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波
- 作品数:39 被引量:407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干旱时期放养紫胶虫对马鹿花光合生理生态特征影响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采用美国Li-COR公司生产的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选择旱季无云条件下,在试验地测定并比较放养紫胶虫的马鹿花和未放养紫胶虫的马鹿花的光合生理生态特征的日变化。结果表明:放养紫胶后马鹿花具有较低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气孔限制值、较低的水分利用效率和较高的胞间CO2浓度。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马鹿花Pn下降的主要是非气孔因素,且同一环境因子对于放养紫胶虫和未放养紫胶虫马鹿花Pn的影响不同。
- 黄小波李福强杨贵成谷勇王鲜艳吴昊
- 关键词:马鹿花净光合速率日变化
- 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草本植物多样性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以针阔混交林、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成熟季风常绿阔叶林构成的演替系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比较、分析不同演替系列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探讨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针阔混交林中草本植物共有14科22属22种,次生林中草本植物共有14科25属25种,成熟林中草本植物共有13科21属22种;随着演替的进行,丰富度指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随着演替的进行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不同的演替阶段中,草本植物的物种组成发生了变化,检验中,针阔混交林与次生常绿阔叶林的草本物种Sorensen相似性系数高达0.511,物种相似性最高。研究结果可为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 杨利华黄小波李宁华
- 关键词:季风常绿阔叶林草本植物演替生物多样性
- 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林层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特征被引量:17
- 2018年
- 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主要物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其组分浓度、分配和季节性动态在林冠层、亚冠层和林下层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亚冠层中可溶性糖及NSC浓度最高,分别为3.9%和13.3%,可溶性糖淀粉比在林下层最低,为0.76,而淀粉浓度则在各林层间无显著性差异.3个林层的可溶性糖均主要分配在叶片中,淀粉和NSC主要分配在根中.亚冠层中叶片和树干的可溶性糖浓度显著高于林冠层和林下层,枝和根的可溶性糖浓度在3个林层间无显著性差异;叶片的淀粉浓度则随林层高度降低而增加,但根淀粉浓度则是在林下层最低,为10.7%,枝和树干的淀粉浓度在3个林层间无显著差异;叶片NSC浓度为林冠层(10.7%)显著低于亚冠层(12.3%)和林下层(12.0%),但根的NSC浓度在林下层中最低,为14.2%;林下层叶片、枝、树干中可溶性糖淀粉比值均最低,但根的可溶性糖淀粉比值最低值出现在林冠层(0.79).3个林层NSC及其组分均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可溶性糖及可溶性糖淀粉比均为雨季显著高于旱季,而淀粉和NSC浓度则均在旱季中较高.不同林层NSC及其组分浓度的差异反映了不同高度树种碳利用策略的差异,部分地解释了物种的共存机制.
- 刘万德苏建荣苏建荣徐崇华李帅锋黄小波钟华
- 关键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林层季风常绿阔叶林
- 云南松天然次生林物种丰富度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关系被引量:24
- 2017年
- 全球气候变化、森林采伐和生境破碎化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迅速下降,并对生态系统功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但以往的研究多关注生物多样性与单一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对生态系统尤其是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研究亟待加强。本文基于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天然次生林94个样地的调查数据,选取木本植物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含量、植物氮、植物磷、土壤全氮、土壤水解性氮、土壤全磷和土壤有效磷等8个生态系统功能变量,采用平均值法、单阈值法和多阈值法综合评价了云南松天然次生林物种丰富度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关系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云南松天然次生林物种丰富度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关系强于它与单一生态系统功能间的关系;(2)在3–88%阈值范围内,物种丰富度对于多功能性具有显著正影响,在中等阈值水平(54%)上,物种丰富度效应最大,此时可能的最大物种丰富度作用实现百分比为53.53%;(3)云南松天然次生林中物种丰富度对多功能性的影响最大,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和土壤p H对多功能性无显著直接影响,但均可通过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而产生间接影响。物种丰富度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物种数目的增加并不能保证所有功能均达到最佳状态,在中等功能水平时,物种数目的增加对多功能性的影响最大。
- 黄小波李帅锋李帅锋刘万德苏建荣
- 关键词:云南松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结构方程模型
- 瓦氏葛藤的价值及研究进展
- 2019年
- 本综述通过查阅大量有关瓦氏葛藤方面的文献,结合作者近四十年在相关方面的试验研究,总结出瓦氏葛藤具有生长萌发快、繁殖栽培容易、生产紫胶性能好产量高、种子和枝叶蛋白含量高营养丰富等特点,归纳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利用情况,进一步验证瓦氏葛藤是集水土保持、食品、饲料、薪炭材、紫胶优良灌木寄主植物等于一身的多功能、多效益、多用途的树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针对瓦氏葛藤研究的不足,为今后良种选育、抗逆机理及新的利用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谷勇黄小波吴昊
- 关键词:水土保持
- 马鹿花5种配置模式物种多样性比较
- 2014年
- 以马鹿花5种配置模式的调查资料为基础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5种配置模式中,马鹿花-墨西哥柏林总体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Pielou指数最高,马鹿花纯林(泸-2)总体丰富度指数、Simpson、Shannon-wiener、Pielou指数最小;(2)马鹿花-三年桐林与马鹿花纯林(泸-2)为同一环境条件下的不同配置模式,马鹿花-三年桐林丰富度、Simpson、Shannon-wiener指数指数均比马鹿花纯林(泸-2)高,说明同一环境条件马鹿花与三年桐混交林比马鹿花纯林物种更丰富、多样性更高;(3)多样性指数在不同群落间的垂直变化幅度均为草本层>乔灌层,说明草本层较发达,对马鹿花5种配置模式物种多样性贡献较大。
- 王鲜艳谷勇黄小波吴昊赵虹
- 关键词:马鹿花物种多样性
- 一种云南松林分生长量确定方法及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云南松林分生长量确定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选取样地,测量样地中云南松的当前胸径和当前树高,根据当前胸径的大小对样地中云南松进行分级,从各级中均选取n株云南松,并在当前胸径处对选取后的云南松钻取,得云南松...
