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宝琳

作品数:54 被引量:593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0篇生物学
  • 10篇天文地球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8篇大型底栖动物
  • 28篇底栖动物
  • 16篇群落
  • 12篇生态学
  • 10篇大型底栖生物
  • 10篇生物多样性
  • 9篇群落结构
  • 7篇群落特征
  • 7篇潮间带
  • 6篇生态学研究
  • 6篇南黄海
  • 5篇栖息
  • 5篇栖息密度
  • 5篇长江口
  • 4篇物种
  • 4篇夏季
  • 4篇次级生产力
  • 3篇大型底栖动物...
  • 3篇底栖动物群落
  • 3篇底栖生物

机构

  • 54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山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54篇张宝琳
  • 41篇李新正
  • 37篇王洪法
  • 13篇吴耀泉
  • 12篇王金宝
  • 12篇李宝泉
  • 10篇孙道元
  • 9篇帅莲梅
  • 9篇徐勇
  • 6篇王永强
  • 5篇甘志彬
  • 5篇董栋
  • 5篇于海燕
  • 4篇马林
  • 3篇隋吉星
  • 3篇黄勃
  • 3篇刘瑞玉
  • 2篇相建海
  • 2篇王少青
  • 2篇安建梅

传媒

  • 15篇海洋科学
  • 7篇海洋与湖沼
  • 7篇海洋科学集刊
  • 4篇生物多样性
  • 3篇Curren...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齐鲁渔业
  • 2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广西科学
  • 1篇可持续发展
  • 1篇中国科学数据...
  • 1篇中国海洋与湖...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 6篇2007
  • 4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8
  • 3篇1997
  • 3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3
  • 2篇1991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灵山岛浅海岩礁区刺参(Apostichopus japonjcus)食性初步分析被引量:46
1995年
张宝琳孙道元吴耀泉
关键词:刺参食性
渤海经济无脊椎动物生态特点的研究被引量:19
1990年
通过渤海经济无脊椎动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特点、数量季节变动、洄游与分布的分析研究,发现该海区的无脊椎动物主要是常见的亚热带暖水性种类。按其生态习性,可分为3种类型:1.常年定居于渤海的种类;2.夏季移向深水区的种类;3.行长距离洄游的种类。无脊椎动物的网获量随季节变化波动较大,冬季1月份网获量最低,夏秋季8、9月份为全年网获量的高峰期。
吴耀泉张宝琳
关键词:动物生态
山东半岛宁津沿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根据2009年11月至2010年8月4个季度(秋、冬、春、夏)对宁津沿岸潮间带2个断面的高潮带(SC1H与SC2H)、中潮带(SC1M与SC2M)和低潮带(SC1L与SC2L)所设6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资料,采用种属组成、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度指数等方法,分析了调查区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特征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宁津沿岸潮间带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5种,其中甲壳动物为优势类群,共计20种;软体动物14种,环节动物多毛类9种,其他类动物2种。优势种组成方面,甲壳动物钩虾类是4个季度的绝对优势种。调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生物量为45.09 g/m2;最高生物量出现在秋季,最低出现在春季;空间分布上,除春季外其他三个季度的生物量变化趋势均为中潮带>低潮带>高潮带。年平均丰度为182.67个/m2;最高丰度出现在夏季,最低出现在冬季。宁津沿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物种多样性指数H′为1.09,季节变化趋势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空间分布趋势为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与邻近潮间带文献资料相比,调查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在物种数量、生物量和丰度、物种多样性方面均处于低值水平。
甘志彬李新正王洪法张宝琳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潮间带
十年间黄海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变化被引量:15
2017年
本文根据2000年10月、2001年3月、2003年6月、2004年1月、2011年4月和8月黄海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对十年间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十年间共出现优势种9种(优势度>0.02),包括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掌鳃索沙蚕Nin?e palmata,角海蛹Ophelina acuminata和蜈蚣欧努菲虫Onuphis geophiliformis等5种多毛纲动物,薄索足蛤Thyasira tokunagai和橄榄胡桃蛤Nucula tenuis等2种软体动物,浅水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 vadicola和紫蛇尾Ophiopholis mirabilis等2种棘皮动物。其中,薄索足蛤为2000年10月、2003年6月、2004年1月和2011年4月航次黄海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浅水萨氏真蛇尾和掌鳃索沙蚕为2011年4月和8月航次黄海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角海蛹为2004年1月和2011年4月航次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背蚓虫则是2011年8月航次的优势种,优势度为0.0859。对2011年2个航次调查区域深度进行划分,结合底层水温度和盐度等环境因子进行指示种分析,结果表明,黄海0—30m水深区域指示种为日本角吻沙蚕Goniada japonica、寡节甘吻沙蚕Glycinde gurjanovae、美人虾Callianassa sp.和双眼钩虾Ampelisca sp.。30m水深以上区域的指示种主要是背蚓虫、奇异指纹蛤Acila mirabilis、掌鳃索沙蚕和浅水萨氏真蛇尾。指示种组成与优势种的组成较一致,表明水深、底层水温度和盐度是影响黄海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分布的主要因素。十年间上黄海近岸水域底栖动物优势种发生了变化,小型的多毛类如背蚓虫和掌鳃索沙蚕等成为近岸海域主要的优势种。冷水团水域优势种较稳定,主要为浅水萨氏真蛇尾和薄索足蛤。
