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君
- 作品数:48 被引量:382H指数:13
- 供职机构: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一种双季稻田晚稻少耕机插方法
- 本发明属于双季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季稻田晚稻少耕机插方法,晚稻及时播种;早稻按期收获;晚稻少耕灭茬,对全田只旋耕一遍,将稻茬及稻草旋入表层泥土即可;晚稻适龄机插,合理密植;晚稻机插后灌水。本发明通过少耕即全田只旋耕...
- 李超肖小平程凯凯汪柯郭立君汤文光唐海明潘孝晨黄颖博
- 文献传递
- 不同早期施肥模式对双季稻区机插晚稻养分与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18年
- 为了探明不同早期施肥模式对洞庭湖双季稻区机插晚稻养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以不施肥为对照(CK),研究了基肥∶分蘖肥=5∶5(T1)、基肥∶分蘖肥=7∶3(T2)和轻简化一次性施肥(T3)等3种不同早期施肥模式,对机插晚稻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和产量及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年份中,T2处理机插晚稻大田全生育期最短,均为98 d,T3处理大田生育期最长,分别为104 d和101 d; T2和T3处理株高最高,CK处理最矮;T2处理茎、叶和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均明显高于T1、T3和CK处理。各处理产量表现为T2> T1> T3> CK,施肥各处理间晚稻产量差异不显著,其中T2处理最高,晚稻平均产量分别为8154 kg/hm2(2015)和6703. 5 kg/hm2(2016),比CK处理平均增产67. 36%和9. 16%。T2处理的植株对N、P、K素总积累量最高,T3处理次之,CK处理最低。因此,基于植株的干物质和养分积累、水稻产量等方面的情况,在洞庭湖双季稻区施用纯N 180 kg/hm2条件下,机插晚稻早期基肥与分蘖肥比例对物质积累与产量影响并不大。
- 潘孝晨唐海明唐海明聂泽民肖小平李超汤文光程凯凯汪柯
- 关键词:晚稻施肥养分积累干物质积累
- 秸秆还田下减氮增密对双季稻田土壤氮素库容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20
- 2019年
- 为推动传统稻作技术向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型,本研究在稻草还田基础上设置不施氮常密(T1)、常氮常密(T2)、常氮增密(T3)、减氮常密(T4)、减氮增密(T5)5种双季稻栽培模式,研究稻草还田下减氮增密对双季稻田土壤氮素库容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下,减氮增密(基肥减施总氮量的20%,增加密度27.3%)的0~10 cm、10~20 cm的土壤全氮含量及库容量与常氮常密无显著差异,但碱解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5.6%、8.8%,碱解氮总库容量显著降低10.7%。与常氮常密相比,减氮增密可显著降低双季稻田的土壤氮素表观盈亏量,氮素损失量及损失率分别显著降低51.7%及15.5个百分点;早、晚稻的氮素农学利用率分别显著增加33.6%、23.0%,吸收利用率分别显著增加5.9个百分点、6.3个百分点,生理利用率分别显著增加16.3%、3.7%。表明稻草还田下短期内的减氮增密不会显著降低土壤的全氮库容,但会显著降低土壤的碱解氮库容,可显著降低氮素损失,提高氮素利用率。
- 肖小平李超唐海明汤文光程凯凯郭立君汪柯潘孝晨
- 关键词:稻草还田双季稻氮素利用率
- 长期施肥模式对双季水稻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8年
- 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施肥模式下双季水稻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变化,本研究依托设置在湖南宁乡的长期大田定位试验,自1986年—至今,共设化肥(MF)、秸秆还田+化肥(RF)、30%有机肥(LOM)、60%有机肥(HOM)和无肥对照(CK)5种施肥处理,于2015—2016年取样,系统分析不同处理双季水稻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施肥条件下,早、晚稻各生育时期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降低,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大小顺序分别表现为LOM>HOM>RF>MF>CK和RF>LOM>HOM>MF>CK;叶片气孔导度(Gs)均表现为HOM>LOM>RF> MF>CK。2个年份的早稻产量均以LOM和HOM处理为最高,分别比CK处理增加3 582.5~3 650.0kg/hm^2和2 569.5~2 641.5kg/hm^2;晚稻产量均以RF和LOM处理为最高,分别比CK处理增加2 480.0~2 757.5kg/hm^2和2 827.5~3 118.5kg/hm^2。总的来说,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有利于提高双季水稻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和光合特性。
- 唐海明肖小平李超汤文光郭立君汪柯程凯凯潘孝晨孙耿
- 关键词:水稻施肥模式有机无机肥配施保护性酶
- 一种马铃薯-双季稻三熟复种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长江中游双季稻区马铃薯-双季稻三熟复种方法,通过春马铃薯—早稻—晚稻品种合理搭配,改进春马铃薯栽培的土壤耕作技术和覆盖方式,达到稻田三熟亩产粮食1500kg。春马铃薯栽培步骤为:(1)选用良种;(2)旋耕...