- 李帅锋黄小波王健敏申佳艳苏建荣郑梅香李红云
- 金沙江流域不同海拔处云南松生态弹性及生长衰退过程被引量:18
- 2020年
- 【目的】研究影响金沙江流域云南松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及不同海拔处云南松的生态弹性和生长衰退历史,为预测未来极端干扰事件对云南松生长动态的影响提供依据,为该区森林保护提供理论支撑。【方法】用生长锥钻取金沙江流域永仁县不同海拔处云南松树轮样芯,建立不同海拔树轮年表。利用树木径向生长变化百分率研究云南松生长衰退历史,用抵抗力和恢复力指标判断云南松的生态弹性,用响应分析和冗余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海拔云南松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限制云南松径向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在低海拔区(1845 m)和中海拔区(2340 m)为生长季初期3—5月的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干旱强度以及生长旺季的降水量及干旱强度,在高海拔区(2740 m)为生长季初期的干旱强度及生长旺季7月的平均气温;过去近150年中,研究区域云南松在1884—1886、1897—1900、1903—1906、1947—1949和2009—2011年间发生了生长衰退;相同时段的径向生长衰退现象在低海拔区域最明显,高海拔区次之,中海拔区较弱;不同海拔的云南松对相同年份极端干旱事件的生态弹性不同,抵抗力表现为中海拔>高海拔>低海拔,恢复力表现为低海拔>高海拔>中海拔;随年份后延,低海拔区云南松应对极端干旱事件的抵抗力在增强,恢复力在下降,中海拔区云南松的抵抗力稳定,恢复力在2012年极端干旱事件时增强,高海拔区云南松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在研究期内稳定。【结论】接近云南松林分布气候界限环境的树木更易发生径向生长衰退,位于水热条件适宜环境下的云南松抵抗极端事件干扰的能力更强,接近云南松林生长极限环境的树木受极端事件干扰后的恢复能力更强。
- 申佳艳李帅锋黄小波黄小波苏建荣
- 关键词:云南松海拔
- 昆虫作为指示生物对生态恢复的评价
- 昆虫作为指示生物对生态恢复进行评价是当前恢复生态学研究热点之一,昆虫作为动物界种类最多的类群,是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显示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许多特征。文章在生态恢复评价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 和玉德黄小波谷勇王鲜艳吴昊
- 关键词:昆虫指示生物生态恢复
- 不同密度麻疯树林地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被引量:4
- 2012年
- 为了科学评价不同密度麻疯树林地的土壤肥力变化,通过对土壤微生物的研究,结合水肥调控技术等措施,来改善不同密度麻疯树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维持其林地生产力水平,为科学营造和管理麻疯树林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使之加快麻疯树的规模化发展,对云南省双柏县3种不同密度麻疯树林地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类群进行对比研究,并对麻疯树林地微生物进行聚类分析及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3种林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有明显差异,样地2最多,样地1和样地3相差不大;不同土层的微生物数量变化也有所不同,0~15cm之间土壤细菌、真菌数量逐渐上升,11~15cm处达到峰值;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细菌、真菌数量又呈现下降趋势;样地2物种多样性指数也显著高于其他2种林地,这可能是由于适度的密度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因此,在种植麻疯树时,适宜密度为2m×3m。
- 王江生谷勇殷瑶吴昊黄小波
-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