彭松耀李新正徐勇王洪法张宝琳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
长江口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被引量:59
2007年
利用2002年9月在长江口附近海域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采集样品,采用物种优势度计算方法和大型多元统计分析软件PRIMER,研究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优势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丰度、群落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MDS标序以及群落受污染扰动情况。本次调查共获得长江口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154种,其中多毛类环节动物60种,甲壳动物30种,软体动物28种,棘皮动物25种,其它类群动物11种。群落中优势种的地位都不明显,只有虫(Listriolobussp.)、豆形短眼蟹(Xenophthalmus pinnotheroidesWhite)、拟单指虫(Cossurella dimorphaHartman)为相对重要的种类。栖息种数、平均生物量和丰度以及3个多样性指数H′、D和J的空间分布无明显的规律,在122°E以东海域呈不连续的斑块或镶嵌状分布。群落结构聚类分析和MDS标序表明,20个取样站的群落结构相似性程度都非常低,为10%-30%,仅有A12和E4两个站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达到50%。ABC曲线表明,近长江口的A4站和A14站的底栖动物群落已有受到一定程度的轻微污染扰动的趋势;而距长江口较远的P9和P5两站ABC曲线状况正常,表明该处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尚未受到干扰。
李宝泉李新正王洪法王永强王金宝张宝琳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长江口
南沙群岛渚碧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被引量:29
2007年
利用2002年5月12日至5月21日在南沙群岛渚碧礁用轻潜水(SCUBA)方法于该礁盘不同位置设立的4个定量取样站采集的调查资料,采用IRI指数、ABC曲线方法和大型多元统计分析软件PRIMER对渚碧礁大型底栖动物进行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MDS标序,研究群落结构格局以及用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分析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种类组成的相似程度,对渚碧礁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调查获得渚碧礁调查站大型底栖动物总种数314种,平均栖息密度为357.94个/m2,平均生物量为64.85g/m2;群落中主要的重要种或优势种为粗糙毛壳蟹(Pilodius scabriculus)和鼓虾(Alpheus spp.),但IRI指数相对较低;群落结构聚类分析和MDS标序表明,4个取样站的群落结构非常相似,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达到80%以上。
李新正李宝泉王洪法王少青王金宝张宝琳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南沙群岛
胶州湾底栖软体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70
2005年
采用1998年2月—2002年11月,共5年19个季度月对胶州湾10个站进行综合调查的资料,对胶州湾大型底栖软体动物的种数、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三项数量指标与温度、盐度、底层初级生产力、底质四项生态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底栖软体动物是胶州湾重要的生物类群,共发现了51种。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最高的站均为2号站,分别为1015.6g/m2和1041ind/m2。软体动物的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与底质、温度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同时底栖软体动物的出现种数和平均栖息密度与底层初级生产力呈线形相关,但三者与盐度的关系不明显。
李宝泉李新正于海燕王洪法王金宝徐凤山张宝琳
灵山岛浅海岩礁区底栖生物的群落特点被引量:5
1994年
浅海岩礁环境系高生产力区,在中、高纬度海域中,由大型海藻和大叶藻(Zostera-marina)所构成的初级生产力常为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数倍(Miller et al.,1971)。同时,此种环境又是以大型藻类或有机碎屑为食物的珍贵海产品鲍鱼(Haliotis)、刺参(Siichopus)、海胆(Strongylocentrotus)等的洒息场所和采捕作业区;还是一些优质鱼类星鳗(Astroconger mytiaster)、鲈(Lateolobrax japonicus)等的藏匿场所和游钓渔业的渔场;重要经济藻类石花菜(Gelidium)等也在此环境中定着、生长。所以,浅海岩礁的资源开发前景很好。为了促进上述珍贵海产品的增、养殖生产和发展游钓渔业,
崔玉珩孙道元张宝琳郑振水吴耀泉杨宗岱李锦和王洪发
关键词:底栖生物群落马粪海胆出现率刺参棘皮动物
黄东海甲壳类等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特征初步研究
黄东海水域是我国重要的渔业资源区域,近年来受到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甲壳类等大型底栖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且数量庞大,使其在海洋生物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面都具...
王亚琴李新正王洪法张宝琳甘志彬董栋杨梅
关键词:甲壳动物生态特征
不同孔径底层筛对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取样结果的影响被引量:18
2005年
利用2003年11月在胶州湾所设的20个站,每站成功取4个定量采泥样品,每两个样品分别用底层筛孔径0.5 mm和1.0 mm的套筛冲洗所得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进行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及种数比较分析。结果显示,0.5 mm孔径底层筛样品的总平均栖息密度、总平均生物量、总种数分别是1.0 mm底层筛的样品的1.36,1.19,1.15倍;两种筛所获的样品对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影响最明显,对生物量、种数影响较小;环节动物多毛类、甲壳动物类群中的钩虾类个体较细小,是受底层筛孔径影响最明显的类群;0.5 mm孔径底层筛的取样质量明显好于1.0 mm孔径底层筛。
李新正王洪法王金宝张宝琳李宝泉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