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勋育
- 作品数:75 被引量:2,583H指数:33
-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中国石化“十三五”天然气勘探进展与前景展望被引量:47
- 2021年
- “十三五”以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全面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重要批示的精神,油气勘探工作以战略突破与规模增储为核心,加强理论与技术创新,大打高质量勘探进攻仗,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油气勘探成果。为了加快推动中国石化天然气业务的发展,在全面梳理“十三五”以来天然气勘探成果,理论、技术进展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中国石化天然气勘探的方向和发展潜力。研究结果表明:①“十三五”以来,中国石化坚持“海相陆相并举、常规非常规并重”的战略部署,按照“做大海相常规气、做强海相页岩气、做优陆相致密气”的思路,创新发展了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中西部海相碳酸盐岩、中西部致密碎屑岩领域的油气成藏理论;②攻关形成了基于储层识别描述与甜点预测为核心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攻关集成了深层/超深层钻完井、酸压测试、长水平井压裂与超大功率电动成套压裂、易钻复合桥塞等配套装备与工具;③在海相页岩、海相碳酸盐岩、陆相致密碎屑岩等3大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天然气勘探成果,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1.0068×10^(12) m^(3),为中国石化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提供了优质资源保障;④展望未来,中国石化探区具有较雄厚的天然气资源基础,我国中西部海相碳酸盐岩、中西部致密碎屑岩、海域深层碎屑岩、东部成熟探区深层碎屑岩与火成岩等领域是其天然气勘探发展的主要方向。结论认为,“十四五”期间,预计中国石化可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1.16×10^(12)~1.36×10^(12) m^(3),可以为我国天然气大发展夯实资源基础。
- 郭旭升蔡勋育刘金连刘超英程喆高波石磊
- 关键词:天然气
- 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油气运聚和调整、改造机理与过程被引量:15
- 2009年
- 近年来随着川东北地区普光、龙岗等一系列特大型气田的发现,叠合型盆地古老海相碳酸盐岩层系高含H2S气藏形成机理成为了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通过构造反演、数值模拟和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后认为,普光古油藏输导体至少发生晚印支-早燕山早期和早燕山中期两期流体活动,油气通过普光-东岳寨等断裂与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白云岩输导体由北西和南西两个方向沿着三个优势运移路径向普光构造汇聚,形成普光古油藏;自中燕山早期原油发生高温裂解以来,普光气藏经历了构造运动控制下的流体调整和TSR控制下的化学改造两个过程.中燕山期是普光气藏接受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化学改造的主要时期,TSR一方面对气藏内部的成藏流体进行改造,造成天然气干燥系数变大和碳同位素变重;另一方面TSR相关流体(烃类、H2S和水等)与储层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储层被溶蚀和硬石膏发生蚀变,对改善其物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晚期构造叠加作用下,普光气藏内部的流体存在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和晚喜马拉雅期两期调整,现今气藏为早期气藏调整后流体经再次运移与聚集后形成的.
- 杜春国郝芳邹华耀朱扬明蔡勋育王存武
- 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机理、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普光大气田的发现
- 自1993年我国成为纯石油进口国以来,进口量急剧攀升,作为21世纪的清洁能源,天然气更加短缺,油气资源已成为国家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之一。陆相油气理论支撑了我国近半个世纪的石油工业,相继发现了大庆、胜利等油气田。然而,随着...
- 马永生郭旭升朱铉郭彤楼蔡勋育
- 关键词:成藏机理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大气田
- 普光气田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被引量:67
- 2006年
- 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普光气田飞仙关和长兴组气藏沥青为古油藏原油经热裂解成气的残留物。其有机元素组成以贫氢、富氧、富硫为特征,属高热演化且受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影响的焦沥青类。它们的碳同位素变化在-25.60‰^-27.78‰之间,与本区上二叠统烃源岩干酪根相当(-26.50‰^-29.20‰),两者具有成因关系。这些沥青的饱和烃中正烷烃系列碳数分布完整,没有遭受过严重生物降解作用的迹象。它们呈植烷优势,Pr/Ph值小于1.0;甾烷系列中C27化合物占优势,检出C30和C26甾烷;萜烷中三环萜烷丰富,伽马蜡烷含量较高。这表明有机质来源以水生生物为主,是在还原环境中沉积的海相烃源层。沥青的芳烃组成独特,富含四、五环芳烃化合物,且以萤蒽、芘、屈和苯并萤蒽等无烷基取代的母体芳烃化合物为主,反映出沥青裂解成气过程中的有机质芳构化作用。芳烃分布模式及甲基菲指数显示,这些沥青已达高演化阶段,相当的镜质体反射率在2.0以上。
- 蔡勋育朱扬明黄仁春
- 关键词:碳同位素生物标志物芳烃沥青普光气田四川盆地
