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燕 作品数:26 被引量:88 H指数:6 供职机构: 浙江省血液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成分献血初筛不合格原因与献血者宣传招募方式的初探 被引量:4 2009年 机采血小板以其纯度高.疗效好.输血不良反应少及经血传播疾病发生低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而固定的自愿的无偿献血者是安全血液的重要来源。浙江省血液中心积极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招募方式,通过一系列宣传活动,几年来已经建立了一个拥有上万人的无偿固定成分献血者队伍的志愿者名库.较大的满足了机采血小板的临床需求; 盛琦 李春燕 沈卓岚关键词:无偿献血者 成分献血 机采血小板 初筛 输血不良反应 疾病发生 固定成分献血者对心肺复苏的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2022年 目的:对杭州市固定成分献血人群心肺复苏知识知晓率进行调查,了解固定成分献血者人群心肺复苏(CPR)认知和对CPR培训的需求。方法:选取2018年1月—6月成分献血次数≥6次的固定成分献血者632人为调查对象,对既往CPR培训情况,CPR急救技能知晓情况,CPR培训意愿等进行调查。结果:632人中391人参与问卷调查,参与率61.9%,完整作答有效问卷364份,回收有效率93.1%。123人有既往培训史,培训率为33.79%;既往接受过培训的献血者CPR知识知晓率为56.9%~87.0%;未接受过培训的献血者知晓率为8.3%~45.2%,各项知识点的知晓率均有显著差异。350人有培训意愿,比例为96.1%。304人有对陌生人施救意愿,比例为83.5%,结论:杭州市固定成分献血者中CPR培训率和知晓率均较低,CPR培训和对陌生人施救意愿强烈,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固定成分献血者CPR培训的力度和广度。 叶俊 李春燕 郭峻峰 郑悦关键词:心肺复苏 志愿服务 杭州地区单采献血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浓度区间分析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单采献血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分布状况,为单采献血者个性化献血策略定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浙江省血液中心2020年—2021年参与单采血小板捐献的5707例献血者进行TP、ALB测试,分析不同单采献血者TP、ALB状况。结果再次献血者不同年龄、性别、血型TP、ALB均低于初次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次献血者TP、ALB随总献血次数、既往一年献血次数及血浆流失量增加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单采血小板捐献会降低献血者TP、ALB基准值,降低幅度随捐献次数及频率增加而增加。虽然单采血小板并未造成本地区献血者TP、ALB偏低,然而由于部分地区TP、ALB基数偏低,且参考值不断提高,献血者累计次数增加,值得长期关注单采献血者血浆蛋白流失问题,找出个性化方案避免单采献血者血浆蛋白流失。 吴中秀 郭峻峰 李春燕 郭倍婕 巴若华 冯晴关键词:单采献血者 固定献血者 总蛋白 2016年~2020年浙江省血液中心成分献血流失人群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 对本中心近年成分献血流失人群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流失人群结构特点,为进一步提升招募和保留策略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对2016年~2020年浙江省血液中心成分献血和献血者流失情况进行统计,对流失人群一般情况包括性别、血型、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构成多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对新增和不同频次成分献血者流失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20年成分献血者总流失人数较2016年下降16.6%(P<0.05);流失人群中A、B、O、AB血型流失率为1∶1∶1∶1;女性流失率59.0%略高于男性50.0%;年龄构成以18~35岁流失最多,占66.3%,随年龄的增长,流失率下降;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学历流失最多,占60.8%;学生和职员流失比例最高。