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敏
- 作品数:31 被引量:107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鸡源大肠杆菌β-内酰胺类药敏及blaCTX-M基因携带状况的探讨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分析肉鸡养殖、屠宰和销售不同环节来源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敏感性及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携带状况,探讨大肠杆菌在肉鸡养殖、屠宰和销售环节上可能存在的耐药性传播。方法对从山东大型肉鸡养殖场、屠宰场分离的373株大肠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blaCTX-M基因核酸检测及序列分析。结果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和哌拉西林存在高水平的耐药,耐药率依次是89.3%、92.8%和91.7%,但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仍保持敏感。菌株blaCTX-M基因的携带率高,达54.7%(204/373),来自养殖和销售等不同环节的菌株携带的blaCTX-M基因集中在4个亚型,分别是blaCTX-M-55、blaCTX-M-65、blaCTX-M-14和blaCTX-M-27。结论鸡源大肠杆菌对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药物有较高的耐药率,对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仍保持较高的敏感率。携带blaCTX-M基因的菌株来自养殖和销售等不同的环节,主要集中在4个亚型,提示肉鸡食品链不同环节可能存在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传播。
- 张利锋齐静罗成旺刘玉庆陈霞袁敏禹蕙兰卢金星李娟
- 关键词:大肠杆菌细菌耐药
- 河南省某地区健康人源及动物源肠球菌种属分布及耐药性差异研究被引量:16
- 2014年
- 为了解河南省某地区社区健康人源及动物(鸡、猪)源肠球菌种属分布及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受情况,以及研究不同来源肠球菌的流行分布和抗菌药物耐药表型特点,本试验应用肠球菌选择性培养基对220份人源及动物源粪便样本进行肠球菌的分离培养,并对分离菌株采用16SrDNA序列分析结合API生化板条进行种属鉴定,纸片扩散法对分离肠球菌进行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检测。肠球菌分离及鉴定结果显示肠球菌总分离率、粪肠球菌分离率及屎肠球菌分离率在人源、鸡源、猪源3种来源间均差异显著(P<0.05):肠球菌总分离率为70.91%(156/220),猪源肠球菌分离率最高(86.00%),人源肠球菌分离率最低(62.63%),且人源与猪源肠球菌分离率差异显著(P<0.018);人源粪便样本中分离率最高的为屎肠球菌(31.36%),鸡源、猪源肠球菌中粪肠球菌分离率最高,分别为28.17%和32.00%。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显示肠球菌对多种药物的耐药率在人源、鸡源、猪源3种来源间差异显著(P<0.05),且3种来源肠球菌的多药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源肠球菌对红霉素(69.35%)、环丙沙星(37.10%)、氨苄西林(19.35%)等抗菌药物耐药率较其他来源的肠球菌要高;鸡源肠球菌对四环素(88.24%)、氟苯尼考(11.76%)、氯霉素(21.57%)等抗菌药物耐药率较其他来源的肠球菌要高;猪源肠球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总体较低,且其多药耐药率(7.84%)也低于人源(35.48%)及鸡源肠球菌(30.19%)。提示,健康人及动物粪便样本中肠球菌种属分布不同及对抗菌药物耐药率有差别,并对多种常见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有关部门应加强社区人群及动物等非临床来源肠球菌耐药检查、监测,进而更好的了解中国耐药肠球菌的流行现状,更有效的控制耐药肠球菌的传播。
- 刘佳陈霞赵爱兰袁敏熊衍文龚林卢金星李娟梁建琴
- 关键词:肠球菌分离率耐药性
- 携带新型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菌株在某患者体内播散及耐药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 分析携带新型金属β-内酰胺酶(NDM-1)基因(blaNDM-1)菌株在患者不同部位间的播散情况和对环境的影响。方法 于2010年,在某51岁男性患者因车祸入院时及整个治疗过程中,采集患者的血液、尿液、痰液、粪便样本,同时对患者病房环境进行取样,按照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常规操作进行碳青霉烯耐药菌株筛查和分离;利用VITEK微生物鉴定/药物敏感性分析仪和E-test试剂条对分离的耐药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检测,利用PCR、PFGE及Sourthern杂交对菌株blaNDM-1进行检测及定位。结果 患者从10月1日入院到11月4日出院,在其血液、痰液、尿液、粪便及病房地面共分离到的9株菌株,血液样本分离到产酸克雷伯菌、植生拉乌尔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痰液样本中分离到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尿液样本中分离到洛菲不动杆菌,粪便样本中分离到大肠杆菌,病房地面样本中分离到洛菲不动杆菌和不动杆菌属菌株,其中4株菌为blaNDM-1菌株,分别为从患者血液样本中分离的植生拉乌尔菌(RpNDM1),从患者粪便样本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EcNDM1),从病房地面分离的洛菲不动杆菌(AlDNM1)和不动杆菌属菌株(AsNDM1);4株菌株均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耐药,且携带的blaNDM-1均位于质粒上。结论 blaNDM-1可以在短期内实现跨种属传播,在院内感染控制中应考虑blaNDM-1菌株在不同部位间传播的风险,加强对携带该菌株患者的粪便样本的处理。
- 赵晓菲袁敏陈霞刘新凤于德山李娟
- 关键词:抗药性Β内酰胺酶类
