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
- 作品数:53 被引量:271H指数:10
- 供职机构:广州地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 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日变化规律研究
- 2016年
- 【目的】探索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人工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日变化规律,确定最佳观测时间。【方法】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华南地区马占相思人工纯林土壤3种温室气体CO_2、CH_4、N_2O通量进行连续观测。【结果】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3种温室气体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为CO2和N2O的排放源及CH_4的吸收汇,其通量日变化幅度分别为:401.33~555.59 mg·m^(-2)·h^(-1)、24.50~34.72μg·m^(-2)·h^(-1)和-10.96^-41.88μg·m^(-2)·h^(-1)。地表CO_2、CH_4通量和5 cm深土壤温度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相关,地表N_2O通量同温度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通过对矫正系数分析,综合考虑3种温室气体以及取样的可操作性,华南地区马占相思人工林雨季的最佳观测时间为09:00时左右。
- 贾朋魏龙王燕刘珊高常军周平李吉跃
- 关键词:马占相思温室气体日变化人工林土壤
- 粤北不同年龄桉树林植物多样性研究被引量:6
- 2015年
- 研究了2年生、4年生、6年生位于粤北的第二个轮伐期桉树人工林的林下植物生物多样性,选择了天然次生林和4年生的针叶混交林作为对照。在对几种森林类型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样方进行了植物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基础上,对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桉树林植物共有105种,隶属55科91属,其中2年生桉树林有植物37种、隶属26科35属,4年生桉树林有植物64种、隶属37科59属,6年生桉树林共有植物65种、隶属41科59属,随着桉树林的生长,林内物种数呈现增加趋势。天然次生林与其它几种森林类型相比,物种丰富度最高,有植物85种、隶属46科64属,但与6年生桉树林并没有显著差异。针叶混交林有植物39种、隶属24科33属,物种丰富度不及同年生的桉树林,与2年生桉树林相近。几种森林类型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分析,Pielou均匀度指数基本表现为2年生桉树林<针叶混交林<4年生桉树<6年生桉树林<天然次生林。入侵植物马樱丹仅在4年生的桉树林中出现,在其它年龄桉树林、针叶混交林及近自然林中均没有发现,表明马缨丹已经开始入侵粤北山区,但尚未形成大面积危害。研究表明,粤北现有的桉树人工林经营模式对林下植被多样性影响不大。
- 郭乐东张卫强李召青周平
- 关键词:桉树人工林天然次生林植物多样性入侵植物
- 一种测定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简易装置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测定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简易装置,包括水箱、马氏瓶、环刀饱和导水率装置和承接容器,水箱内设置多个水泵,多个水泵分别通过水管连接多个马氏瓶,马氏瓶通过通过初始饱和供水管连接环刀饱和导水率装置,环刀饱和导水率...
- 杨婷周平徐卫李泽华曾巧黄俊祥
- 文献传递
- 一种中小流域暴雨洪水汇流产流模型参数自我率定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小流域暴雨洪水汇流产流模型参数自我率定方法,包括:一、河道平面二维水流模型糙率的率定;二、基于PSO‑GA混合算法的水文模型参数率定。本发明能减少迭代试算过程中的人为干扰,克服现有技术流程不清、条件苛刻...
- 张豫赵玲玲陈彩霞周平胡华科袁少雄
- 文献传递
- 南亚热带六种典型人工林碳收支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集成生物圈模型(IBIS)有效整合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地表过程、植被冠层过程、植被物候和植被动态,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和碳收支情况。在采集研究区域气象数据、植被功能型和光合参数、叶面积指数、各植被类型枯落物月分解比例、土壤参数的基础上,运用IBIS模型对广州市六种林分的总生产力(GPP)、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生态系统净生产力(NEE)进行了预测,结合每种林分碳储量、年固碳量的野外实测数据,对模型的运行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阔叶林的GPP和NPP均高于针叶林;从时间序列来看,NPP和NEE月变化数据呈双峰曲线,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春季和秋季,而夏季较少,这可能与夏季的自养呼吸和异养呼吸高有关。该研究有助于理解位于南亚热带植被的碳动态规律。
- 周平林雯符式培李威李吉跃
- 关键词:IBIS模型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净生产力
- 粤北不同经营措施对人工林年均固碳量的影响被引量:5
- 2018年
- 基于粤北林农参与林业碳汇项目的人工林调查数据,分析了粤北不同经营措施对人工林年均固碳量的影响;并运用代表当地普遍经营水平所模拟的材积生长方程计算得出常规经营模式下的杉木碳储量,与参与林业碳汇项目情景所监测的杉木碳储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经营方式下的试验林的年均固碳量具体表现为Ⅵ(1.5667 t·hm^(-2))<Ⅰ(1.7663 t·hm^(-2))<Ⅱ(2.0676 t·hm^(-2))<Ⅴ(2.4101 t·hm^(-2))<Ⅳ(2.5776 t·hm^(-2))<Ⅶ(2.9424 t·hm^(-2))<Ⅲ(4.3403 t·hm^(-2)),采用科学合理经营模式下的人工林与采用粗放经营模式下的人工林相比较,年均固碳量相对较高;试验林Ⅱ、Ⅲ和Ⅳ的年均固碳量总体呈Ⅲ>Ⅳ>Ⅱ的趋势,而它们的林分密度总体呈Ⅲ<Ⅳ<Ⅱ的趋势,在当地采用了更高林分密度的杉木人工林,其林分的年均固碳量反而较低;杉木的监测碳汇量与预估碳汇量相比有22%—53%的增长,参与林业碳汇项目的杉木人工林碳储量高于当地普遍经营水平的碳储量。该研究有助于了解粤北不同经营措施的人工林固碳情况以及促进林业碳汇的发展。
- 田惠玲周平周平李树光
- 关键词:人工林林分密度
- 基于旋转经验正交函数法的广东省干湿状况时空特征分析被引量:5
- 2013年
