雕像感觉能与对方交流、体会到对方的生平故事,这种情况持续约4小时慢慢缓解,但仍会感觉心情愉悦、反应快,感觉敏锐,此后家人发现其性格改变,变得爱说话、说话条理性增强,与父母关系变得密切,自觉变得“开放”,与朋友玩的时候更放得开,后来可能再次服食过1次迷幻蘑菇,期间曾吸食过1次大麻,具体不详(患者病情好转后自诉有些情况记不清)。1个月前开始出现情绪不稳,容易发脾气,
蓝晓嫦王达平刘玉平
关键词:精神病性障碍
氯胺酮在改良性电抽搐治疗难治性抑郁症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 探讨以氯胺酮为麻醉剂的改良性电抽搐治疗(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氯胺酮组(30例)使用氯胺酮作为麻醉剂进行MECT治疗;丙泊酚组(30例)使用丙泊酚作为麻醉剂进行MECT治疗.所有入组患者在MECT治疗前及治疗1~8次完成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大体评定量表(GAS)及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结果 两组在治疗结束后HAMD总分值均有明显下降,氯胺酮组在治疗第1次开始起效,丙泊酚组在治疗第3次开始起效;治疗第8次,氯胺酮组痊愈率为80.0%,明显高于丙泊酚组(23.3%).而两组TESS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胺酮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是安全、有效的,且起效迅速.
黄雄何红波张春平王志杰王达平江妙玲李启荣蓝晓嫦段炼张敏玲古智文李莎
关键词:难治性抑郁症氯胺酮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患者的早期疗效及其与血药浓度的关系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患者的早期疗效及其与血药浓度的关系。方法:对47例抑郁症患者应用艾司西酞普兰系统治疗,于治疗前及第1、2周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17项(HAND)评估,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HPLC-MS)测定血药浓度。结果:治疗1周有效率23.4%,无患者治愈;血药浓度在有效者[13.43±4.78)ng/ml]与无效者[(11.28±10.30)ng/ml]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治疗有效率59.6%,治愈率为25.5%;血药浓度有效者[(18.97±13.77)ng/ml]与治愈者[(19.65±11.42)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高于无效者[(6.52±3.36)ng/ml](P均<0.01)。有效者治疗1、2周时焦虑/躯体化因子分较无效者显著改善(P<0.05或P<0.01)。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发作(含伴焦虑)早期疗效良好;监测其血药浓度具有临床意义。
王丹逢朱海兵伍远菲蓝晓嫦
关键词:艾司西酞普兰抑郁症血药浓度
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0例急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予口服帕利哌酮缓释片一天一次给药,可根据患者病情调整剂量,为期8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价精神症状变化,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价社会功能情况,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s)评定总体病情,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估不良反应,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2、4、8周末进行评估。实验设计为单臂,以自身为对照。结果经口服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后,研究对象的PANSS总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1.545,P=0.000),PSP分值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08,P=0.000),CGI-s分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69,P=0.000)。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30%病人出现椎体外系不良反应(EPS),大多为轻度。结论帕利哌酮缓释片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提高个人和社会功能,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因此,帕利哌酮缓释片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一种有效的新的治疗选择。
杨铭哲林昭宇梁云海吴逢春蒲绮霞蓝晓嫦
关键词:帕利哌酮缓释片精神分裂症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四川汶川地震伤员的心理卫生状况调查被引量:21
2008年
目的调查四川汶川地震伤员的心理卫生状况。方法对住进广州7家医院、来自四川汶川地震156例伤员在地震后第3周(T1)与第5周(T2)进行心理评估,并依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作出诊断。结果T1调查显示,34例(21.8%)地震后伤员出现心理卫生问题。其中,有20例(12.8%)为急性应激障碍(ASD),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例(2.6%)为重性抑郁障碍(MDD),8例(5.1%)出现与应激有关的非特异性哀伤反应,2例(1.2%)为其他心理卫生问题。T2调查显示,有16例(12.3%)地震后伤员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3例(15.0%)ASD在地震1个月后仍符合PTSD的诊断。结论地震灾后伤员出现的心理卫生问题有待进一步随访并为其提供合适的灾后早期干预。
李洁郭建雄徐文军殷青云胡号应沈峰阳琼程道猛彭红军李启荣黎德美姜南刘靖雯陈建平王治华蓝晓嫦陈宇薇黄鹏李嘉李英
关键词:地震伤员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
不同发作形式的双相障碍患者性激素水平比较及其与情感症状间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索双相障碍患者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性激素水平的差异以及性激素水平与情感症状之间的关系。 方法: 患者组:从2009年10月
蓝晓嫦
关键词:双相障碍躁狂抑郁性激素
文献传递
改良电休克治疗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激越症状的对照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比较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和氟哌啶醇针剂对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兴奋激越症状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1月在广州市某医院收治的伴有激越症状的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患者4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即MECT组(M组)24例,和对照组即氟哌啶醇组(H组)23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第4天和第8天,两组PANSS激越因子均低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TESS总分低于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组肌强直、震颤、静坐不能发生率高于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CT和氟哌啶醇针剂治疗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激越症状疗效相当,但MECT副作用更少,更有优势。
丁毅王怀坤段炼杨欣湖蓝晓嫦范妮黄雄
关键词:改良电休克治疗氟哌啶醇
男性氯胺酮依赖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男性氯胺酮依赖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方法:从2013年2月-2015年7月在我院物质依赖科住院的患者中筛查符合氯胺酮依赖诊断的患者,在入院后次日收集血清标本;同期招募正常对照组收集血清标本,统一送我院检验科进行血清性激素水平检测,比较两组性激素水平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血清睾酮(TEST)、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素(LH)、孕酮(PRG)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泌乳素(PRL)、促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胺酮依赖者可能存在性激素水平异常。
蓝晓嫦王达平李含秋刘玉平刘恩益王怀坤段炼丁毅周超
关键词:氯胺酮性激素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水平与抗精神病药恶性综合征的关系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治疗期间,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水平与抗精神病药恶性综合征(NMS)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出现NMS患者32例与非NMS患者64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NMS的诊断使用NMS工作用诊断标准进行确诊。结果治疗期间研究组CPK实测值为(881±562)IU/L(58~5647IU/L),Ln值为(6.7±0.4)IU/L(4.1~8.6U/L);对照组分别为(320±525)IU/L,(5.9±0.4)IU/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研究组CPK异常值(≥300IU/L)发生率为81.2%,对照组为31.2%,比值比(OR)为2.82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CPK异常者发生NMS的可能性约为正常者3倍。结论在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时,测量CPK有助于预测NMS发生。
黄雄蒋泽宇王阳顺付燕郑洪波邝如意徐莉萍叶碧瑜蓝晓嫦黄鹏
关键词:抗精神病药恶性综合征肌酸磷酸激酶
甲基苯丙胺滥用者冲动攻击行为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关系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甲基苯丙胺滥用者冲动攻击行为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期间入住我院的甲基苯丙胺滥用者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MOAS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攻击组(MOAS加权总分≥4分,36例)和对照组(MOAS加权总分<4分,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并分析攻击组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MOAS加权总分的相关性。结果攻击组TSH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T3、FT4、TT3、TT4相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攻击组患者的TSH和FT3水平均与MOAS加权总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与甲基苯丙胺滥用者冲动攻击行为有关。
蓝晓嫦王达平刘玉平黄雄王怀坤周超
关键词:甲状腺激素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