- 肖小平汤文光郭立君唐海明张帆杨光立
- 文献传递
- 超级早稻结实期遭遇高温时喷施抗逆剂的缓解效果被引量:5
- 2019年
- 以"安抗1号"和"有机钙博士"两种抗逆剂为材料,以喷清水为对照,在自然高温下进行水稻田间试验,测定剑叶生理指标、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指标,研究超级早稻灌浆结实期遭遇高温喷施抗逆剂的缓解效果。结果表明:高温发生时,喷施"安抗1号"(T2)和"有机钙博士"(T3)4d后,与喷清水(T1)相比,超级早稻剑叶抗氧化酶活性极显著(P<0.01)增加,其中SOD活性分别增加17.10%、12.37%,POD活性分别增加13.54%、15.01%,CAT活性分别增加133.86%、87.46%;叶片渗透调节物含量极显著(P<0.01)增加,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33.58%、34.38%,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23.74%,17.30%;MDA含量极显著(P<0.01)降低28.34%、26.53%。喷施抗逆剂22d后,超级早稻剑叶SPAD衰减率T2、T3处理显著低于T1(P<0.05),分别降低3.40个百分点和4.24个百分点;T2、T3处理比T1剑叶SOD活性显著(P<0.05)增加;POD活性差异不显著;CAT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极显著(P<0.01)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P<0.05)增加;MDA含量极显著(P<0.01)降低。喷施抗逆剂处理显著(P<0.05)提高结实率5.7个百分点,增产11.87%~13.77%。说明高温发生时,喷施抗逆剂能有效缓解高温对超级早稻灌浆结实的危害,改善超级早稻稻米的外观品质及加工品质。
- 郭立君程凯凯程凯凯肖小平汪柯李超唐海明汪柯汤文光
- 关键词:超级早稻灌浆结实期高温
- 一种基于油-稻系统的蚯蚓生态种养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油‑稻系统的蚯蚓生态种养方法,涉及生态种养技术领域。本发明根据田块面积对田埂宽度及高度进行相应的增加,将田埂系数控制在2%以内,以期为蚯蚓提供充足的避难空间,确保蚯蚓的安全过渡;所述田埂的设计,既增加...
- 李超肖小平郭立君程凯凯唐海明汤文光汪柯文丽
- 文献传递
- 南方丘陵红壤旱地不同施肥模式对春玉米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
- 2013年
- 以当地常规施肥模式(CK)为对照,研究南方丘陵红壤旱地不同施肥模式(CO:常规施肥+有机肥;CB,常规施肥+生物有机肥;CP:常规施肥+钾肥)对春玉米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大小顺序为CO>CP>CB>CK处理,全生育期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抽雄期和成熟期CO和CP处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拔节期、抽雄期和成熟期CO和CP处理植株根系干重、茎干重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CO处理植株叶干重显著高于对照。CO处理穗长显著高于对照;CP处理行粒数、穗粒数和百粒重均显著高于对照。CO、CB和CP处理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9.36%、13.08%和22.10%,增产原因主要是行粒数、穗粒数和百粒重的增加。
- 唐海明汤文光殷玉梁刘国栋杨光立郭立君汤海涛张帆刘杰肖小平
- 关键词:春玉米施肥模式生物学特性
- 一种提高南方双季稻区红黄泥田土壤团聚体含量的土壤调理剂及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南方双季稻区红黄泥田土壤团聚体含量的土壤调理剂,属于农业生产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的提高土壤团聚体含量的土壤调理剂,主要由腐熟有机肥、腐植酸、生物质炭、聚丙烯酰胺、复合微生物菌剂和粘结剂组成。其使用方法...
- 唐海明李超肖小平汤文光郭立君程凯凯潘孝晨汪柯孙耿
- 文献传递
- 一种洞庭湖区棉花套种芥菜时空借位利用栽培方法
- 本发明属于农作物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洞庭湖区棉花套种芥菜在资源上的时空借位利用栽培方法。其中包括以下具体步骤:棉花选择高产、抗病、优质杂交棉品种,芥菜选择早熟、高产品种;棉花先于油菜种植,采用带状开厢,厢面宽为18...
- 唐海明肖小平汤文光汪柯郭立君杨光立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