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秀霞

作品数:35 被引量:238H指数:9
供职机构:江西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1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水稻
  • 8篇水分
  • 7篇稻田
  • 7篇双季稻
  • 7篇季稻
  • 6篇氮素
  • 6篇土壤
  • 5篇氮素形态
  • 5篇施肥
  • 5篇重金
  • 5篇重金属
  • 4篇施肥制度
  • 4篇红壤
  • 4篇不同施肥
  • 3篇生物炭
  • 3篇双季稻田
  • 3篇水分吸收
  • 3篇水分胁迫
  • 3篇污染
  • 3篇胁迫

机构

  • 30篇江西农业大学
  • 8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南昌工程学院
  • 1篇安徽省农业科...
  • 1篇安徽科技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亚...

作者

  • 35篇杨秀霞
  • 20篇商庆银
  • 10篇文阳平
  • 7篇曾勇军
  • 6篇石庆华
  • 6篇郭世伟
  • 5篇潘晓华
  • 5篇黄山
  • 4篇燕辉
  • 3篇谭雪明
  • 3篇沈其荣
  • 3篇周春火
  • 3篇吕伟生
  • 3篇吴立峰
  • 2篇吴建富
  • 2篇陈柳燕
  • 2篇肖青亮
  • 2篇卢志红
  • 2篇李甜
  • 2篇张学友

传媒

  • 3篇中国水稻科学
  • 2篇江西农业大学...
  • 2篇排灌机械工程...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稻米
  • 1篇节水灌溉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Agricu...
  • 1篇中国农资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

