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威琴
- 作品数:70 被引量:124H指数:5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家兔附睾管尾段吸收功能的研究被引量:1
- 1995年
- 家兔输精管低位结扎后附率管尾段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外形和光电镜观察显示其管径增大,管腔扩张,腔内精子密集.附睾的平均重量增加.主细胞顶部胞膜向胞质内凹陷增多,并形成许多吞饮小泡.核上区出现许多与吸收作用有关的小泡、大泡、多泡体、溶酶体和线粒体等超微结构.出现上述变化的时间是术后的第3个月.输精管中位结扎组的变化情况基本相似于低位结扎组.输精管高位结扎后因不能排出的睾网液可在附睾的近段被大部吸收,少量必将流入附睾段输精管,对附睾管尾段的压力相应降低,与吸收作用有关的管壁结构明显减少.研究结果表明家兔附睾管尾段具有一定的吸收作用.
- 徐传良范强齐威琴蔡嘉霁王伟曾桂生
- 关键词:附睾输精管结扎输精管
- 医学形态学科普教育示范平台建设与实践
- 2018年
- 科普教育十分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形态学中心实验室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了一系列医学科普教育示范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服务效益。
- 桂丽黄大可齐威琴沈韶辉李报贾雪梅
- 关键词:医学形态学科普教育
- 帕金森病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改变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改变。方法:20只3月龄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6羟基多巴胺(6OHDA)注射右侧黑质致密区(SNC)制作PD大鼠模型,腹腔注射阿朴吗啡后进行行为学观察;尼氏染色观察左侧中脑VTA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TH)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其DA能神经元的改变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阿朴吗啡诱发PD大鼠模型异常旋转行为,尼氏染色见PD大鼠左侧中脑VTA有神经细胞肿胀、坏死等变化;VTATH阳性神经元形态学改变,数量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脑VTADA能神经参与PD模型大鼠的改变。
- 陈晓宇陈晓蓉李俊张荣宜齐威琴
- 关键词:帕金森病中脑腹侧被盖区酪氨酸羟化酶
- 大鼠下颌下腺颗粒曲管细胞属性的研究被引量:2
- 2000年
- 用免疫组织化学 ABC染色和镀银染色法研究大鼠下颌下腺颗粒曲管 ( GCT)细胞的属性。发现大鼠下颌下腺 GCT细胞呈嗜铬粒素 A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免疫反应阳性 ,但镀银染色呈阴性。因此认为大鼠下颌下腺
- 贾雪梅陈晓宇齐威琴
- 关键词: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 大鼠行为学改变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 2005年
- 目的 观察毁损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大鼠行为学及其形态学变化特点 ,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 6 -羟基多巴胺 (6 - OHDA)单侧一点注射大鼠黑质致密区 (SNc) ,特异毁损多巴胺 (DA )能神经元 ,采用开野实验观察术后 1d、3d、5 d、7d、14 d、2 1d行为学变化 ;利用 Nissl染色、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电镜的方法 ,观察各时间点黑质形态学变化。结果 毁损侧 DA能神经元逐渐减少 ,超微结构损伤逐渐加重 ;开野实验中旋转、探究、后肢站立和穿梭行为在术后 1d即有显著改变 (与对照组比较 P<0 .0 5 ) ,其中 ,旋转行为与毁损程度呈正相关 (r=0 .4 71,P <0 .0 1) ,探究、后肢站立和穿梭行为与毁损程度呈负相关 (r分别为 - 0 .719、- 0 .5 89、- 0 .5 94 ,P <0 .0 1) ,修饰行为与毁损程度无相关性 (r=- 0 .2 2 7,P>0 .0 5 )。结论 黑质 DA能神经元丢失是毁损大鼠行为改变的病理学基础 ,开野实验可作为丢失程度的敏感行为学观察指标。
- 冯定庆陈晓蓉王慧珠齐威琴沈韶辉
- 关键词:毁损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行为学改变DA形态学变化负相关
- 大鼠颌下腺颗粒曲管神经肽的分布
- 2000年
- 目的 研究颌下腺内神经肽的性质、分布。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 ABC方法。 结果 大鼠颌下腺颗粒曲管和纹状管上皮细胞呈 SOM、SP、VIP和 NPY免疫反应性 ,而腺泡细胞为阴性。 结论 大鼠颌下腺导管上皮细胞内含有多种神经肽 ,可能参与腺体的分泌活动、血液供应乃至消化道功能的调节。
- 贾雪梅齐威琴王惠珠蔡龙虎
- 关键词:神经肽颌下腺颗粒曲管
- 一种单层扁平上皮铺片的制作方法
- 齐威琴
- 大鼠黑质毁损程度的行为学评价
- 2004年
- 本研究通过观察黑质毁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及其与毁损程度的相关性,评价开野实验作为毁损程度观察指标的可行性。采用6-羟基多巴胺(6-OHDA)单侧一点注射毁损大鼠黑质致密区(SNC)多巴胺(DA)能神经元,采用开野实验和阿朴吗啡(APO)诱导旋转实验,观察术后1、3、5、7、14、21 d行为学变化;利用Nissl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时间点黑质形态学变化。结果显示:毁损侧黑质DA能神经元逐渐减少;开野实验中旋转、探究、后肢站立和穿梭行为在术后1 d即有显著改变(与对照组比较P<0.05),其中,旋转行为与毁损程度呈正相关(r=0.471,P<0.01),探究、后肢站立和穿梭行为与毁损程度呈负相关(r分别为-0.719、-0.589、-0.594,P<0.01);术后14 d毁损比例超过80%,APO诱导旋转实验阳性。因此开野实验可作为毁损早期反映大鼠脑内DA耗竭程度的敏感的行为学观察指标。
- 冯定庆陈晓蓉章功良齐威琴
- 关键词:行为学6-羟基多巴胺神经系统
- 大鼠空肠神经肽Y免疫反应性神经的分布被引量:2
- 1997年
- 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在光镜水平观察了神经肽Y免疫反应性(NPY-IR)神经纤维和神经元在大鼠空肠壁内的分布。结果显示:NPY-IR神经纤维遍布肠壁各层;位于粘膜固有层内小肠腺之间的神经纤维交织成疏网状。NPY-IR神经元主要分布在粘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粘膜内也可见NPY-IR神经元;紧贴粘膜肌的神经元有突起伸至粘膜肌和肠腺,位于小肠腺之间固有层内的神经元可伸出长突起至肠腺。对NPY-IR神经的起源及其对肠粘膜功能的调节作用进行了讨论。
- 贾友苏潘朝宠吴瑞炜齐威琴
- 关键词:神经纤维神经元空肠免疫学
- 大鼠舌组织中肥大细胞与肽能神经纤维的分布被引量:3
- 2002年
- 目的探讨舌组织内肥大细胞与肽能神经的关系及其功能意义。方法采用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染色法对10只Wistar大鼠舌组织进行SP、VIP和NPY染色。结果经与甲苯胺蓝邻片对比观察,舌组织内肥大细胞分别呈SP、VIP和NPY免疫反应性;在舌组织固有层及肌间结缔组织中还分布有丰富的SP、VIP和NPY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在肽能神经纤维附近或周围可见有免疫反应阳性的肥大细胞,这些肥大细胞与神经纤维紧密相靠或接触。结论 大鼠舌组织内肥大细胞和神经纤维分别呈SP、VIP和NPY免疫反应性,提示肥大细胞与周围神经无论是在形态还是在功能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 贾雪梅王盛花齐威琴王惠珠
- 关键词:肥大细胞神经肽肽能神经免疫组织化学甲苯胺蓝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