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亮
- 作品数:140 被引量:767H指数:13
- 供职机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一种水稻侧深位施用复混肥料制备设备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侧深位施用复混肥料制备设备及其制备方法,涉及复混肥料制备技术领域,解决了水稻侧深位施用复混肥料制备设备在使用时,常会由于肥料内部混入石块等硬度较高的杂质而影响肥料之间的混合且肥料容易搅拌不均匀,且肥料...
- 解占军宫亮王秀娟叶鑫张艳君韩瑛祚隋世江尹志宽许洪海
- 不同耕作措施对水稻土耕层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3年
- 利用大区对比试验,在辽北稻作区探索不同耕作措施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翻20 cm的耕作措施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总空隙度和土壤的通气性,增加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与旋耕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加速了土壤有机物质腐殖化过程,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深翻处理的水稻平均产量达到479.8 kg/667m2,与其它两个处理产量差异显著;而耕翻15 cm和旋耕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因此本地区水田耕作方式要以秋季耕翻为主,且耕翻深度要达到20 cm为宜。
- 刘艳孙文涛宫亮蔡广兴
- 关键词:耕作措施水稻土耕层
- 平衡施肥对玉米养分吸收、产量及效益的影响被引量:44
- 2009年
-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探讨了平衡施肥对玉米养分吸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平衡施肥能促进玉米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在OPT施肥水平下,每形成100 kg玉米籽粒吸收1.95 kg的N、1.05 kg的P2O5、1.96 kg的K2O,玉米吸收NPK的比例约为1∶0.54∶1;平衡施肥较农民习惯施肥增产5.6%,增收714元/hm2;在本试验条件下,钾是玉米产量的第一限制因子。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地调配氮磷钾施用比例,加大钾肥的施用量,才能实现玉米高产。
- 邢月华韩晓日汪仁王聪翔包红静宫亮
- 关键词:玉米平衡施肥养分吸收
- 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水杨酸的调节效应被引量:1
- 2021年
- 水稻氮代谢决定了氮素的吸收、转运和同化,最终影响产量形成。外施水杨酸(SA)对植物氮代谢和氮肥利用效率发挥积极作用,但对其作用方式及SA与氮代谢之间的关系知之甚少,尤其缺乏分子水平的解析。本文从氮素的吸收形式、生理生化代谢及内源SA含量变化等方面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从氮代谢角度阐释植株对氮素的运移特性、SA的调节效应及可能的作用方式,为发展节肥增效栽培和环境友好型稻作提供新思路。
- 金丹丹陈玥战莘晔高云邢月华宫亮孙文涛
- 关键词: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氮代谢水杨酸
- 滨海盐碱稻区水稻氮肥适宜用量及运筹模式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通过在辽河三角洲滨海盐碱稻区设置田间小区试验,探明了不同氮肥用量(0~420 kg/hm^(2))和运筹模式(基肥∶蘖肥∶穗肥分别为6∶3∶1与4∶3∶3,以下简称6∶3∶1模式与4∶3∶3模式)对水稻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品质的影响。通过对水稻分蘖动态调查研究表明,两种氮肥运筹模式下水稻平均茎蘖数均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r^(2)≥0.90),同时,6∶3∶1模式下氮肥用量对水稻平均茎蘖数的影响程度高于4∶3∶3模式。通过分析不同施氮量与产量的相关关系,发现了两者符合线性加平台肥料效应模型,拟合得到6∶3∶1模式与4∶3∶3模式下的最佳施氮量(EONR)分别为216 kg/hm^(2)(210~235 kg/hm^(2))与316 kg/hm^(2)(300~332 kg/hm^(2)),6∶3∶1模式的EONR比4∶3∶3模式高46.3%。通过考查两种氮肥运筹模式下的氮素利用率指标,发现4∶3∶3模式下各处理氮素利用率(37.2%~40.8%)显著高于6∶3∶1模式(29.9%~34.2%)。通过分析稻米营养与食味品质,在兼顾产量的前提下,再次明确了6∶3∶1模式与4∶3∶3模式下适宜氮肥用量分别为300~332与210~235 kg/hm^(2)。综合考虑水稻产量、氮素利用率以及稻米品质3个指标,推荐辽河三角洲滨海盐碱稻区的适宜氮肥施用量为210~235 kg/hm^(2),最宜采用的氮肥运筹模式为4∶3∶3。研究结果可以为辽河三角洲盐碱稻区合理施肥与氮肥高效利用提供切实的技术指导,为该地区水稻产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 李波曲航宫亮金丹丹于广星郑文静孙文涛
- 关键词:水稻适宜施氮量氮肥运筹模式
- 一种复合型土壤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一种复合型土壤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涉及土壤改良剂技术领域,其制备方法包括:按预设重量份称取各制备原料备用,将称取的各制备原料混合得到混合料,以及将混合料干燥固化并磨制成复合型土壤改良剂;本发明以泥料混合物、改性...