  • 4篇2024
  • 2篇2020
  • 3篇2019
  • 8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硅锌硼配施对红壤区双季稻产量和群体发育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2
2016年
水稻是典型的喜锌、喜硅和低度需硼作物,而我国红壤区土壤中硅、硼、锌等主要中微量元素含量普遍偏低,施用硅、锌、硼对水稻生产存在重大影响。以早稻品种中嘉早17和晚稻品种H优518为试验材料,研究硅、锌、硼配施对红壤区双季稻产量和群体发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早稻季Si+Zn和Si+Zn+B处理产量分别显著增加8.6%和12.6%,晚稻季仅Si+Zn+B处理产量显著增加10.6%;早稻季Si+Zn+B处理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晚稻季仅Si+Zn和Si+Zn+B处理有效穗数显著增加;早稻和晚稻群体总颖花量与产量之间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01)。与CK处理相比,增施硅、锌、硼后各生育期分蘖数、叶面积指数、SPAD值、生物量积累均有增加的趋势,其中Si+Zn+B处理增加幅度最大。除早稻季Si处理外,早稻季和晚稻季增施硅、锌、硼肥后各处理地上部群体氮素吸收总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且Si+Zn+B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因此,在红壤区双季稻生产中应重视硅、锌、硼等中微量元素的平衡施用,尤其是温度条件较低的早稻季更应重视这些元素的施用。
杨秀霞燕辉陈仁辉王文姿况家瑛商庆银周春火
关键词:双季稻硅肥锌肥硼肥群体发育
一种香樟树生长专用生物有机复合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香樟树生长专用生物有机复合肥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复合肥料包括混合料和复合微生物固体菌剂;混合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干树叶10‑35份、干玉米芯20‑30份、食用菌菌渣25‑50份、腐殖酸5‑10份、稻壳...
文阳平段钟书商庆银杨秀霞王文琪
文献传递
一种生物炭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炭有机肥,包括生物炭40~55份,堆肥物料10~20份,氮肥20~35份,磷肥15~30份,钾肥10~20份,氧化钙8~12份,添加剂10~20份,膨润土5~8份,粘合剂3~5份,微量元素2~8份;其...
文阳平杨秀霞李萌倩黄凯魏超杨祖凡
文献传递
一种生物炭土壤修复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炭土壤修复剂及其制备方法,包括负载二氧化钛的生物炭、堆肥物料、复合肥、生物菌液、黏土、粘合剂以及微量元素,生物炭土壤修复剂制备方法包括负载二氧化钛的生物炭的制备、堆肥物料的制备、生物菌液的制备、黏土的...
文阳平李振涛商庆银刘逸虹高洁杨秀霞
文献传递
不同施肥制度对红壤地区双季稻田氨挥发的影响被引量:37
2009年
为系统地了解不同施肥制度下各生育期氨挥发损失的程度及规律,采用密闭室法对南方红壤地区双季稻田的氨挥发进行了监测。不同施肥制度下氨挥发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施肥后1~3d内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1周后无明显排放。氨挥发速率随施N量增加而增加。早季各处理氨挥发累积量基肥时为1.6~3.6kg/hm2,分蘖肥时为5.8~18.2kg/hm2;而晚季基肥、分蘖肥和穗肥时的氨挥发累积量分别为4.5~7.9、12.3~26.8和1.4~2.4kg/hm2,早、晚季氨挥发总累积量分别占其施N量的4.5%~15.3%和16.9%~32.8%。相对于不施肥处理,尿素的施用促进氨挥发,而在等氮施用量下,缺P处理通过氨挥发损失的N量较多,较高水平的秸秆和绿肥施用也会增加氨挥发量。此外,氨挥发与田面水NH4+-N浓度及水层pH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气候条件也显著影响氨挥发量。
吴萍萍刘金剑杨秀霞商庆银周毅谢小立沈其荣郭世伟
关键词:施肥制度双季稻氨挥发红壤
水分亏缺对苗期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17年
为揭示亏水对苗期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对不同水分处理下苗期玉米叶片光合荧光特性、生理伤害及保护机制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亏水造成的ABA积累能够有效地诱导叶片收缩,并进一步引起光合速率降低;轻、中度水分亏缺还会导致水分利用效率的显著升高,但重度亏水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又降至对照水平.同时,轻度亏水条件下,叶片能够通过消耗多余的激发能来维持其最大光化学效率;但中、重度亏水处理后,光保护能力会被光能过剩所超越,从而导致最大光化学效率的降低.此外,水分亏缺还会诱导叶片活性氧(与H2O2)的大量生成;玉米在轻度亏水处理后会通过增强叶片抗氧化酶(SOD与CAT)活性与非酶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与可溶性糖)抗氧化能力来减轻亏水造成的生理伤害.但中、重度亏水条件下,活性氧的积累超出了叶片酶与非酶系统的抗氧化能力,玉米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可为依据玉米生理特性优化其水分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吴立峰杨秀霞燕辉
关键词:玉米水分亏缺水分利用效率植物激素抗氧化酶
盐碱地调理剂的制备方法及盐碱地调理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盐碱地调理剂的制备方法及盐碱地调理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将斜发沸石与泥炭材料分别磨粉筛分,得到预处理后的斜发沸石和泥炭材料;称取预处理后的斜发沸石与磷酸溶液进行混合,随后进行低温水热活化,将反应完全的材料...
文阳平陈心雨杨秀霞商庆银
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水分管理对双季稻田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被引量:20
2015年
以南方红壤区双季稻-紫云英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别分析包括绿肥和稻草等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水分管理对稻田CH4和N2O排放、水稻产量以及综合温室效应(GWP)的影响。试验设持续淹水(F)、中期烤田(F-D-F)和间歇灌溉(F-D-F-M)处理。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双季稻田周年CH4排放量介于208.3kg/hm2(F-D-F-M处理)和678.2kg/hm2(F处理)之间,其中,晚稻生长季占周年CH4排放量的60.6%~71.7%。F处理周年CH4排放量显著高于F-D-F和F-D-F-M处理(P〈0.05)。秸秆还田条件下双季稻田周年N2O排放量为4.75~8.19kg/hm2。与F处理相比,F-D-F-M处理周年N2O排放通量显著增加(60.9%);而F和F-D-F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早稻和晚稻各处理产量分别为7.76~8.02t/hm2和7.22~8.69t/hm2。秸秆还田条件下,双季稻单位面积GWP和单位产量GWP分别为7648.8~18471.8kg/hm2和0.48~1.12 kg/kg,其中F-D-F和F-D-F-M处理分别显著低于F处理(P〈0.05)。因此,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采用中期烤田和间歇灌溉替代持续淹水,可以同步实现双季稻高产和减轻农业生产对气候的潜在影响。
商庆银杨秀霞成臣罗亢黄山石庆华潘晓华曾勇军
关键词:水分管理甲烷氧化亚氮稻田
一种吸附重金属的木质生物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吸附重金属的木质生物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首先选取木质生物质原料,然后对生物质原料进行物理和化学处理,得到生物质纳米纤维气凝胶,再置于保护气体中高温热解,最后通过碱高温活化,制得多孔生物炭纤维气凝胶材料。本...
文阳平盛盈盈时红魏超邓浪黄鹏杨秀霞
文献传递
氮素形态和水分条件对水稻水分生理和氮素代谢影响的研究
氮素营养和水分是影响水稻生长的两个关键因素。为提高水分利用率,水稻节水栽培方式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在不同地区发展了覆草、覆膜等节水栽培方式。水稻旱作后,主要有两个环境条件的发生改变:田间水分状况由淹水转变为控制灌溉或相...
杨秀霞
关键词:水稻氮素形态氮素代谢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