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彩盈
- 作品数:38 被引量:184H指数:9
- 供职机构:海南省气候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 南海区域热状况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基于NCEP/NCAR近表层气温(SAT)、日本气象厅海表温度(SST)和OA Flux3热通量数据,利用EEOF、趋势分析、突变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南海区域热状况的气候变化特征。主要结论有:(1)南海区域常年平均SST为26~29℃,东南高西北低;常年平均SAT为23~28℃,深海区高而近陆地或海洋性大陆低;5—9月均维持高值缓变状态,2—5月和10—1月则分别为快速的增暖和降温过程;二者变率均较小;(2)南海区域各季SST和SAT呈全区一致型分布;随时间呈明显的增暖趋势,SST较SAT显著;各季存在明显的突变现象,秋季相对要早,冬、春季相对滞后;(3)南海区域海气热通量以潜热通量为主,常年平均潜热通量约80~140 W/m^2,自南向北递增;12—4月为快速下降过程,9—12月为缓慢上升过程;变率较大,具有显著的地域性;(4)各季潜热通量呈全区一致型分布;随时间先平缓下降而后缓慢增长;各季存在明显的突变现象。
- 邢彩盈朱晶晶吴胜安
- 关键词:南海区域热状况气候变化特征
- 海南省台风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研究被引量:11
- 2019年
- 考虑到台风气象服务效益影响因子的复杂性,利用2000-2015年海南省台风灾害损失数据和防御台风灾害行为效益评估三级指标体系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着重考虑防台减灾中政府组织领导、部门联防、公众防御能力、气象服务水平及不可避免损失因子,基于逆推算法构建了海南省台风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模型,从防台减灾总效益中分离出其中的气象服务效益,实现了海南省台风气象服务效益的客观化定量化评估。结果表明:海南省台风灾害气象服务效益占台风直接经济损失的14%~49%,这与台风灾害过程中不可避免损失因子密切相关;2000-2015年海南台风灾害气象服务效益和台风直接经济损失均处于增长的态势,这表明当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使台风直接经济损失增长,同时伴随政府决策、部门联防、公众防御及气象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气象服务效益将得到提升;台风气象服务效益与台风直接经济损失具有极高的相关性,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当台风灾害影响较重时,气象服务显得尤其重要。
- 邢彩盈张京红车秀芬吴胜安
- 关键词:台风灾害气象服务逆推法
- 一种基于多时间尺度气候因子协同的海南岛强台风预报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多时间尺度气候因子协同的海南岛强台风预报方法,主要通过ENSO指数模型建立‑PDO指数模型建立‑QBO指数模型建立,再而利用ENSO指数、PDO指数初步构建协同影响指数模型,最后构建了多尺度气候因子协同预...
- 朱晶晶吴胜安赵小平吴慧邢彩盈胡德强栾澜黄海静张明洁
- 夏季影响海南的热带气旋频数预测
- 利用1976-2013年影响海南的热带气旋频数(SumTCs)资料、NCEP/NCAR的500hPa高度场、高低层纬向风切变场、SLP场、olr场和海温场等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前期不同环境场因子对SumTCs的影响,提取有...
- 吴慧邢彩盈吴胜安朱晶晶
- 关键词:热带气旋频数模糊神经网络模型
- 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雷达径向风精细化定量特征与预警信息研究被引量:5
- 2020年
- 采用天气雷达径向风场基数据,提取其所含数值特征定量信息,并构建几种强对流指标。采用对区域流场特征表达能力良好的流函数与势函数计算,并运用合适的边界条件及计算处理方案,由泊松方程迭代求出满足区域无辐散条件的特解,进一步通过逆运算重建径向风场及运用交叉相关统计方法,检验重建效果,显示由所用边界处理方案解出的区域流函数与势函数是收敛的,能够清晰表达径向风场特征。并运用径向风数值信息以及它们与局地强对流的密切关系,构建区域强对流时空预警指标方程,依托预警指标,提供径向风场分区精细化预警区位和时间演变状态。根据局地暴雨的径向风特征,运用矩阵转换技术开发了径向风辐合线客观自动识别方法,可提供径向风辐合线的具体地理位置,尺度大小,走向分布,覆盖范围以及动态追踪等定量信息。进一步地将径向风辐合线与径向风定量信息背景场叠加,获得直观的精细化局地强对流中小尺度系统时空预报预警方法。
- 王坚红张俞王群邢彩盈邢彩盈王兴
- 关键词:局地强对流
- 盛夏海南岛防区台风累积动能气候异常特征分析