- 基于1960—2011年广东省25个地面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6个月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为干旱评价指标,计算了广东省各站点每月的干旱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旋转经验正交函数法(REOF)、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干湿状况的时间演变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广东省变干趋势的月份主要集中在1—3月,而变湿的月份主要为7—9月,且中部地区变湿趋势的月份数要明显多于东西部。此外,雨季(4—9月)广东东部及沿海大部分地区呈变湿趋势,而冬季全省大部分地区都表现为变干的趋势;根据REOF方法可将广东省干旱分布特征划分为4个典型的空间异常型:南岭型、粤西型、粤东型和雷州半岛型;各空间型对应的旋转主成分(PRC)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雨季各空间型都表现为统一的先变湿后变干趋势,而冬季除了雷州半岛型外则都表现为明显的变干趋势。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各空间型干湿状况普遍存在1.5a、2—3a的显著变化周期。
- 刘智勇周平彭资甘先华郭乐东赖仁审
- 关键词:标准化降水指数小波分析
- 东江流域1989–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被引量:18
- 2014年
- 探索流域生态承载力随土地利用类型及人口数量变化的时空变化格局对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该研究通过对东江流域1989年、1994年、1999年、2004年、2009年5个时期Landsat-5 TM遥感影像的解译与分析,利用变化率、单一动态度、综合动态度等指标,探索了东江流域上、中、下游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时空格局。基于土地利用类型、东江流域人口数量、均衡因子、产量因子等数据,进一步计算了东江流域人均生态承载力和总生态承载力,并分析了影响生态承载力消长的因素。结果表明:(1)1989–2009年东江流域各类用地结构调整明显。在城镇化加剧的同时,森林植被也在改善,两者并非是消长关系。但是上、中、下游表现出不同的变化格局,上游和中游以园地向林地转移为主,下游以耕地向城镇用地转移为主。(2)在1989–2009年20年间东江流域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虽然流域人均生态承载力呈下降的趋势,但其下降的幅度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总生态承载力仍呈增长的趋势,说明2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在优化发展。从时间来看,"十年绿化广东"结束之后的10年间(1994–2004年),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人均生态承载力趋于相对平稳的状态。而之前的5年(1989–1994年)和之后的5年间(2004–2009年),年人均生态承载力下降较明显,前者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大量开发有关,后者与土地利用空间可优化的类型越来越少有关。流域内部不同区域的总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上游和中游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下游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又恢复的趋势。综合来看,东江流域人口对城镇化需求增加的同时,并没有导致森林资源的恶化,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两者的协调发展。因而,在人口增长对生态资源需求增长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类型和提高总体生态服务功能,来
- 彭资谷成燕刘智勇林雯周平
- 关键词:土地利用动态度东江流域生态承载力土地利用变化
- 华南18个景观树种抗NO_2能力研究被引量:7
- 2013年
- 为探讨18个华南景观树种抗NO2污染能力,以2~3 a生实生苗为材料,通过人工气候室的盆栽试验,在NO2质量体积浓度为2.05 mg/m3的胁迫处理下,测定了叶片表观伤害症状、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及相对叶绿素含量等生理生态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及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其抗NO2污染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复羽叶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穗花棋盘脚(Barringtonia racemosa)和广宁红山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抗NO2污染能力强;大花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木棉(Bombax ceiba)、杜鹃红山茶(Camellia azalea)、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和澳洲火焰木(Brachychiton acer-ifolius)抗NO2污染能力较强;腊肠树(Cassia fistula)、仪花(Lysidice rhodostegia)和红花荷(Rhodoleia champio-nii)抗NO2污染能力中等;火焰木(Spathodea campanulata)、蓝花风铃木(Tabebuia pentaphylla)、樱花(Prunusserrulata)、红花羊蹄甲(Bauhinia blakeana)和美丽异木棉(Chorisia speciosa)抗NO2污染能力较弱,蓝花楹(Jacaranda mimosifolia)抗NO2污染能力弱。研究结果为华南重度酸污染地区景观树种选择提供参考。
- 甘先华张卫强李召青郭乐东周平
- 关键词:景观树种光合生理指标抗性评价
- 东江中上游4树种水势日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5
- 2011年
- 在东江中上游,以6a生树种木荷、红锥、火力楠和藜蒴为材料,采用PSYPRO露点水势仪对4树种在旱季与雨季的土水势、根水势、茎水势和叶水势日变化过程进行了测定,探讨了4树种在自然生境下的水势梯度变异及叶水势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叶水势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曲线,日均值表现为木荷>火力楠>红锥>藜蒴,旱季叶水势明显低于雨季;叶水势与大气温度(Ta)和光合有效辐射(PAR)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空气相对湿度(RH)和大气水势(Фa)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气象因子对东江流域主要造林树种叶水势直接作用由大到小结果如下:火力楠和藜蒴(Ta>RH>Фa>PAR),红锥(RH>Фa>Ta>PAR),木荷(Ta>Фa>RH>PAR)。
- 李召青张卫强殷祚云曾令海周平王明怀
- 关键词:环境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