- 海南省某医院103株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β-内酰胺类耐药性与碳青霉烯酶携带情况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细菌是临床可造成感染的重要条件性致病菌,本研究旨在调查和分析我国海南省临床来源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细菌对常用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性及菌株碳青霉烯酶携带情况,探讨其耐药流行性特点。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103株采集自2012 2013年海南省三亚市人民医院的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细菌进行7种抗菌药物的药敏检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收集的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细菌进行9种碳青霉烯酶编码基因的筛查。结果 103株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细菌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的耐药率较高(接近50%),对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为40%,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在20%左右;PCR检测显示有38株携带blaOXA-58基因,62株blaOXA-66基因,其中25株同时携带有这两种基因;其余7种碳青霉烯酶编码基因筛查结果为阴性。结论本研究中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性较高,菌株携带的blaOXA-58和blaOXA-66基因编码的碳青霉烯酶对菌株的耐药表型有一定贡献意义,但仍有其他耐药机制参与到碳青霉烯酶耐药表型的贡献中。
- 陈海陈霞袁敏朱雄黎礼达李欢张利锋龚林李娟
- 关键词:Β-内酰胺碳青霉烯酶耐药性
- Carba NP碳青霉烯酶检测方法在院内感染监测中的应用
- 目的通过对三亚市人民医院某病区分离的三株Carba NP阳性菌株同源性及耐药机制的研究,探讨Carba NP碳青霉烯酶检测方法在院内感染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Caxba NP法筛检出我院某病区6个月内先后分离的三株产碳青...
- 朱雄袁敏刘佳龚林陈霞禹蕙兰陈海李娟
- 关键词:碳青霉烯酶
- 文献传递
- 插入序列共同区在多种临床菌株间的分布及其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bla_(PER-1)的关系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研究临床来源的多种类细菌中插入序列共同区(insertion sequence common regions,ISCRs)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blaPER-1的分布情况,分析可移动元件ISCR1与细菌多药耐药表型及blaPER-1基因散播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2012年河北省某医院临床独立菌株,应用梅里埃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种属鉴定,利用普通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进行ISCR1、blaPER-1和ISCR1-blaPER-1间区的扩增;分析ISCR1、blaPER-1种属分布状况及ISCR1与菌株耐药性的关系。结果共得到17种(属)314株临床独立菌株,其中ISCR1携带率为28.7%(90/314),在不动杆菌和肠杆菌科的多种细菌中携带较多;携带ISCR1的菌株中,96.7%(87/90)为多药耐药菌株,93.3%(84/90)耐受9类及以上抗菌药物;blaPER-1基因携带率为12.4%(39/314),在7种细菌检出,不动杆菌属细菌中检出最多(31株);21株不动杆菌属细菌和1株普通变形杆菌存在ISCR1-blaPER-1结构。结论 ISCR1在多种细菌中广泛分布,细菌多药耐药表型和其携带有一定关系;blaPER-1基因在多种细菌中散播,ISCR1的基因捕获和移动机制可能造成了blaPER-1基因在不动杆菌属细菌中及在不同种细菌间的散播。
- 陈霞李桂喜禹惠兰袁敏侯小平李娟
- 关键词: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多药耐药
- 北京市伴侣动物源肠球菌的抗菌药物耐受情况调查被引量:5
- 2020年
- 为研究北京市伴侣动物源肠球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受情况,于2015年5月至2016年1月以北京市某宠物医院门诊就诊犬、猫作为采样对象,采集犬、猫自然排出的粪便作为样品,共得到样本320份。采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菌株分离和VITEK-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肠球菌的鉴定;对分离鉴定的菌株进行8类11种常见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同时进行高水平庆大霉素和高水平链霉素耐受的检测试验,对受试肠球菌的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进行分析。共得到菌落形态及生化特性不同的非重复的肠球菌318株,其中粪肠球菌(49.06%)和屎肠球菌(29.87%)分离率较高。受试肠球菌对高水平庆大霉素和高水平链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39.94%和43.40%,对四环素(78.62%)、红霉素(67.30%)和奎诺普丁-达福普汀耐药率(43.71%)较高,对替加环素全部敏感,对万古霉素和呋喃妥因非耐药率也很高(均为98.74%)。受试肠球菌对1类到7类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多重耐药现象普遍,多重耐药率高达57.23%。耐受4类抗菌药物的数量最多(n=65株)。经分析共得到44种不同的耐药谱,以耐受4类药物的红霉素-奎诺普丁-达福普汀-四环素-高水平氨基糖苷类耐药谱占比最高(45/318,14.15%)。本研究证实受试的北京市伴侣动物源肠球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程度较高,多重耐药情况普遍存在,应加强对其耐药性的监测工作。
- 陈霞赵晓菲白雪梅车洁张云飞袁敏李娟
- 关键词:伴侣动物肠球菌耐药性多重耐药性
