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帅剑锋

作品数:39 被引量:221H指数:11
供职机构: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人才开发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术后
  • 11篇切除
  • 8篇芙蓉膏
  • 7篇结石
  • 6篇豆状核
  • 6篇豆状核变性
  • 6篇胃癌
  • 6篇腹腔
  • 6篇肝豆状核
  • 6篇肝豆状核变性
  • 5篇脾切除
  • 5篇切除术
  • 5篇芪黄煎剂
  • 4篇胆管
  • 4篇胆管结石
  • 4篇脾功能
  • 4篇脾功能亢进
  • 4篇肿瘤
  • 4篇胃癌术
  • 4篇胃癌术后

机构

  • 28篇安徽中医学院...
  • 9篇安徽中医药大...
  • 3篇安徽中医学院
  • 3篇安徽中医药大...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安庆市立医院
  • 1篇安徽省中医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39篇帅剑锋
  • 35篇于庆生
  • 25篇张琦
  • 23篇潘晋方
  • 19篇刘举达
  • 14篇王汉明
  • 8篇汪晓明
  • 6篇梁久银
  • 6篇王炜
  • 5篇王振
  • 4篇张福忠
  • 4篇易维真
  • 4篇侯勇
  • 4篇汪晓明
  • 3篇刘书先
  • 3篇吴生兵
  • 3篇沈瑜
  • 3篇鲁长文
  • 2篇袁以洋
  • 2篇陈子义

