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京备

作品数:42 被引量:823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0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6篇夏季
  • 11篇热带
  • 10篇气候
  • 10篇环流
  • 8篇气候预测
  • 8篇降水
  • 6篇台风
  • 6篇副热带
  • 6篇副热带高压
  • 5篇夏季降水
  • 5篇季风
  • 5篇高温
  • 5篇持续性
  • 4篇登陆台风
  • 4篇冬季风
  • 4篇汛期
  • 4篇灾害
  • 4篇涛动
  • 4篇纬度
  • 4篇梅雨

机构

  • 42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中国气象科学...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河北省气象技...
  • 1篇上海市气候中...
  • 1篇上海区域气候...

作者

  • 42篇彭京备
  • 19篇张庆云
  • 8篇郑飞
  • 8篇布和朝鲁
  • 8篇孙淑清
  • 7篇郎咸梅
  • 7篇陈红
  • 6篇刘舸
  • 6篇穆松宁
  • 6篇马洁华
  • 6篇林朝晖
  • 6篇李超凡
  • 6篇田宝强
  • 5篇包庆
  • 4篇朱江
  • 4篇宗海锋
  • 4篇林壬萍
  • 4篇纪立人
  • 3篇陈烈庭
  • 3篇陆日宇

传媒

  • 15篇大气科学
  • 12篇气候与环境研...
  • 5篇中国科学院院...
  • 2篇高原气象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 1篇1994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江流域梅雨的多尺度特征及其与全球海温的关系被引量:30
2005年
利用EOF和小波变换方法讨论了长江流域梅雨期降水的多时空尺度特征.长江流域梅雨期降水空间分布主要存在3种类型:(1)江南北部多雨、黄淮少雨型;(2)长江中下游多雨、江南南部少雨型;(3)江淮流域、华南东南部多雨及江南北部、华北地区少雨型.时间尺度主要周期为:准2年、3~5年、准10年振荡和线性增加趋势.长江流域梅雨期降水的各主要周期与前期(秋、冬和春季)全球海温相关分析表明,前期各季海温相关以冬季相关最好.年际、准2年及3~5年振荡周期对应的海温关键区,主要在热带和副热带地区;年代际及准10年振荡周期对应的海温关键区,主要在温带海洋;线性增加趋势的海温关键区,则遍布全球海洋.选取显著性水平达到0.05的相关区域海温距平的平均值作预报因子,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对梅雨期降水距平进行回报和预报试验的结果表明,综合考虑不同时间尺度的海温因子共同作用后建立的预测模型,对预测我国梅雨期降水距平的分布,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宗海锋张庆云彭京备
关键词:梅雨海温
2022年8月长江流域持续性极端高温事件成因被引量:10
2023年
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经历了罕见的高温酷暑天气。2022年8月高温区几乎覆盖整个长江流域,形成全流域型高温,并持续近1个月。持续高温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的异常活动关系密切。8月副高西伸且稳定,其西端脊点到达90°E,比常年偏西近40个经度,控制了几乎整个长江流域,引起罕见的持续高温。导致副高稳定西伸的重要原因如下:热带环流的异常从南面支持副高的维持;8月西太平洋至南海地区赤道辐合带持续偏强,对流明显偏强;南海地区出现明显增强的Hadley环流,支持115°E以西副高的维持。此外,西风带环流的异常分布有利于副高西伸;欧亚地区500 hPa位势高度场上维持两脊一槽的形势,鄂霍次克海高压脊几乎与副高打通,形成稳定的高压坝;乌拉尔地区的高压脊不断向东南方向输送Rossby波能量,也对副高西段的维持和加强起重要作用。
彭京备孙淑清林大伟
关键词:高温热浪副热带高压热带对流
2022年汛期气候趋势预测与展望被引量:3
2022年
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70%。2020年夏季出现超长梅雨期,长江和淮河发生洪水;2021年夏季,华北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期间发生了“21·7”河南地区特大暴雨事件。这些气象灾害都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因此,有必要提前对气候异常进行预测,以提高国家的防灾减灾能力。2022年3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展汛期(6~8月)的全国汛期气候趋势预测会商会。通过综合大气所各个数值模式和统计模型的结果,在未来4~6个月全球短期气候仍处在La Niña事件恢复到ENSO正常状态的背景下,预计2022年汛期(6~8月),东北东部和中部、华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东南沿海、西北地区中部、西藏大部分地区、西南地区东部和云南大部分地区降水正常略偏多,其中环渤海湾地区降水偏多2~5成,可能发生局地洪涝灾害。全国其他大部分地区降水正常略偏少,其中长江下游地区和新疆北部降水偏少2~5成。预计今年登陆台风数正常略偏多。由于未来ENSO的趋势演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以及夏季降水受到中高纬大气环流季节内变化的影响,因此,此次汛期预测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我们将根据2022年春末、夏初大气环流和海洋等因子的实际演变趋势,做进一步补充订正预测。
