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慧军
- 作品数:86 被引量:537H指数:13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9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 毛囊无黑素性黑素细胞的分离和培养被引量:5
- 2003年
- 目的:分离和培养毛囊无黑素性黑素细胞,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胶原酶V游离毛囊,0.5%分离酶消化婴幼儿包皮。0.05%,胰酶和0.53 mmol/L乙二胺四乙酸(EDTA)消化游离的毛囊和来自包皮的表皮,分别制备单细胞悬液进行培养。传至第3代,待细胞爬上盖玻片后,分别以NKI/beteb和HMB-45单抗染色。结果:毛囊的培养细胞,绝大多数为双极细胞,增殖较快,被NKI/beteb单抗识别,而HMB-45染色阴性。包皮的黑素细胞染色结果则与之相反。结论:毛囊的外根鞘中存在功能和形态上不成熟的无黑素性黑素细胞(AMMC)。AMMC长期培养的成功,有利于研究AMMC在毛囊生物学中所起的作用。
- 张汝芝朱文元王大光马慧军
- 关键词:外毛根鞘
- 真皮嗜伊红物质沉积分析
- 2005年
- 马慧军朱文元
- 关键词:淀粉样变苔藓样皮肤
- 面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合并毛周角化病一例被引量:1
- 2012年
- 面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是一种独特的侵犯毛囊的红斑性色素沉着病,多见于青年或中年男性,常与毛周角化病合并发生。笔者在部队代职期间曾诊断1例面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合并毛周角化病的患者,为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现报道如下。
- 杨扬马慧军杨国华
- 关键词:毛周角化病毛囊性红斑性黑变病面部
- 原子力显微镜对角质形成细胞与黑素细胞共培养模型的观察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人表皮黑素细胞(MC)、角质形成细胞(KC)单独培养和共培养的表面形态以及α-促黑素(α-MSH)对细胞表面形态的影响。方法:分别纯化培养来自人包皮的表皮MC和KC,MC以自配的添加MC生长物质的MCDB153培养基培养,KC以KC无血清培养基(K-SFM)常规培养。传第2代后以1∶10的比例将两细胞接种到3cm×3cm的小培养皿中,以K-SFM培养基继续培养,单独或混合培养的细胞经添加含或不含100nMα-MSH的培养基干预3天后,0.5%戊二醛固定10min,原子力显微镜常温常压下,触摸式扫描。结果:正常人表皮MC有3个树突,每个树突有明显的二级分枝,除主干和分支见到膨出的颗粒物质,我们在树突的侧缘底侧和顶端还发现有丝状伪足结构,经α-MSH刺激后树突明显变长、变细,主干和分支表面膨出颗粒物质更为密集,许多已脱离枝干,丝状伪足则未有明显变化。表皮KC表面可见许多片状或钩状突起。共培养后,KC与MC接触部位可见明显的丝状伪足样结构,未连接部位则未见到丝状伪足样结构,添加α-MSH后,两细胞连接处的丝状伪足样结构明显增多。结论:通过胞吐和丝状伪足输送可能是黑素小体从MC向KC传递的两种主要方式,α-MSH可能通过促进这两种结构的发生而发挥促黑素传递的作用。
- 马慧军田燕李铀刘雯赵广
- 关键词:黑素细胞共培养角质形成细胞原子力显微镜胞吐
- 北京近郊部队战士足癣病真菌分析
- 1998年5月-2001年9月,我们对北京近郊南苑机场、通讯团、武警部队、沙河机场等部队的422名战士进行了足癣普查和真菌的分离培养。所有受检战士均为男性,年龄在19-23岁之间,平均为21.5岁。我们主要采集足趾间的标...