传媒

  • 7篇安徽中医学院...
  • 6篇中医药临床杂...
  • 5篇肝胆外科杂志
  • 3篇中国中西医结...
  • 3篇安徽医学
  • 3篇中国中西医结...
  • 3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肠外与肠内营...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 1篇安徽医药
  • 1篇安徽中医药大...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10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7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腔镜胆管探查联合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治疗肝外胆管结石20例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管探查联合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将4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术后给予常规补液、抗感染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疗法的基础上口服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治疗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血常规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移酶)、血清胆汁生化指标(总胆汁酸、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T管引流量的变化。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降低血常规指标、肝功能指标、血清胆汁生化指标及提高胆汁引流量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腹腔镜胆管探查联合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口服,有利于控制术后胆管炎症,促进术后肝功能恢复和残余结石排除,防治结石再生。
周富海于庆生梁久银帅剑锋潘晋方张琦刘举达王振
关键词:肝外胆管结石
芪黄煎剂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的应用1例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胰十二指肠切除主要用于胰腺癌、胆管癌和十二指肠癌患者,手术创伤大,术后多发生胃肠功能恢复缓慢、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降低。我们先前的研究表明,健脾通里中药芪黄煎剂可以促进胃癌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和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的改善。[1~3]现我们将健脾通里中药芪黄煎剂用于十二指肠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患者,现将其应用经验和体会报告如下。
丰茂坤于庆生梁久银帅剑锋张琦刘举达
关键词:芪黄煎剂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
芙蓉膏治疗非感染“阳热肿痛”类病症临床研究
芙蓉膏由木芙蓉、藤黄、生南星、薄荷油、冰片等中药经特殊工艺调制而成。在历经40余年临床应用,证实其对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阳热肿痛”类病症都具有良好疗效。本文对190例非感染“阳热肿痛”类病症应用芙蓉膏治疗,通过和金黄散对...
于庆生潘晋方王汉明帅剑锋张琦刘举达
关键词:中医皮肤科芙蓉膏临床药理疗效评价
ERCP、腹腔镜、剖腹手术联合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治疗胆总管结石疗效比较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比较研究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腹腔镜、剖腹手术联合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确诊为CBDS病人随机分为3组:ERCP组15例,腹腔镜组16例,传统手术组14例。3组术后在常规外科治疗的基础上均给予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口服。疗程结束后分别观察3组手术前后症状体征、血常规、肝功能、血清胆汁生化等指标。结果:术后第7天症状体征评分,3组均明显优于术前,ERCP组、腹腔镜组优于剖腹组;术后第7天WBC计数,ERCP组、腹腔镜组明显优于术前,ERCP组、腹腔镜组WBC计数低于剖腹组;术后第7天肝功能比较,3组均明显优于术前,ERCP组、腹腔镜组低于剖腹组,且ERCP组低于腹腔镜组;术后第7天血清胆汁生化比较,3组均明显优于术前,ERCP组、腹腔镜组优于剖腹组;3组间住院时间比较,ERCP组小于腹腔镜组、剖腹组,腹腔镜组小于剖腹组。结论:ERCP、腹腔镜、剖腹手术联合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治疗胆总管结石,均能促进胆道炎症尽快消退,肝功能和胆汁生化指标尽快恢复,有利于胆管残余结石排出和防治结石再生;与剖腹组相比,ERCP和腹腔镜组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
刘良东于庆生于庆生梁久银潘晋方帅剑锋张琦刘举达
关键词:ERCP腹腔镜剖腹手术
丹参联合5-氟尿嘧啶腹腔注射对大鼠胃肿瘤及其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2011年
目的探讨丹参增强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抗胃肿瘤作用的机制。方法应用Walker-256细胞株建立大鼠种植性胃肿瘤模型。将60只Wistar雄性胃肿瘤大鼠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nor-mal saline,NS)组、5-Fu组、5-Fu+丹参组。接种后第7天,NS组每只每天腹腔注入NS 40 ml/kg,5-Fu组每只每天腹腔注入5-Fu 20 ml/kg,5-Fu+丹参组每只每天腹腔注入5-Fu 20 ml/kg和丹参60 mg/ml,均连用5 d。化疗结束后,观察每组胃肿瘤大鼠的一般情况,比较各组肿瘤体积抑制率和生存时间延长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肿瘤组织中P53、CD44、H-ras和nm2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NS组大鼠于接种后2周出现进食和活动减少,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逐渐消瘦,甚至腹水形成,而5-Fu组和5-Fu+丹参组接种后约4周才陆续出现上述表现。②与NS组相比,5-Fu组和5-Fu+丹参组肿瘤体积显著降低(P<0.05,或P<0.01)。5-Fu+丹参组肿瘤体积及肿瘤体积抑制率显著低于5-Fu组(P<0.05,或P<0.01)。③与NS组相比,5-Fu组和5-Fu+丹参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P<0.01);与5-Fu组比较,5-Fu+丹参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P<0.05),生存时间延长率显著升高(P<0.05)。④与NS组比较,5-Fu+丹参组肿瘤组织中H-ras蛋白阳性表达数明显降低(P<0.05),nm23蛋白阳性表达数明显升高(P<0.05);其他指标组间比较,呈现升高或降低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能够增强5-Fu抗鼠胃肿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癌蛋白P53、CD44、H-ras表达和提高抑癌蛋白nm23表达有关。
于庆生王园潘晋方王汉明帅剑锋张琦刘举达
关键词:胃肿瘤丹参5-氟尿嘧啶NM23