彭京备郑飞范方兴陈红郎咸梅詹艳玲林朝晖张庆云林壬萍李超凡马洁华田宝强包庆穆松宁宗海锋王磊段晚锁周天军
关键词:夏季降水异常登陆台风
汛期我国主要雨季进程成因及预测应用进展被引量:32
2019年
汛期内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雨季是东亚夏季风推进过程中的重要产物,主要包括华南前汛期、梅雨、华北雨季和华西秋雨等,各地雨季决定了我国中东部地区汛期的旱涝布局和旱涝演变,是我国汛期预测和服务的重点.该文回顾了4个雨季特征及影响因子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梳理物理概念预测模型.研究显示:海温异常是影响各区域雨季的重要先兆信号,但不同雨季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不同,海温作为外强迫信号的影响程度和时空形式也有差异.利用热带太平洋东西海温差指标能更好地解释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年际变化.而与梅雨的年际变化分量相关联的海温关键区主要分布于热带,与年代际或多年代际变化分量相联系的海温关键区则来自中高纬度.华北雨季降水的强弱不仅与ENSO循环的位相有关,更多受到ENSO演变速率的影响.而影响华西秋雨的海温关键区随着年代际背景的变化发生了改变,需要重新诊断和建模.
陈丽娟赵俊虎顾薇梁萍支蓉彭京备赵树云高辉李想张培群
关键词:雨季华南前汛期梅雨华西秋雨
中国东部冬季温度异常偶极型模态的一个前兆信号被引量:7
2014年
利用中国160站逐月温度、NCEP再分析、NOAA-CIRES 20世纪再分析以及NOAA海表温度等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100°E以东地区)冬季温度年际变化的主要模态,并重点研究了其中第2模态(即偶极型模态)的成因机理和前期信号.同时,也以2012~2013年冬季为例,探讨了这一温度异常模态的预测方法.研究主要发现:除中国东部大范围一致偏冷或偏暖模态以外,110°E以东的北方地区偏冷(暖)还经常对应着华南和110°E以西地区的偏暖(冷),构成温度异常反向变化的偶极型模态.这种偶极型模态也是冬季气候变化的一个主要模态,2012~2013年冬季温度异常即属于这一模态.中国东部冬季温度一致型模态主要与前期秋季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亚洲大陆北部积雪,及其邻近的北冰洋地区海冰密集度异常联系紧密.而对于偶极型模态,海温的影响并不明显,前期秋季的东亚中纬度地区积雪、北冰洋斯瓦尔巴群岛、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附近海域的海冰密集度异常,以及它们引起的表面温度异常分布可能具有重要贡献,其中北冰洋海冰密集度异常导致的该地区表面温度异常的影响可能更为重要.综合了海冰和积雪信号的前期秋季北冰洋—东亚温度差异(Arctic Ocean-East Asian temperaturecontrast,简称AE)指数与中国东部冬季温度异常偶极型模态具有显著联系,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预测因子.2012年秋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正常状态以及北冰洋暖异常和东亚中纬度地区冷异常的表面温度分布特征,都不利于中国东部冬季温度南北一致型异常的发生,而是有利于偶极型异常分布.利用AE指数可以有效地预测2012~2013年中国东部冬季温度异常特征.
孙淑清刘舸宋文玲彭京备
关键词:冬季温度冬季风海冰
2006年川渝地区高温干旱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124
2007年
2006年夏季,四川、重庆发生了50年一遇的高温大旱。利用中国730站中JII渝地区58个测站2006年1月1日~9月8日的逐日降水、日最高气温和NCEP再分析资料,探讨了这次高温干旱的特征及成因机理,重点分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副热带高压的异常活动以及西风带与热带环流的特征。研究指出,东亚西风带扰动偏弱、偏北,青藏高原低涡活动减弱,使得川渝地区上空长时间受强大的副热带高压控制;2006年夏季副热带高压的加强和维持与菲律宾以东洋面及南海地区的对流加强、孟加拉湾地区降水异常增多导致的加热场异常密切相关。
彭京备张庆云布和朝鲁
关键词:高温干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压潜热释放
我国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成因机理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4