2020年比2016年新增成分献血者流失人数下降34.1%,但新增成分献血者平均流失率仍高达70.5%;不同频次献血者平均流失率为52.5%,随着献血频次的增多,流失率明显下降;献过全血的新增成分献血者比未献过全血的新增成分献血者平均流失率低,分别为56.1%、82.9%。结论 多举措的招募和保留有效降低了成分献血者流失率,但通过数据分析,18~35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学生和职员为主要流失人群,且低频次献血者、未献过全血的新增成分献血者更易流失,应进一步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献血服务,加强“献血全周期”管理,以减少流失,保留更多献血者。 陶丽剑 吴中秀 孔福仙 李春燕 叶俊 冯晴关键词:成分献血者 流失率 血栓弹力图在单采血小板出凝血功能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运用血栓弹力图仪(TEG)对单采献血者血小板采集前后的出凝血功能进行系统性评价。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1月期间的150名单采献血者,采用TEG对血小板单采前后的出凝血情况进行监测,并根据血小板采集量(1.0 U、1.5 U、2.0 U)、抗凝剂使用量(<300 mL、300-400 mL、>400 mL)进行分组。比对3组献血者血小板采集前后TEG各项参数的变化,评估献血者单采过程中凝血功能的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献血者血小板采集前后R时间分别为(7.04±1.49)min和(7.40±1.35)min,K时间分别为(2.19±0.48)min和(2.36±0.49)min,Angle分别为(60.79±5.14)°和(58.84±5.44)°,MA分别为(61.52±3.82)mm和(58.67±3.52)mm,CI分别为-1.02±1.72和-1.78±1.57,采集前后R、K、Angle、MA、CI均在正常范围,各指标采集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组不同采集量和不同抗凝剂使用量的献血者采集前后TEG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监测可以动态、全面地监测单采血小板过程中献血者出凝血功能的变化,献血者单采前后TEG指标有波动,但仍在机体正常的范围内,血小板单采对献血者凝血功能影响在安全可控范围内。 冯晴 吴乾波 俞丽 郑悦 李春燕 孔福仙关键词:血栓弹力图 出凝血功能 单采血小板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成分血捐献者体检征询防控策略探讨 2021年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采用针对性的成分血捐献者健康征询和一般检查的防控策略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方法在2020年1月23日3月22日COVID-19疫情期间,本中心采取健康征询和一般检查三阶段防控策略,针对湖北输入期、本省疫情期、境外输入期各期的特点对成分血捐献者增加旅居史、接触史的征询和相关症状的排查。比较此疫情防控期间与2019年同期的健康征询和一般检查的不合格率,比较3个阶段的健康征询和一般检查项目的不合格率,以及其中初次和固定成分血捐献者的不合格率。结果成分血捐献者在COVID-19疫情期间与2019年同期的健康征询不合格率为2.29%(100/4 371) vs 1.65%(78/4 740)(P<0.05),一般检查不合格率为3.75%(160/4 264) vs 1.07%(50/4 655)(P<0.01)。湖北输入期(1月23日31日)、本省疫情期(2月1日3月1日)、境外输入期(3月2日22日)健康征询不合格率分别为2.32%(9/388) vs 3.49%(68/1 947)vs 1.13%(23/2 036)(P<0.01),一般检查不合格率分别为2.12%(8/378) vs 3.68%(69/1 877) vs 4.13%(83/2 009)(P>0.05);旅居接触史不合格率在本省疫情期最高为2.05%(40/1 947),呼吸道不合格率在湖北输入期最高为1.29%(5/388);血压脉搏不合格率分别为1.85%(7/378) vs 3.57%(67/1 877) vs 4.08(82/2 009)(P>0.05)。初次和固定成分血捐献者的健康征询不合格率分别为5.86%(38/649) vs 1.65%(61/3696)(P<0.01),一般检查不合格率分别为5.79%(35/604) vs 3.41%(124/3635)(P<0.01)。结论 COVID疫情期间成分血捐献者健康征询和一般检查不合格率明显上升;制定并采取疫情期间具有针对性的征询策略以最大限度阻断和减少COVID-19传播的风险很有必要。 