- 2014—2018年仙桃市伤寒沙门菌分子分型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了解仙桃市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性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收集2014—2018年分离的29株伤寒沙门菌开展药敏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结果药敏结果显示,29株伤寒沙门菌中27株菌对26种临床常见抗菌药物均为敏感/中度敏感,余2株菌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1株菌株耐药谱分布较广,对β-内酰胺/β-内酰胺抑制剂复合物类药物耐药。PFGE结果显示,29株伤寒沙门菌可分为6种PFGE型别,其中流行优势型为HuBXTSal003型别。MLST分型显示,29株菌株共有2种序列型,其中ST2为优势ST型。结论仙桃市伤寒沙门菌株存在优势PFGE带型及优势ST型,有多重耐药菌株出现。
- 叶恒平张雅婷袁敏邢学森吕静何飞周海健李国明杨红梅
- 关键词:伤寒沙门菌药敏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多位点序列分型
- 2018-2021年江苏省不同来源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药物敏感性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了解2018—2021年江苏地区间不同来源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方法收集2018—2021年江苏地区各类标本,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培养鉴定,采用肉汤稀释法对分离株进行9类1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将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序列与抗菌药物抗性基因数据库(CARD)比对,对基因组中的耐药基因进行扫描分析。结果2018—2021年江苏省共采集各类标本6414份,共鉴定出132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率为2.06%,其中47株菌分离自腹泻患者。药敏分析结果显示全部菌株对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氨苄西林均耐药,对替加环素和阿米卡星全部敏感。对其他12种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的程度的耐药(3.79%~38.64%)。共发现42种药物非敏感表型,66.02%(87/132)的菌株对3类以上抗菌药物非敏感。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菌株共携带8类16种耐药基因,分别是ß-内酰胺酶基因blaA、blaB和blaOXA-10;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aad和aph;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酰胺醇类耐药基因floR、cmlA和cat;磺胺类耐药基因dfrA、qac和sul、链阳菌素类耐药基因vatF和利福霉素类耐药基因arr,携带率范围为0.76%~96.97%。其中32.58%的菌株发生了GYRA 83位氨基酸的突变,介导菌株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耐药严重的菌株PIN-YC-2019139携带一个由11个耐药基因和多个转移元件组成的耐药基因簇,提示可移动元件介导了耐药性在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株间的转移。结论2018—2021年江苏省监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耐药情况严重,获得性耐药基因的获得和固有基因的突变导致菌株呈现多种药物非敏感谱。耐药基因和可移动元件的嵌合是耐药基因簇加速转移的潜在风险,提示应加强监测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警惕超级耐药菌的出现。
- 周璐程晓庆段然袁敏仲慧祝雯雯鲍倡俊王鑫姜雪琪谈忠鸣
- 关键词: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血清型全基因组测序耐药性耐药基因
- 基因捕获元件int1和ISCR1在临床菌株中的分布及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研究临床多种细菌中的Ⅰ型整合酶编码基因int1和ISCR1的分布情况,探究其与细菌多药耐药表型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2012年河北省某医院临床菌株,应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和16SrDNA序列分析进行种属鉴定,利用PCR方法进行int1基因和ISCR1筛查;两种可移动元件的携带情况和菌株的多药耐药表型之间的关系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计算。结果共收集临床菌株372株,包括325株革兰氏阴性菌和47株革兰氏阳性菌;int1基因和ISCR1在22种(属)175株和18种(属)90株革兰氏阴性细菌中检出,同时在17种(属)71株革兰氏阴性细菌中检出,革兰氏阳性细菌int1基因和ISCR1检测均为阴性;通过对数据分层对比,统计分析发现,在int1基因不存在时,ISCR1的存在与否与菌株是否为多药耐药的关系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存在亦能介导更广泛种类药物耐受,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int1基因存在时,ISCR1的存在能介导更广泛种类药物耐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在ISCR1不存在时,int1基因的存在与否与菌株是否多药耐药的关系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存在亦能介导更广泛种类药物耐受,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ISCR1存在的情况下,上述两种关系不明显。结论基因捕获元件int1基因及ISCR1在革兰氏阴性临床菌株中分布广泛,并与细菌的多重耐药、泛耐药明显相关,特别是ISCR1;应加强可移动元件int1基因或ISCR1流行状况的监测,为其在耐药基因捕获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和控制多药耐药细菌在临床散播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 陈霞袁敏李桂喜陈燕禹惠兰李娟
- 关键词:多药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