- 川东南地区官9井侏罗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8
- 2007年
- 2004年钻探的官9井首次在川东南地区的中侏罗统下沙溪庙组获得工业性轻质油流。该原油含蜡量高,姥姣烷/植烷比值较低(Pr/Ph=1.56),族组成中饱和烃含量在90%以上,原油轻烃的正庚烷与甲基环己烷的比值高达1.83,并且庚烷值和异庚烷值具有高成熟湖相原油的特点。根据原油饱和烃与轻烃气相色谱以及碳同位素等资料,综合分析结果认为:官9井侏罗系原油为高成熟腐泥型母质成因,主要来源于侏罗系湖相烃源岩。
- 胡东风蔡勋育
- 关键词:四川盆地东南侏罗纪地球化学轻烃油源对比
- 川中—川东南地区震旦系—下古生界沥青来源及成烃演化被引量:51
- 2007年
- 据实测实验数据分析了川中及川东南地区典型构造上勘探井震旦系—下古生界泥岩及沥青样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特征,证实源岩的沉积环境主要为具有一定盐度的还原环境,生物多来自于低等水生生物的菌藻类。川中震旦系—下古生界和川东南震旦系储层沥青主要来自寒武系泥岩;川东南下古生界储层沥青则为寒武系和志留系的混合来源。利用Karweil方法分析了川中地区高科1井寒武系烃源岩的成烃史;采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与Easy%Ro模型联合模拟恢复了川东南地区丁山1井的生烃史;对比分析表明,川东南寒武系烃源岩成熟时间、主生油及主生气期均早于川中寒武系烃源岩。
- 徐国盛袁海锋马永生刘树根蔡勋育王国芝盘昌林
-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储层沥青成烃演化
- 四川盆地威远—资阳地区震旦系油裂解气判定及成藏过程定量模拟被引量:62
- 2007年
- 本文通过对威远—资阳地区气藏油裂解气的判定,说明威远—资阳地区的气是由石油热裂解而来。在此基础上定量计算了资阳—威远古圈闭油藏的古资源量。资阳—威远地区1900km2范围曾形成过17×108t的古油藏,古油藏裂解形成古气藏,古气藏原始裂解气量可达10576.3928×108m3,质量是7.5832×108t。资阳—威远地区古圈闭碳沥青质量为9.475×108t。原油裂解为天然气可产生致使上覆岩层破裂的138.39MPa的异常高压,超压的存在对于天然气的散失起了很大的作用。随着喜马拉雅期隆升过程和圈闭主高点从资阳向威远的迁移,原油裂解气进一步逸散和重新调整并形成今气藏。在此基础上,恢复了资阳—威远古油藏→资阳—威远古气藏→威远气田的成藏演化过程。资阳—威远地区震旦系天然气的聚集成藏率很低,只有4.835%。因此,资阳—威远古油藏→资阳—威远古气藏→威远气田的演化过程,是天然气以逸散为主的过程。
- 孙玮刘树根马永生蔡勋育徐国盛王国芝雍自权袁海锋盘昌林
- 关键词:裂解气碳酸盐岩震旦系四川盆地
- 中国石化油气勘探进展与上游业务发展战略被引量:25
- 2020年
- 战略重组以来,中国石化上游资源战略稳步推进,构建了由东部到西部、由石油到油气、由常规到非常规及新能源的发展格局,形成了石油稳定发展、天然气快速发展、新能源有序推进、海外油气业务持续优化、工程技术支撑能力不断提升、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快速推进的发展态势。2016年以来,油气勘探开发成效显著,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领域油气储量、产量实现大规模增长,东部成熟探区精细勘探开发实现效益增储建产,中西部盆地碎屑岩勘探开发实现效益建产,四川盆地深层、常压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新突破,海外油气勘探取得新进展。展望未来,中国石化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己任,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持续优化海外油气勘探开发结构、加快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新能源业务发展,大力推进高质量勘探、效益开发,实现规模增储上产,确保“七年行动计划”目标顺利实现。
- 蔡勋育刘金连赵培荣刘超英程喆
- 关键词:中国石化勘探开发
- 华南地区晚古生代海相地层油气成藏条件被引量:2
- 2007年
- 为推进南方古生代海相油气勘探,应用已有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华南地区晚古生代海相地层油气成藏条件与有利成藏区带:华南地区晚古生代碳酸盐岩沉积厚度大、分布范围广,泥盆纪、二叠纪是中国南方生物礁主要生长时期;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均发育有效烃源岩;台地礁滩相灰岩、台缘斜坡、台间海槽区重力流沉积物、滨海陆源碎屑岩和盆地相浊积岩是有利储集岩;泥岩、泥灰岩和石膏组成良好盖层。烃源岩有印支、燕山和喜山三次油气成藏期。印支、燕山、喜山运动使断裂带附近的油气藏破坏形成古油藏,但构造相对稳定地区的油气藏仍然得以保存。在晚古生代地层沉积厚度大、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区,如桂中坳陷,印支期形成的油气藏遭受破坏,但仍保存有原生油气藏。中、新生代沉积覆盖的晚古生代地区,如十万大山盆地、南盘江坳陷以及南海北部海域,燕山—喜山期形成的油气藏容易得到有效保存,是海相油气成藏有利的地区。
- 陈元壮刘洛夫蔡勋育王毅
- 关键词:晚古生代海相地层油气藏形成勘探区
- 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特征被引量:58
- 2005年
- 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岩性以白云岩为主,鲕粒和残余鲕粒白云岩是最重要的两种储层岩石类型;储层物性以中孔中渗、高孔高渗储层为主,储集性较好,非均质性较强;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占绝对优势,占总孔隙的80%以上;储层的发育受到沉积相带及成岩后生作用的控制,成岩变化中的多期溶蚀作用是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深部热液溶蚀作用在飞仙关组储层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综合评价表明,储层以Ⅱ类储层为主,占总储层段厚度的41%。
- 蔡勋育马永生李国雄黄仁春
- 关键词:三叠系飞仙关组储集空间溶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