- 宫亮邹晓锦 徐嘉翼 王兵爽 黄一文
- 稻田田面水氮磷素动态特征研究被引量:12
- 2014年
- 为了合理运筹施肥,防控农业面源污染,通过独立排灌系统的田间试验,设计了6个不同氮肥水平,研究了施肥后水稻田田面水氮素和磷素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施肥后田面水中的总氮(TN)、NH4^+-N和NO3^--N浓度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三者的浓度呈现上升后下降的趋势,7天后趋于稳定;施入基肥后,NH4^+-N浓度在第2天达到峰值后迅速下降,第3天即下降到峰值的25.69%36.80%;NO3^--N浓度远远低于NH^4+-N浓度,3个施肥时期峰值分别为8.87、1.91和1.50mg/L,且出现在施肥后第3~5天。田面水NH4^+-N/TN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在施肥后第2~3天达到峰值后下降。不同施氮量,相同施磷量处理条件下,田面水中TP浓度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施肥后第1天,田面水中TP浓度达到峰值3次施肥后TP浓度峰值逐渐降低。
- 宫亮隽英华王建忠刘艳孙文涛
- 关键词:水稻田面水氮素磷素
- 氮肥不同施用方法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在盘锦盐碱水稻土上,采用田间微区的方法,研究了氮肥不同用量和不同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各施氮肥处理较不施氮肥处理增产38.79%~84.97%,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其中以氮肥用量为255 kg/hm2,采用40%N基施、40%N为分蘖肥、20%N为穗肥的施用方法水稻产量最高。适宜的蘖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较大,粒肥应酌情而用,且氮肥用量不宜过高。
- 孙文涛白寿发宫亮包红静刘艳王聪翔汪仁
- 关键词:水稻氮肥施肥方法
- 水稻土壤养分释放特性对施氮模式的响应被引量:2
- 2014年
- 从氮肥高效利用的角度出发,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模式作用下辽南地区的水稻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氮明显提高了耕层土壤的碱解氮含量,并且随着施氮量增加,耕层土壤的碱解氮含量升高;有效磷含量在拔节期之前呈增加趋势,而在拔节期之后则呈波浪形变化;速效钾含量先增加后降低;随着追氮次数的增加,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先增加后降低,有效磷含量则呈无规律性变化;随着生育期推进,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降低,而有效磷含量则呈无规律性变化。与其他施氮模式相比,3次追肥的施氮模式能够在整个生育期为水稻提供较充足的有效养分,满足植株的生理需求。综合考虑土壤的养分动态变化特性、产量性状、产投比、氮肥农学效率等因素,初步筛选出3次追肥为辽南地区水稻生产中的高效施氮模式。
- 隽英华宫亮孙文涛于涛
- 关键词:养分释放施氮模式高效施肥
- 不同灌溉方法对不同氮肥在温室土壤-植株中的氮素分配影响被引量:6
- 2008年
- 以番茄为供试作物,采用田间微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灌溉方法和不同氮肥种类对氮素在土壤不同层次间的残留以及在番茄植株不同部位之间的分配。结果表明,在番茄整个生育期内,土壤中无机氮主要以NO3--N的形式存在,NH4+-N所占比例很小。0~100cm土层中,滴灌和沟灌各处理土壤中NH4+-N的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内含量均比较低(低于6mgkg-1),且变化幅度不大,各土层NH4+-N的含量受灌溉方式和施肥的影响较小。无论是滴灌还是沟灌,番茄全生育期内0~20cm土层土壤NO3--N含量始终较高。沟灌易引起土壤中NO3--N向下层迁移,而滴灌对40~60cm土层及其以下各层次土壤的NO3--N分布影响作用不明显。硝态氮肥较铵态氮肥和酰胺态氮肥更易随水向深层土壤迁移。灌溉方式对肥料15N在果实、茎、叶中的分配比例没有明显影响,肥料15N在番茄地上部分各器官所含的量以果实为最高,其次为叶,茎中的含量最少;两种灌溉方法间肥料15N在果实、茎、叶的分配比例差异不大,平均为2.9∶1∶1.6。
- 孙文涛娄春荣王聪翔董环宫亮
- 关键词:温室番茄灌溉氮素去向15N示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