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卫星

作品数:6 被引量:59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层
  • 2篇生长地层
  • 2篇褶皱
  • 2篇沉积速率
  • 1篇地层厚度
  • 1篇地质
  • 1篇地质学
  • 1篇断层
  • 1篇盐构造
  • 1篇页岩
  • 1篇页岩气
  • 1篇中段
  • 1篇塔里木盆地
  • 1篇逆断
  • 1篇逆断层
  • 1篇盆地
  • 1篇圈闭
  • 1篇褶皱变形
  • 1篇克拉苏构造带
  • 1篇构造带

机构

  • 5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石化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6篇郭卫星
  • 5篇漆家福
  • 2篇李明刚
  • 2篇李艳友
  • 1篇吴超
  • 1篇王同
  • 1篇谢会文
  • 1篇李勇
  • 1篇雷刚林
  • 1篇周静
  • 1篇徐振平
  • 1篇葛忠伟

传媒

  • 1篇现代地质
  • 1篇石油学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油气藏评价与...
  • 1篇中国地质学会...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同沉积褶皱生长地层中沉积与构造关系被引量:17
2008年
生长地层详细记录了褶皱变形的运动学特征及发展演化过程。对同沉积褶皱的生长地层进行详细的几何学分析,结合地层年代学资料,可以揭示沉积与构造的相互影响,确定沉积速率与构造抬升速率的细微变化,及褶皱的活动期次。构造抬升速率和沉积速率的变化,可引起生长地层的上超、超覆和退覆。褶皱的形成可分为膝折带迁移和翼部旋转2种模式。以膝折带迁移为变形机制的褶皱,发展过程中翼部倾角不变,褶皱顶部与翼部的抬升速率相同,形成翼部平行状生长地层;以翼部旋转为变形机制的褶皱,发展过程中翼部长度不变,沿翼部各点的抬升速率呈线性变化,形成翼部楔状的生长地层。
郭卫星漆家福
关键词:生长地层沉积速率
生长地层与褶皱运动学
生长地层常常与生长断层、同沉积褶皱相伴生,并详细记录了断层、褶皱的构造演化过程.利用生长地层研究断层的活动性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利用生长地层的形态特征分析褶皱运动学特征,以及断层与褶皱相互关系,近年来引起了构造地质学家的重...
郭卫星漆家福
关键词:生长地层构造地质学地层厚度褶皱变形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段盐上层构造特征被引量:13
2011年
库车坳陷中段新生界底部发育较厚的库姆格列木群(E_(1-2)km)膏盐岩层,导致盐上层形成复杂的构造变形。依据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分析了库车坳陷中段盐上层的构造变形特征,认为盐上层构造变形可以分为收缩构造与盐岩底辟构造两种类型。收缩构造包括薄皮褶皱与逆冲断层两类,盐岩层构成薄皮收缩构造的滑脱层;盐岩底辟构造包括隐刺穿底辟和剌穿底辟,系盐岩层顺层流动造成局部加厚和刺穿现象。盐岩底辟构造在吉迪克组(N_1j)沉积时期即开始发育,并经历了中新世以上覆地层差异压力作用为主导的盐岩底辟以及上新世—第四纪以水平挤压作用为主导的盐岩底辟两个阶段。收缩构造主要是在库车组(N_2k)与西域组(Q_1x)沉积期开始发育的,形成滑脱褶皱变形,并在褶皱翼部发育破冲断层。
谢会文李勇郭卫星吴超徐振平漆家福
关键词:盐构造构造样式塔里木盆地
永川深层页岩气田储层特征及富集规律研究被引量:8
2021年
永川深层页岩气田经过多年的勘探开发一体化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油气成果,但总体表现出不同构造区气井测试产能差异大的特征,制约了该区规模增储及效益开发。为落实该区的高产富集区带,明确勘探开发攻关方向,通过开展构造样式及断裂分布规律的精细刻画,储层特征精细描述,结合地层压力特征及生产规律分析,总结出该区深层页岩气富集的关键因素包括:厚大且稳定展布的优质页岩储层、有利的构造样式、断而不破的小规模断层、相对发育的天然裂缝、相对较大的埋深和良好的顶底板封堵能力。该区整体具有较高的含气丰度和良好的资源规模。
葛忠伟欧阳嘉穗王同周静郭卫星靳利超
关键词:储层特征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的反转构造及其形成机制被引量:18
2010年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发育复杂的褶皱冲断构造,尤其是盐下层构造变形强烈,具有反转构造的变形特征。克拉苏构造带反转构造在剖面上具有先存正断层重新活动并在断层下盘形成捷径断层的特征,在南部远离反转断层处具有盖层滑脱性质,据此可将克拉苏构造带划分为反转断隆背斜带、楔状叠瓦构造带和逆冲前缘构造带3个次级构造带;平面上构造反转程度西弱东强,西段主要表现为在反转断层下盘形成分支断层,而东段具有在反转断层上盘形成反向断层和褶皱变形的趋势。构造变形分析表明,南天山水平挤压叠加垂直剪切的作用导致克拉苏构造带发育基底卷入的高角度逆断层,并使部分早期正断层重新活动而形成反转构造。对次级构造带构造圈闭有效性的分析表明,反转断隆背斜带形成规模大、产状平缓的构造圈闭,但是上覆盐岩层厚度较薄,天然气容易散失;楔状叠瓦构造带形成规模相对较小、幅度大的构造圈闭,上覆盐岩层厚度大,有利于天然气的保存。
郭卫星漆家福李明刚雷刚林李艳友
关键词:构造圈闭
生长褶皱发育模式被引量:7
2010年
根据褶皱形成的运动学特征,对膝折带迁移、翼部旋转和混合生长3种模式的沉积与抬升关系进行探讨,并针对3种褶皱发育模式提出利用生长地层厚度推测褶皱抬升速率与褶皱过程的方法。研究表明:以膝折带迁移为变形机制的褶皱,发育过程中翼部倾角不变,褶皱顶部与翼部的抬升速率相同,形成翼部平行状生长地层;以翼部旋转为变形机制的褶皱,发育过程中翼部长度不变,沿翼部各点的抬升速率呈线性变化,形成翼部楔状的生长地层;以混合生长为变形机制的褶皱,发育过程中翼长和翼部倾角都发生变化,部分生长地层呈平行状,反映了膝折带迁移的特征,部分生长地层呈楔状,各点的抬升速率仍呈线性变化,反映了翼部旋转的特征。
郭卫星漆家福李明刚李艳友
关键词:沉积速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