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苗
- 作品数:52 被引量:408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一种基于光谱斜率差异检测地表覆盖变化的方法
- 一种基于光谱斜率差异检测地表覆盖变化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将同一地点的Landsat图像的六个波段的光谱数据依据波谱连接成五个光谱段,分别针对T1、T2时刻的Landsat图像的每个点位,计算每个光谱段的斜率...
- 陈军陆苗陈利军
- 基于遥感影像的变化检测研究动态被引量:16
- 2009年
- 变化检测是遥感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同时也是遥感科学研究的难点问题。随着对地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分辨率的逐渐提高,基于遥感影像的变化检测在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上也有了显著的进展。本文以第21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ISPRS)中的变化检测相关文章为主,参考相关文献,从理论模型、技术方法、应用实例及平台这三个方面介绍基于影像的变化检测研究动态。
- 梅洋陆苗
- 关键词:遥感影像变化检测
- 利用光谱量值和形状优化组合的地表覆盖变化检测方法被引量:2
- 2013年
- 分析了几种常见的变化检测算法的鲁棒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光谱量值和形状优化组合的地表覆盖变化检测方法。以西安市及其周边为研究区域,分析该区域2000~2009年的地表覆盖变化。变化检测的总体精度为92.313%,Kappa系数为0.844,优于其他传统算法。
- 陆苗梅洋陈利军
- 关键词:变化检测鲁棒性分析
- 全球30m地表覆盖遥感制图的总体技术被引量:146
- 2014年
- 针对全球30m分辨率地表覆盖遥感制图这一世界性难题,提出了以多源影像最优化处理、参考资料服务化整合、覆盖类型精细化提取、产品质量多元化检核为主线的总体研究思路,研发了影像几何与辐射重建、异质异构服务化集成、对象化分层分类、知识化检核处理等主体技术方法;用于制定了相应数据产品规范、生产技术规范,研发了多项生产型软件,用于研制了2000和2010两个基准年的全球30m地表覆盖数据产品,将空间分辨率提高了1个数量级。
- 陈军陈晋廖安平曹鑫陈利军陈学泓彭舒韩刚张宏伟何超英武昊陆苗
- 关键词:遥感制图
- 一种稻虾共作空间分布信息获取方法
- 一种稻虾共作空间分布信息获取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步骤A,从覆盖所述指定地理区域的卫星影像数据中,分别在同年的中稻种植期和稻田休耕期选取一期卫星影像数据,分析稻虾共作的季相特征,获取稻虾共作农田的光谱数据,步骤B,分别对...
- 陆苗魏妍冰吴文斌
- 一种提取农作物黄色冠层信息区分农作物的方法
- 一种提取农作物黄色冠层信息区分农作物的方法。其用于获取指定地理区域内同期生长的至少两种不同农作物的空间分布,其包括如下步骤:步骤A,在覆盖所述指定地理区域的卫星影像数据中,选取只有一种农作物具有黄色冠层的时间周期内的单景...
- 陆苗魏妍冰吴文斌
- 一种基于遗传规划算法的耕地地块分类方法
- 一种于遗传规划算法的耕地地块分类方法,其用于获取指定地理区域内的耕地分布信息,其包括如下步骤:步骤A,在覆盖所述指定地理区域的卫星影像数据中,获得地块数据。步骤B,在步骤A获得的分割数据基础上,进行样本选取,按照7:3的...
- 陆苗温彩运毕莹薛冰吴文斌张孟杰
- 一种基于遗传规划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
- 一种基于遗传规划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其用于对两幅不同时间的相同区域的遥感影像信息进行变化检测,其包括如下步骤,步骤A,通过计算机获取针对同一区域的不同时间的两幅遥感影像信息,并对两幅遥感影像产品采用同一坐标系进行校正...
- 陆苗张胜男温彩运吴文斌杨鹏
- 创新工作思路与技术模式 高质量布设土壤三普采样点
- 2025年
- 科学布设土壤普查调查采样点对于提高外业调查采样、内业检测化验工作效率、确保普查成果准确可靠,提升成果编制汇总质量、保障土壤三普全面按期完成具有重要意义。资划所按照土壤三普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我国土壤资源分布现状与农业生产需求,对样点布设与校核的工作思路、技术方法、工作模式、组织方式及功能定位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严格落实了全国统一规划布设外业调查采样点的总体要求,显著提升了样点布设与校核工作效率与质量,高效优质完成土壤三普287.2万个样点的布设校核、编码赋值与正式下发,形成了一批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做法,以期为后续全国性土壤普查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
- 王迪陈章全吴文斌刘峰龙怀玉赵玉国徐爱国黄青陆苗卢昌艾陈守伦雷秋良张建峰钱建平余强毅段玉林岳现录
- 耕地复种指数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被引量:27
- 2018年
- 在当前耕地外延式扩展难以满足、粮食单产提升难度加大的新形势下,提升耕地复种指数、走耕地内涵式集约利用模式,是确保未来我国粮食增产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农业土地系统科学视角出发,系统总结了耕地复种指数研究的总体研究框架和核心研究内容,全面梳理了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第一,格局与过程探测是耕地复种指数研究的重要基础。不仅要关注耕地潜在或实际复种指数的数量、空间分布、区域差异及其时空变化过程,更要关注耕地复种指数的提升空间,科学描述可挖掘的复种潜力。第二,功能与效应分析是耕地复种指数研究的核心内容。现有研究多聚焦耕地复种指数提升对粮食产量增加的贡献作用,复种指数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微观试验性研究为主;迫切需要建立综合效应分析框架,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和尺度揭示耕地复种指数对区域资源配置、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和反馈机制。第三,优化调控是耕地复种指数研究的关键任务。科学提出可持续挖掘和提升耕地复种潜力的策略,重点强化可持续性评估、障碍性因子分析和系统性优化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追求粮食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权衡协调,以建立人地和谐、可持续的农业土地利用模式。耕地复种本质上反映了复杂的"人-地"耦合关系,多数据、多尺度、多模型和多方法的综合研究将是未来耕地复种指数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将会促进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门类的综合、交叉和集成研究。
- 吴文斌余强毅陆苗项铭涛谢安坤杨鹏唐华俊
- 关键词:耕地复种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