外科辅助治疗肝豆状核变性23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行外科辅助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08年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31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行外科辅助治疗的临床资料,针对手术前后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明确外科辅助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均进行5年临床随访,了解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本组资料中,172名患者行脾脏切除术,34名患者行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5名患者行门腔静脉分流术。术后患者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胆红素、谷丙转氨酶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P<0.05)。本组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79例,5例死亡,随访期间17例出现并发症。结论脾脏切除术是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但门体静脉分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需谨慎实施。
黄龙于庆生潘晋方帅剑锋梁久银张琦刘举达王振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药物治疗脾脏切除术
胃切除大鼠小肠黏膜上皮内和固有层T淋巴细胞表达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胃切除对大鼠小肠黏膜上皮内T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IELs)和固有层T淋巴细胞(LaminaPropria Lymphocytes,LPLs)的影响。方法 4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胃切除模型组,每组20只。对照组大鼠仅给予腹部正中切开后缝合,不行胃切除,手术后自由饮水进食;模型组大鼠行胃切除手术,并予肠内营养制剂能全素作为基础能量供应。手术1周后,分离出两组大鼠小肠黏膜IELs和LPLs,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IELs和LPLs的αβTCR-CD3+、CD4+、CD8+T淋巴细胞。结果 (1)模型组IELs的αβTCR-CD3+、CD4+、CD8+T淋巴细胞构成比与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明显降低,除CD4+T降低无统计学意义外,余均P<0.01或0.05;(2)模型组LPLs的αβTCR-CD3+、CD4+、CD8+T淋巴细胞构成比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胃切除手术创伤,可以导致大鼠IELs和LPLs的T淋巴细胞降低,引起肠黏膜免疫屏障障碍功能障碍。
帅剑锋于庆生袁以洋潘晋方张琦刘举达
关键词:胃切除上皮内淋巴细胞
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胃肠激素分泌的影响被引量:20
2015年
目的观察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作用及其对胃肠激素分泌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行腹部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外科常规治疗,研究组加用针刺疗法,疗程7d。治疗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胃泌素及血浆生长抑素和血浆胃动素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拔除胃管时间、进食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显著降低,血浆生长抑素和胃动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对腹部外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作用与其调节胃肠激素分泌有关。
黄龙于庆生潘晋方帅剑锋梁久银张琦刘举达王振周富海
关键词:胃泌素生长抑素胃动素胃动力胃肠激素
前白蛋白变化在脾切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中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观察脾切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继发脾亢病人围手术期血清前白蛋白及常规肝功能变化,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21例肝豆状核变性继发脾亢病人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血清前白蛋白变化和肝功能变化,并探讨与术中有无行脾动脉结扎及其与并发症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前血清前白蛋白异常发生率高于常规肝功能(P<0.01);术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波动比常规肝功能明显(P<0.01);行脾动脉结扎比未结扎病人术后肝功能改善较明显(P<0.05);有并发症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比无并发症患者明显降低,术后恢复明显差(P<0.01),常规肝功能变化不明显。结论血清前白蛋白较常规肝功能更敏感地反映肝豆状核变性继发脾亢病人的肝脏损害,动态观察PA值变化有助于了解肝功能损害、把握手术时机并及时发现、处理并发症;如有可能,术中行脾切除前应先结扎脾动脉。
帅剑锋于庆生喻宗繁徐英纳李华刚王汉明潘晋方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脾功能亢进脾切除前白蛋白
芪黄煎剂对胃切除大鼠小肠黏膜上皮内和固有层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探讨芪黄煎剂对大鼠胃切除后小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IELs)和固有层淋巴细胞(lamina propria lymphocytes,LPLs)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芪黄煎剂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大鼠仅给予腹部正中切开后缝合,不行胃切除,不给予肠内营养和芪黄煎剂;模型组大鼠行胃切除手术后给予肠内营养制剂能全素;芪黄煎剂组大鼠行胃切除手术后给予肠内营养制剂能全素和芪黄煎剂,疗程1周。疗程结束后,分离出大鼠小肠黏膜IELs和LPLs,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IELs和LPLs的αβT细胞抗原受体-白细胞分化抗原3阳性(αβT cell antigen receptor-cluster ofdifferentiation 3positive,αβTCR-CD3+)T细胞、白细胞分化抗原4阳性(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positive,CD4+)、白细胞分化抗原8阳性(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8positive,CD8+)T淋巴细胞。结果①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IELs中αβTCR-CD3+、CD8+T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芪黄煎剂组IEL CD3+、CD8+T细胞比例显著上升(P<0.05,或P<0.01)。②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LPLs中αβTCR-CD3+、CD4+、CD8+T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芪黄煎剂组αβTCR-CD3+、CD4+T细胞比例显著上升(P<0.05)。结论芪黄煎剂能促进大鼠胃切除术后上皮内和固有层中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增殖,有利于胃切除手术应激后肠道免疫屏障功能的调节和恢复。
袁以洋于庆生潘晋方帅剑锋张皖东张琦刘举达张千一
关键词:胃切除上皮内淋巴细胞芪黄煎剂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