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锋

作品数:34 被引量:118H指数:7
供职机构: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4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0篇水稻
  • 15篇杂交
  • 9篇杂交稻
  • 8篇杂交水稻
  • 8篇栽培
  • 8篇两优363
  • 6篇选育
  • 5篇突变体
  • 5篇籼稻
  • 5篇两系杂交
  • 5篇两系杂交稻
  • 5篇基因
  • 4篇性状
  • 4篇高产
  • 3篇优质杂交
  • 3篇诱变
  • 3篇育种
  • 3篇栽培试验
  • 3篇栽培要点
  • 3篇三系不育系

机构

  • 34篇贵州省农业科...
  • 2篇贵州大学

作者

  • 34篇陈锋
  • 15篇严宗卜
  • 12篇蒋志谦
  • 11篇甘雨
  • 8篇刘建昌
  • 6篇黄宗洪
  • 6篇向关伦
  • 6篇曹绍书
  • 6篇葛必庆
  • 5篇周维佳
  • 4篇罗德强
  • 4篇杨占烈
  • 3篇朱速松
  • 2篇潘建慧
  • 2篇阮仁超
  • 2篇谌生慧
  • 1篇陈惠查
  • 1篇游俊梅
  • 1篇金桃叶
  • 1篇余显权

传媒

  • 11篇贵州农业科学
  • 9篇种子
  • 2篇耕作与栽培
  • 2篇杂交水稻
  • 1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农技服务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稻米
  • 1篇核农学报
  • 1篇核农学通报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4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3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籼稻新品种黔恢15的选育被引量:2
2001年
将野生稻、中籼稻与云贵高原粳稻的后代选系进行杂交 ,选育出常规籼型稻新品种黔恢 15。经多年试验 ,该品种表现出高产、抗寒、加工品质优、食味优良和适应性广的特性 ,于 2 0 0 0年 8月经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合格 ,是贵州省可与杂交稻同时搭配种植的一个常规籼型稻新品种 ,也是边远地区降低种子成本、并可防灾救灾的品种。
严宗卜蒋志谦刘建昌陈锋
关键词:籼稻选育栽培要点
杂稻两优363迟播条件下的栽培试验被引量:1
2002年
为了探索迟播条件下两优 36 3的高产栽培技术 ,在贵州省中低海拔的凯里 (海拔 6 70 m) ,进行了一组杂稻两优 36 3的正交栽培试验。结果表明 :在肥力较高田块栽插密度为 1.4 3万穴 / 6 6 7m2 ,采取单株苗栽插 ,施用纯氮肥 10 kg/ 6 6 7m2 和纯钾肥 15 kg/ 6 6 7m2 ,产量较高 ,省工、投入少 ,经济效益好 ;而增加栽插秧苗数 ,增施氮肥和钾肥量 ,部分处理虽增加了产量 ,但经济效益差 。
杨桂兰吴元华杨立严宗卜葛必庆陈锋甘雨
关键词:两系杂交稻迟播栽培试验
恢复系4761及其配组Ⅰ优4761的耐寒性被引量:4
2002年
通过高海拔地区自然低温胁迫条件对三系杂稻恢复系 4 761及其配组组合 优 4 761的自交结实率的分析 ,探讨了 4 761及其配组组合 优 4 761在扬花授粉期的耐寒特性 ,讨论了中高海拔地区推广种植耐寒性组合 ,有利于降低异常低温年份导致水稻减产的风险 ,从而保证水稻高产稳产 ,稻农增产增收 。
黄宗洪陈锋向关伦潘建慧杨占烈甘雨
关键词:配组耐寒性杂交水稻结实率
水稻同质渗粳恢复系R100的选育与配合力分析
2021年
R100是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用同质渗粳恢复系Q431为母本,与R749为父本杂交,经过系谱法选育,以恢复性好、株型好、秆粗壮、分蘖中等、着粒密度大为目标的同质渗粳新恢复系。采用3×2NCII遗传设计,对6个杂交组合的8个农艺性状和2个品质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组合间的各性状主要受加性效应的影响,也有基因加性与非加性效应共同作用。参试材料中品资5A的一般配合力最高,其次是R100,说明不育系品资5A和恢复系R100在杂交水稻的组配中具有优质高产的应用潜力。
陈能刚鄢小青陈启刚谢应平雷云龙陈锋
关键词:杂交水稻同质恢复系R100选育
早熟耐冷杂交籼稻新组合黔优107的选育和应用被引量:1
2006年
针对贵州省高海拔地区水稻生产中缺乏耐冷杂交稻的状况,采用中9 A与自育恢复系黔恢107配制,选育出早熟耐冷新组合黔优107。经2002年和2003年贵州省区试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08 t/hm2,比对照汕优晚3和金优77平均增产4.0%,抗冷性、抗病性比对照汕优晚3和金优77强,米质比对照汕优63、汕优晚3和金优77优。2005年6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贵州省高海拔地区推广应用。
曹绍书严宗卜蒋志谦陈锋甘雨葛必庆
关键词:杂交稻早熟耐冷选育
水稻机关报矮源研究与利用
蒋志谦严宗卜刘建昌陈锋甘雨
