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以明
- 作品数:52 被引量:635H指数:16
- 供职机构: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林业局四川森林生态与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卧龙地区针叶林及亚高山灌丛对降雨的雨滴谱及能量的影响被引量:15
- 2004年
- 在运用色斑法研究岷江冷杉及川滇高山栎灌丛林下的雨滴滴谱及降雨动能的基础上,探讨了上述两个生态系统林冠雨谱特征及降雨动能削减特征,比较了3种雨滴终速计算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两种生态系统树冠层对降雨动能的改变作用有一定差异,灌丛林下的降雨动能一般小于林外降雨动能,而且雨强增大时灌从对动能的削减作用更加明显一些;但针叶林下的降雨动能却显著高于林外降雨动能,雨强增大时林下的降雨动能比有下降的趋势。在计算雨滴终速时,比较好的计算方法为Beard经验公式法,沙玉清公式(及修正的牛顿公式)法。
- 李振新欧阳志云郑华姜立军刘兴良宿以明
- 关键词:针叶林降雨雨滴谱
- 四川西部亚高山暗针叶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卧龙地区木本植物区系分析被引量:2
- 2000年
- 通过对四川卧龙地区木本植物类群的详细调查和对过往研究资料的系统收集、统计分析 ,表明 :卧龙地区有木本植物 83科、2 2 4属和 6 84种 (含种以下等级 ,不含栽培种 ) ;卧龙地区以温带成分为主 ,占总属数 5 8 33% ,热带成分占 36 5 6 % ;卧龙地区稀有濒危植物、单种属、少种属、中国特有属均占较大比重 ,说明其历史起源的古老性 ;卧龙林区木本植物地理成分复杂 ,联系广泛 ,分布交错 ,特别是热带、亚热带科、属中耐寒种类及中国西南特有成分的增多 ,为“川西山地欧亚大陆热带、亚热带的高山温带成分的发源地”提供了有力证据。
- 刘兴良肖林张祖荣宿以明黄金燕周世强
- 关键词:木本植物植物区系区系地理区系组成
- 岷江上游亚高山典型森林植被群落数量特征研究
- 本文应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标以及群落均匀度指标,研究了岷江上游亚高山主要森林群落的组成结构特征.以原始林的数量特征为参照,比较分析了岷江上游亚高山植被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的群...
- 陈秀明李荣伟王乐辉宿以明何飞蔡小虎孙鹏
- 关键词:岷江上游亚高山森林物种多样性生态优势度
- 云杉人工林凋落物研究被引量:5
- 2005年
- 本文以四川西部高山林区黑水县寡古1966年更新的川西云杉(Picea balfourian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凋落物的收集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云杉人工林年凋落量为2 760.11 kg.hm-2,其中凋落针叶、树枝、树皮-杂物各占林分年凋落量的80.81%、17.40%和1.79%。凋落量各月间变化大,全年出现两个峰值;营养元素(N、P、K、Ca、Mg、Fe、Zn、Cu)贮存量为64.086 kg.hm-2.a-1,凋落针叶、树枝和树皮-杂物分别占林分营养元素贮存总量的85.58%、13.61%和0.81%。
- 宿以明刘兴良何飞柯金
- 关键词:云杉人工林凋落物
- 卧龙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灌丛地上生物量及其模型被引量:25
- 2006年
- 川滇高山栎广泛分布于横断山地区,属于亚高山硬叶栎林,是中国植被非常特殊的类型。采用标准地法和样方收获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5个海拔梯度的川滇高山栎灌丛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用地径(D)、树高(H)估测单株林木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和幂函数模型,且以指数模型为最佳,相关系数为0.941~0.988;而用D2H估测单株林木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均为直线和指数模型,以直线模型为最佳,相关系数为0.982~0.996;川滇高山栎灌丛总生物量为3.3891×104kg.hm-2,各层生物量排序为川滇高山栎层>枯枝落叶层>伴生灌木层>苔藓层>草本层,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百分率分别为77.92%、17.64%、2.14%、1.23%和1.07%;川滇高山栎种群平均总生物量为2.6408×104kg.hm-2,各器官生物量大小排序为根>干>枝>叶>皮,其生物量占种群总生物量的百分率分别为31.03%、29.85%、18.54%、18.54%和6.91%。
- 刘兴良郝晓东杨冬生刘世荣宿以明蔡小虎何飞马钦彦
- 关键词:川滇高山栎生物量海拔梯度卧龙自然保护区
- 大熊猫主食竹引种区生态气候相似距的研究被引量:2
- 1995年
- 选择四川高山竹类分布区的23个县市39个引种点,与平武王朗、卧龙、宝兴引种试验区的4个主要气象因子,采用相似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计算的147个相似距中,距离在0.1~0.3Ⅰ级相似距有33个点,0.3~0.5Ⅱ级相似距有81个点,0.5~1.0Ⅲ级不相似有33个点。Ⅰ~Ⅱ级相似距所代表的点之间可以直接引种或间接引种驯化。相似距与实际引种效果检验表明,相似距的可靠程度为71.43%。通过相似距进一步聚类分析发现,39个引种点形成6个气候类区,在同一类区间可以相互引种。由于各区引种点的海拔高度不同,反映出一般气候水平分布和垂直地带性特征。本文还提出了四川省最佳引种方案,为开展全省性引种提供依据。