- 那爱华赵庆利马慧军王毅侠刘文赵广
- 关键词:紫色毛癣菌
- 蓝科肤宁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观察被引量:73
- 2008年
- 近年来,由于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的广泛及不规范应用.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facial corticosteroid addictive dermatitis,简称激素依赖性皮炎)成为常见的皮肤病。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影响患者容貌和身心健康,其治疗较棘手。笔者于2007年7—11月在全国8家医院使用蓝科肤宁(主要成分为纳米银及原花青素低聚体)治疗80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孙蔚凌范卫新闵仲生王飞蒋艺马慧军张莉李珊山田亚平杨卫兵岳学状
- 关键词:皮炎激素依赖性蓝科肤宁纳米银原花青素
- 孪生兄弟同患窝状角质松解症
- 2014年
- 两患儿为孪生兄弟,年龄均为6岁。因先后发现双(单)足底褐色斑点状或不规则状凹陷伴疼痛、异味l周于2012年6月来我科就诊。1周前,其家长在洗脚时意外发现哥哥双足跖和弟弟左足跖前部均有深褐色斑点状或不规则状沟状凹陷,自觉轻度疼痛,故来我科就诊。两患儿均有足部多汗史,否认赤脚行走及特殊接触史,否认家族成员中有类似相关病史。
- 杨扬马慧军宋联进
- 关键词:孪生兄弟
- 鞣花酸抑制黑素细胞黑素合成及黑素传递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观察鞣花酸对黑素细胞(melanocyte,MC)合成黑素以及传递黑素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分别纯化培养来自人包皮的表皮黑素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KC),传第2代后以1∶10的比例将两细胞接种到3 cm×3 cm的小培养皿中,单独或混合培养的细胞经高、中、低(100、10、1 mg/L)3种浓度的鞣花酸干预48 h后,分别检测干预前后黑素细胞中黑素含量、酪氨酸酶活性的变化,采用流式法检测混合培养细胞中黑素传递的情况,以10 nmol/L熊果苷为阳性对照。结果 3种浓度鞣花酸浓度均可下调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并呈浓度依赖性。除了1 mg/L的鞣花酸对黑素细胞黑素合成无明显作用,其余浓度的鞣花酸均可降低黑素含量。鞣花酸同时具有抑制黑素传递的作用。结论鞣花酸可抑制黑素合成及黑素传递,或可作为一种皮肤美白剂应用。
- 刘栋潘小钢李雅琳张峻岭马慧军
- 关键词:鞣花酸黑素细胞一元酚单氧酶角蛋白细胞
- 内皮素-1对毛囊外根鞘无色素黑素细胞黏附和移行及其细胞骨架形态的影响被引量:9
- 2005年
- 目的:体外研究内皮素-1(ET-1)对毛囊外根鞘无色素黑素细胞(AMMC)黏附和移行的作用,并观察其对细胞骨架蛋白微丝、微管的形态影响。方法:3种浓度的ET-1作用体外纯化培养的人AMMC,观察其在细胞外基质蛋白如纤维连接蛋白、层黏连蛋白、Ⅳ型胶原包被培养板上的黏附,以及通过Boyden小室微孔滤膜的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法对AMMC分别进行罗丹明(红色)和异硫氰酸(绿色)标记纤维型-肌动蛋白(F-actin)、β微管蛋白,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3种浓度ET-1处理前后AMMC纤维型-肌动蛋白、β微管蛋白形态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ET-1促进了AMMC在纤维连接蛋白上的黏附,20ng/mLET-1作用最明显(P<0.01),而200ng/mL时对细胞的黏附不继续增加。但对层黏连蛋白和Ⅳ型胶原上的黏附无明显影响(P>0.05)。另外,ET-1呈浓度依赖性地促进AMMC通过微孔滤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20ng/mLET-1可明显促进AMMC胞质中束状应力纤维形成,并集中分布于细胞膜内侧,但对微管结构无明显影响。结论:ET-1在体外可以促进AMMC的黏附和移行,其作用可能与诱导束状应力纤维形成和促进其向细胞膜内侧分布有关。
- 马慧军朱文元王大光岳学状李诚让
- 关键词:毛囊外根鞘内皮素-1细胞骨架
- 毛囊内无色素黑素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被引量:5
- 2005年
- 目的探讨来自人毛发的毛囊内无色素黑素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方法胶原酶V消化正常人头皮,获取毛囊。游离毛囊用0.1 mol/L PBS冲洗,胰酶消化,得细胞悬液。将细胞悬液接种到适合黑素细胞生长的培养基。细胞传第3代后,收集细胞,电镜观察摄片。结果透射电镜下可见此细胞为单核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大,核膜双层,核内常染色体丰富,而异染色质很少。胞质中充满黑素体,多为Ⅱ和Ⅲ期,极少为Ⅰ、Ⅳ期。黑素体内的电子密度颗粒多排列成同心圆形,少数排列呈线状。胞质内高尔基复合体不明显。结论毛囊内无色素黑素细胞超微结构不同于表皮黑素细胞,这种结构变化导致功能上的不成熟,无色素黑素细胞是成熟黑素细胞的贮库。
- 张汝芝朱文元夏明玉王大光马慧军
- 关键词:黑素细胞细胞超微结构囊内圆形细胞高尔基复合体表皮黑素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