2008年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灾害事件增加的可能性不断增大,加强极端异常灾害事件成因机理的研究,对提高短期气候预测水平,增强我国防灾减灾能力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我国主要气象灾害有:旱灾、洪涝(暴雨)、台风、高温酷暑、寒潮低温冷冻(雪灾、连阴雨、霜冻)、沙尘暴(大风)和风雹(冰雹、龙卷风)等。干旱和洪涝灾害分别占农作物总受灾面积的55%和27%,台风和冰雹占11%、其他占7%。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干旱、洪涝(暴雨)、台风灾害成因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做初步小结。
张庆云陶诗言彭京备
关键词:气象灾害旱灾洪涝强台风环流异常
1998年5月南海夏季风建立的诊断和模拟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利用NCEP/NCAR高空格点和TBB资料,通过大气热源、水汽汇和准地转位涡方程诊断分析,以及中期数值模拟试验,讨论了南海夏季风建立的中期突变过程物理机制,也讨论了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的影响。研究表明,南海季风建立之前,在孟加拉湾有热带气旋发展,我国华南和南海地区受南下冷空气的锋面系统影响,该两个天气系统产生的降水凝结潜热的作用,增强了从孟加拉湾到南海、西太平洋低纬地区的低层西南气流及高空东风气流,並使200 hPa层上反气旋北跃到22°N附近,导致南海夏季风建立。1998年5月南海夏季风的爆发,主要是前期这两种热源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原的感热作用加强了四周低层气流向髙原的辐合及髙层气流向外的辐散,从而有利于夏季风建立,但相对于降水凝结潜热作用,影响较小。高原地形动力作用对西风带系统有明显的动力阻滞作用,有利于反气旋北上,但对低纬上下层风场的直接影响不显著。
宋正山彭京备张道民张庆云
关键词:青藏高原位涡热带气旋冷空气活动
东亚冬季环流季节内振荡与2008年初南方大雪关系被引量:30
2008年
2008年1月10~16日、18~22日、24~29日和1月31日~2月2日,中国南方地区连续出现4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根据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利用LANCZOS滤波器以及小波分析等方法,探讨雨雪冰冻前期2007年12月2日~2008年1月1日、同期2008年1月2~21日及后期2008年1月22日~2月14日850 hPa风场季节内振荡特征及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影响。2007年12月~2008年2月850hPa风场低频振荡分析显示,中国南方地区风场表现显著的20~50 d低频振荡,季节内低频振荡的位相变化,较好地揭示了2008年1月10日~2月2日南方地区降雪过程的3种环流特征:1)沿高原东侧100°E附近南下的冷空气到达我国30~20°N地区,与东亚沿海低纬的偏南风距平气流在我国南方地区形成气旋性环流,南方降雪(水)过程中,偏南风距平气流比偏北风距平气流强;2)沿高原东侧100°E附近南下的强偏北风距平气流与东亚沿海低纬的偏南风距平气流在我国南方地区形成气旋性环流,南方降雪(水)过程中,偏北风距平气流比偏南风距平气流强,造成南方雨雪伴随低温冰冻天气;3)南方雨雪由偏北风距平气流与偏南风距平气流在东亚东部25°N形成的辐合带引起。
王允张庆云彭京备
关键词:大雪季节内振荡
中国南方多雪年环流特征及对关键区海温的响应被引量:19
2008年
根据NEC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回归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La Nia(ElNio)气候背景下,大气外强迫因子北大西洋中纬度(45°N,30°W)、赤道印度洋、我国南海和东海海域海温异常对亚洲环流及我国南方降雪多寡的影响。分析发现,La Nia气候背景下,北大西洋中纬(45°N,30°W)海温为正异常,有利于500 hPa高度场亚洲中高纬叶尼塞地区(50°N,90°E)位势高度偏高并出现阻塞型,也有利于东亚冬季风环流加强;赤道印度洋、我国南海和东海附近海温出现负异常,850 hPa高度东亚大陆沿海低纬地区风距平场出现偏北风距平,我国南方多雪,温度相对偏低。El Nio背景下,北大西洋中纬度(45°N,30°W)海温为负异常,亚洲中高纬叶尼塞地区位势高度偏低,东亚冬季风环流偏弱;赤道印度洋、我国南海和东海附近海温出现正异常,850 hPa高度东亚大陆沿海低纬风距平场出现偏南风距平,我国南方多雪,温度相对偏高。回归分析指出,冬季500 hPa亚洲中高纬叶尼塞地区(90°E附近)的位势高度正(负)异常与北大西洋中纬度(45°N,30°W)附近海温正(负)异常有关;冬季850 hPa东亚大陆沿海低纬地区偏南(北)风距平与赤道印度洋、我国南海和东海地区的海温正(负)异常有关。La Nia气候背景下的2008年1月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极端灾害事件的发生可能与北大西洋中纬度(45°N,30°W)附近以及赤道印度洋、我国南海和东海海温都出现正异常有关。
常蕊张庆云彭京备
关键词:异常海温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