该项目以水稻新矮源研究与利用为目的,根据人工诱变是矮源创新的有效途径,它既可加快突变速率,也能大幅度提高突变频率,20多年来采用钴60Υ射线处理水稻地方品种和中矮杆品种,获得突变体100多份,在高杆品种中获得了小料特特普...
关键词:
关键词:水稻矮源人工诱变矮生基因钴60
两个籼稻品种矮生基因的遗传测定被引量:16
1997年
用籼稻矮秆品种广丛和小粒特特普,通过互交和与矮仔粘(sd-1)、雪禾矮早(sd-s(t))、80-7010(dg(t))等具不同矮生基因的品种测交。结果表明,广丛和小粒特特普的矮生基因与sd-1、sd-s(t)、dg(t)基因均不等位,彼此也不等位。
蒋志谦严宗卜刘建昌陈锋
关键词:矮生基因籼稻
不同生态条件对优质杂交水稻两优363米质的影响被引量:14
2004年
分析了优质两系杂交稻两优363在10种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的稻米品质测试结果 ,其糙米率、精米率、粒长和长宽比4个性状较为稳定 ,不同生态条件对其影响较小。透明度的变化是在部颁一级和二级优质米标准之间。胶稠度在不同栽培条件下都能达到部颁一级优质米标准。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化有随着海拔增高而增加的趋势。两优363在双季稻区作晚稻栽培和在中高海拔地区作一季中稻栽培 ,实施适当的耕作栽培管理措施 。
黄宗洪周维佳王际凤向关伦甘雨杨占烈陈锋罗德强
关键词:生态条件杂交水稻两优363米质
水稻白条纹转绿突变体wsl887的鉴定和基因定位被引量:6
2021年
温敏型水稻叶色突变基因的挖掘可以丰富水稻遗传资源,且为研究低温调控叶绿体发育机制的材料。本研究利用;Co射线辐射诱变贵州地方稻种资源桥港珍珠米,获得一个新的白条纹转绿突变体wsl887。通过表型鉴定和主要农艺性状调查可知,在自然条件下wsl887叶幼苗呈现白条纹表型,成熟后主要农艺性状与野生型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在20℃条件下wsl887叶片呈现白化,光合色素含量显著降低;在25℃条件下wsl887叶片呈现白色条纹,光合色素含量显著升高;在30℃条件下wsl887叶色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光合色素含量无显著差异。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在20℃条件下,wsl887叶肉细胞中无叶绿体或者叶绿体发育畸形;在30℃条件下,wsl887叶绿体数量和形态均恢复正常。qRT-PCR分析表明,wsl887在20℃和30℃条件下,与野生型相比,部分光合色素代谢途径基因、光合作用及线粒体电子传递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遗传分析表明,wsl887突变体的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WSL887控制,该基因被定位于2号染色体上的SSR标记RM262和RM5427之间,物理距离为743.6 kb。该白条纹转绿突变体wsl887是一个新的温敏型叶色突变体,在自然条件下其主要农艺性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未对植株产量造成影响,因此在杂交水稻上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由细胞质编码的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减少,由此推测该突变基因可能与细胞质中叶绿体的发育有关。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克隆wsl887突变基因和研究基因功能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鄢小青陈能刚李欢陈锋宋泽余显权
关键词:水稻叶绿体基因定位
贵州省稻田田螺形态学特征及其与螺重的相关性分析
2025年
为探明贵州省稻田田螺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主要形态学性状与螺重之间的关系,为其野生资源保护及人工养殖提供基础数据,对2068只田螺的螺重、11个形态学可量性状及24个可量性状比例参数进行了比较,主成分分析筛选出6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39.016%、16.835%、12.618%、10.043%、7.525%和4.476%,累计贡献率为90.513%。相关性分析表明:螺高、螺宽、壳口高和体螺层高4个形态学性状与螺重相关性极强,相关系数依次为0.954、0.932、0.948和0.955。通过模型拟合筛选获得螺高、螺宽、壳口高、体螺层高与螺重关系的最佳模型,建立了以4个形态学性状为自变量、螺重作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模型拟合结果显示,田螺螺高、螺宽、壳口高、体螺层高与螺重的最优拟合模型均为幂函数曲线模型,模型公式分别为y=0.0005x_(1)^(2.802)(6螺高-螺重)、y=0.0005x_(2)^(2.985)(0螺宽-螺重)、y=0.0008x_(3)^(3.064)(3壳口高-螺重)、y=0.0005x_(2)^(4.983)(1体螺层高-螺重)。
周庆兰胡锦丽覃宁陈锋周洲张显波
关键词:形态学性状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