郑悦 冯晴 李春燕 郭峻峰 余敏敏 黄爱平 陈玲关键词:血液安全 基于电子档案的数字化成分献血系统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提升成分献血全过程记录和签名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可追溯性。方法通过信息系统实现成分献血全过程数字化记录及献血者和工作人员的电子签名系统构建,实现献血全过程数字化。结果数字化成分献血系统构建后献血记录中数据修改比例由3.93%下降到0.22%,工作人员漏签名率由1.90%下降到0.05%。结论电子签名和电子档案系统的构建实现了成分献血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有效提升了数据准确性、完整性,确保了成分献血全过程的规范性和可追溯性。 冯晴 李春燕 陈永斌 王艳虹 黄颖 徐烨彪 孔长虹 胡伟关键词:电子签名 电子档案 成分献血 成分献血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研发与构建 被引量:9 2020年 构建基于云平台的成分献血智能化管理系统能实现成分献血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确保成分献血全过程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作者通过分析成分献血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前后的数据,发现信息系统能优化成分献血业务流程,显著提升成分献血全过程的风险控制能力,实现成分献血全过程的可追溯性,为成分献血长期献血安全性研究提供大数据支撑。 冯晴 李春燕 孔长虹 胡伟关键词:信息系统 成分献血 智能化 高校团队在成分献血招募中的价值与应用实践 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对浙江省血液中心高校学生团队招募策略和应用实践进行系统性评价,为完善成分献血招募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6—2018年高校团队献血人次、献血量与同期总人次、总献血量比较,高校团队献血月度分布情况,高校团队成分献血者类型与同期总献血人群比较,一般检查、献血前检测合格率与同期总合格率比较,高校团队一般检查、献血前检测不合格原因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6—2018年高校团队献血人次和献血量分别为1 403人次和1 656 U,分别占总献血人次和献血总量的2.10%和1.62%,高校团队人均献血量1.18 U,总体人均献血量1.53 U。3—5月高校团队835人次,占全年59.5%,10—12月高校团队499人次,占全年35.6%。高校团队初次献血者比例66.8%,显著高于同期总献血人群的比例26.9%(P<0.05),高校团队固定献血者比例18.3%,显著低于同期总献血人群的比例64.3%(P<0.05)。高校团队与同期总献血人群的体检合格率分别为93.7%和97.4%(P<0.05);献血前检测合格率分别为81.5%和86.8%(P<0.05)。高校团队一般检查不合格原因中熬夜/疲劳、感冒/服药、血压、心率的不合格构成比分别为39.1%,40.0%,19.1%,1.7%(P<0.05)。献血前检测不合格原因中Hb/Hct、Plt、WBC、乳糜血、ALT、HBsAg的不合格构成比分别为21.3%,8.3%,38.7%,12.4%,17.5%和1.9%(P<0.05)。结论高校学生团队季节性变化较大,初次献血者比例高,献血前检查合格率较低,可以作为固定成分献血者的1种补充手段,高校学生团队招募的主要目的为成分献血宣传,发展潜在成分献血者。 徐瑶瑶 冯晴 李春燕 邵静芳 佘淼关键词:成分献血 招募 基于云平台技术的成分献血人工智能辅助系统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构建成分献血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为成分献血者和工作人员提供更便捷、更智能化的服务。方法基于云平台技术研发成分献血自助式在线健康评估平台、人脸身份识别系统、业务流程智能引导系统、移动PDA系统、网络端支付宝预约平台。结果2019年8月-2020年12月通过自助式在线健康评估平台登记的献血者达98.6%。2019年8-12月体检、初筛和领证环节献血者刷脸身份认证比例分别为40.73%,39.00%和84.33%。2020年12月,通过网络端支付宝预约平台预约采集人数达43.49%。结论人工智能可以有效提高成分献血者献血体验感,增加献血者黏性和提升满意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有效提升血液安全性,推动成分献血全面质量管理的提升和发展。 詹霞华 黄颖 冯晴 李春燕 孔长虹 胡伟关键词:人工智能 辅助决策系统 成分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