- 杨道贵王金锡宿以明鄢武先
- 关键词:大熊猫主食竹生态气候
- 岷江上游亚高山典型森林植被群落数量特征研究被引量:2
- 2004年
- 本文应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标以及群落均匀度指标,研究了岷江上游亚高山主要森林群落的组成结构特征.以原始林的数量特征为参照,比较分析了岷江上游亚高山植被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的群落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岷江上游亚高山主要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为0.55~4.62,多数在1~3之间,多样性指数值偏低.生态优势度为0.06~0.92,多数在0.40-0.80之间.群落均匀度为0.27~1.39.原始林的群落组成及结构特征取决于人为干扰程度.在森林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营造的混交林的群落结构优于自然恢复的次生林的群落结构,因而具有较好的生态效应;而人工营造的纯林的群落结构则比自然恢复的次生林差.人工林的林木生长速度大于天然更新的林木.
- 陈秀明李荣伟王乐辉宿以明何飞蔡小虎孙鹏
- 关键词:岷江上游亚高山森林物种多样性生态优势度
- 岷江上游亚高山典型森林植被群落数量特征研究
- 本文应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标以及群落均匀度指标,研究了岷江上游亚高山主要森林群落的组成结构特征。以原始林的数量特征为参照,比较分析了岷江上游亚高山植被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的群...
- 陈秀明李荣伟王乐辉宿以明何飞蔡小虎孙鹏
- 关键词:岷江上游亚高山森林物种多样性生态优势度
- 川西采伐迹地早期植被生物量与生产力动态初步研究被引量:12
- 1999年
- 本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1]的方法,对川西米亚罗林区采伐迹地早期天然植被生物量与生产力进行了测定与研究。结果表明:川西米亚罗林区采伐迹地天然植被恢复较快,伐后第1 年植被总生物量为650.7 kg/hm 2,并以草本植物为主,到29 年时植被总生物量达50 210.44 kg/hm 2,此时植被以乔木树种(红桦)占优势,并在演替中起主导作用。迹地早期被总生物量和乔木层生物量随迹地年龄增大而增加,灌木和草本层生物量基本成二次抛物线变化。文中还讨论了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生产力,迹地乔、灌、草生物量比的变化划分植被演替阶段。
- 宿以明王金锡史立新侯广维刘兴良
- 关键词:亚高山演替生物量采伐迹地生产力
- 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灌丛地上生物量及其对海拔梯度的响应被引量:55
- 2006年
- 采用标准地和样方收获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5个海拔高度上18个样地的川滇高山栎灌丛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用地径(D)、树高(H)估测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和幂函数模型,指数模型最佳,相关系数0.941~0.998;而用D2H估测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为直线和指数模型,直线模型最佳,相关系数0.982~0.996;2)川滇高山栎灌丛群落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为25.22t·hm-2,各层生物量排序为川滇高山栎灌木层>枯枝落叶层>伴生灌木>苔藓层>草本层,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百分率分别为72.20%、23.71%、1.80%、1.66%和0.63%;3)川滇高山栎灌木种群平均总生物量为18.21t·hm-2,各器官生物量大小为干>枝>叶>皮,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3.28%、26.88%、19.82%和10.02%。海拔2720~2920m地带川滇高山栎灌木干、枝、叶、皮的生物量比例约为4∶3∶2∶1;海拔3020~3120m地带川滇高山栎灌木干、枝、叶、皮的生物量比例约为4∶2∶2∶1。4)随着海拔升高,川滇高山栎优势单株地径、高度及生物量呈减小趋势。海拔2720~2920m处,川滇高山栎灌木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呈纺锤形分布,集中分布在株干高2.0~3.0m处,约占总量的60%~70%;在海拔3020~3120m处或低海拔的干旱生境,川滇高山栎种群地上部分器官生物量呈金字塔形分布,个体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布随树干的升高而降低,集中分布在0~1.0m处,占总生物量的60%以上,0.0~2.0m处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94%~99%。
- 刘兴良刘世荣宿以明蔡小虎马钦彦
- 关键词:川滇高山栎地上生物量海拔梯度卧龙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