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品荣
- 作品数:95 被引量:501H指数:12
- 供职机构: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云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云南松优势木胸径生长模型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以云南省金沙江流域永仁县的云南松天然次生林优势木胸径为研究对象,选择Logistics、Gompertz、Richards、Korf、Levakovic、严格苏马克和Hossfld模型对其进行拟合.通过对总相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和预估精度的分析,从中选出最优生长模型.研究结果显示,这些生长模型对云南松天然次生林优势木胸径生长拟合的精度基本相近.最优生长模型为Gompertz模型.
- 王骞孟广涛李品荣王懿祥张洁
- 关键词:云南松优势木
- 一种植树造林定距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植树造林定距装置,所述伸缩杆的左端面和右端面均固定连接有调节杆,两个所述调节杆的下端均开设有圆柱槽,两个所述圆柱槽的上槽壁均转动连接有底座,两个所述底座的下端均贯穿所对应的调节杆延伸至调节杆的下方,两...
- 常恩福李品荣
- 滇东南岩溶地区三种退耕还林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被引量:13
- 2006年
- 对滇东南岩溶地区3种退耕还林模式和坡耕地的径流和植被、土壤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退耕地还林恢复植被后,能取到明显的固土保水增肥作用。营造纯林、乔草混交林或经济林与牧草复合经营,均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综合考虑保水、保土和保肥能力,由大到小依次是:川滇桤木∶红三叶>墨西哥柏>花椒∶大百脉根。与坡耕地相比,川滇桤木与红三叶混交林能减少37.23%的径流和99.40%的土壤流失,固体养分流失量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减少99.37%,99.43%,98.68%,98.86%,99.34%,99.35%和99.58%,液体养分流失中氮、磷、钾分别减少32.45%,19.80%和21.57%。不仅减少了水土和养分的流失,同时枯枝落叶等有机质对土壤的改良和营养补充,使土壤养分有所提高,而坡耕地的土壤养分则有所下降。
- 陈强常恩福毕波李品荣尹艾萍刘永国侬时增
- 关键词:岩溶退耕还林造林模式水土保持
- 一种树木高度测量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树木高度测量装置,包括一级支撑柱,所述一级支撑柱的前端外表面设有蓄电池,且蓄电池的前端外表面设有电源接口,所述靠近蓄电池的前端外表面电源接口的上方设有操控按钮,且蓄电池的一侧外表面设有照明灯,所述靠近...
- 常恩福李娅毛云玲李品荣胡光辉郑畹庞静
- 一种土壤样品采集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土壤样品采集装置,包括转动头端,转动头端插设有转动手柄,转动头端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有取样套管,取样套管的外周缠绕有螺旋叶片,取样套管与螺旋叶片对半切割成两个截面呈半圆形的半管,每一半管均与转动头端可拆卸...
- 常恩福孟广涛李品荣
- 云南岩溶山地造林技术被引量:2
- 2007年
- 陈强常恩福李品荣毕波尹艾萍
- 关键词:岩溶山地造林技术生态环境恶化人口压力资源短缺山地造林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地力变化和水土流失状况研究被引量:14
- 2009年
- 通过对滇东南石漠化山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定点观测和地力变化及水土流失状况的分析,结果表明:封山育林地土壤的肥力较佳,其次是耕地土壤,这是由于封山育林地土壤多年来进行封山育林,耕地土壤进行了平衡施肥;3 a后人工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很大改善,土壤肥力有很大提高,这是退耕还林的结果;从水土流失状况来看,耕地是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产流产沙、土壤侵蚀、固体和液体养分流失最严重的类型,人工林地水土流失最低,说明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有利于石漠化山地土壤肥力的改善和水土保持功能的提高。
- 李品荣孟广涛李国昌
-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地力水土流失
- 白刺花的育苗造林技术及开发利用前景被引量:20
- 2002年
- 陈强王达明李品荣常恩福黄春良廖文辉
- 关键词:白刺花育苗造林技术
- 滇东南岩溶山区植被恢复研究
- 刘永国李品荣李玉文毕波侬时增肖云肖义辉陈强常恩福陆明祥
- 该项目采用定点连续观测的方法,在砚山县江那镇铳卡办事处营造的1278.5亩试验示范林的试验样地立项进行观测,调查植被恢复后人工林群落和次生灌丛的生态学特征、植被和土壤等特征,进一步探索总结适合滇东南岩溶山区植被恢复的树种...
- 关键词:
- 关键词:岩溶山区植被恢复
- 一种造林苗修剪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造林苗修剪装置,包括第一剪刃和第二剪刃,所述第一剪刃和第二剪刃铰接装配,所述第一剪刃和第二剪刃之间固定装配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剪刃和第二剪刃的外壁均套接有圆环,所述圆环的后侧面固定装配有连接杆,所述连...
- 李品荣常恩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