- 2023年
- 利用1981—2018年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OA Flux3潜热通量数据,分析了盛夏海南岛台风累积动能(Accumulated Cyclone Energy,ACE)气候特征及异常年大气环流形势和相关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8年盛夏海南岛ACE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同时具有明显年代际特征,2010年后存在准2 a显著周期。盛夏ACE偏高(低)年,西太副高偏大(小)偏强(弱)偏西(东),其南侧伴有偏强(弱)的季风槽,台风北侧对流(不)活跃;低层防区内存在异常气旋式切变(反气旋式环流),海南受偏东(西)异常气流影响,有利(不利)于对流、水汽等向台风环流并入而加强(削弱)台风,120°~130°E越赤道气流(不)活跃;菲律宾以东至南海高空抽吸作用偏强(弱),盛行异常上升(下沉)运动,且环境风垂直切变偏小(大);东海—日本海潜热通量偏小(大),热带西太平洋及南海低层为水汽辐合(散)区。
- 邢彩盈张亚杰吴胜安朱晶晶
- 关键词:盛夏环流异常
- 气候影响评价指南
- 本文件适用于海南省气候影响评价产品的制作和应用。
- 吴慧朱晶晶邢彩盈胡德强吴胜安栾澜
- 海南省强降水过程与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研究
- 吴慧吴胜安邢彩盈朱晶晶魏晓雯胡德强
- 项目利用海南省1961-2014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研制了可综合反映海南省强降水过程的客观定量化评价指标;研究了海南省强降水过程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了秋季强降水过程异常年的海温背景及可能影响途径;分析...
- 关键词:
- 关键词:强降水过程降水预报
- 海南岛冬季雾日异常气候背景分析
- 2022年
- 利用1980—2020年海南岛1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逐日地面观测数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海温及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监测指数集,分析了海南岛冬季雾日的气候特征及其异常年海气背景特征.结果表明:(1)海南岛冬季雾日高值区集中在北部和中部内陆,低值区分布在东南部、西南部的沿海;近40年来冬季雾日呈显著下降趋势,2000年后处在偏少的年代际背景下,冬季日平均最低气温偏高和平均风速增大是造成2000年后冬季雾日偏少的直接原因;(2)冬季雾日偏多年,西太副高年际尺度上偏大偏强偏西;南方涛动处于负位相,我国华南地区海平面气压偏高;高层海南岛及南海区域为显著的辐合运动,对应有下沉运动;低层及近地层海南岛处在异常冷高压的西北侧,受西北侧异常西南暖湿气流影响,风速较小,相对湿度略大,空气扩散条件差,有利于雾的生成和维持,偏少年的情况则相反;(3)冬季雾日与海温异常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秋冬季ENSO状态、前期南海至西太暖池以及我国东部海域海温对冬季大雾天气的发生和维持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类ENSO海温分布型、西太暖池和我国东部海域海温对冬季雾日的预兆信号分别为超前1个季、3个季和1个季.
- 邢彩盈吴胜安胡德强朱晶晶
- 关键词:气候特征
- 海南岛强台风事件的气候特征被引量:4
- 2021年
- 利用1949—2018年台风资料、海南历史灾情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观测分析、正交函数分解等方法,综合台风强度和灾情,识别出1949年以来共24个影响海南岛的强台风事件(以下简称HNVTE),并从时间分布、源地路径、发展变化与破坏潜力以及海温背景4个方面分析其气候特征,结果显示:HNVTE在总体呈减少趋势的基础上,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同时还存在集中发生活跃期和长期沉寂间歇期的年际变化特征;HNVTE发生在下半年,高发月份是9月和10月,但10月发生概率有明显减少趋势;HNVTE中TC主要源自西北太平洋,大体在菲律宾以东海面生成后,先西行至菲律宾中部群岛再西北行自海南岛,或先西北行至菲律宾北部再西行至海南岛,主要登陆点是文昌,但其影响也有南移倾向;HNVTE中TC需在南海继续加强,特别是1971年后需在南海有快速发展,潜在破坏力极值随时间有增大趋势,振幅在1980s年代后有变大趋势;HNVTE与海温的联系有明显的年代际差异,1987年前中东太平洋冷状态和南海-西太平洋偏暖有利HNVTE发生,而1987年之后中东太平洋弱的暖状态有利于HNVTE的发生,但由于南海-西北太平洋海温突变式升高导致HNVTE发生概率显著降低。对这些特征规律的认识可为HNVTE预测提供有力的帮助。
- 吴胜安邢彩盈朱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