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裘国强

作品数:80 被引量:289H指数:9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5篇基因
  • 31篇肠癌
  • 26篇直肠
  • 25篇直肠癌
  • 25篇结直肠
  • 24篇结直肠癌
  • 23篇细胞
  • 20篇肿瘤
  • 19篇散发性结直肠...
  • 15篇染色
  • 15篇染色体
  • 14篇杂合缺失
  • 14篇结肠
  • 14篇肝细胞
  • 11篇细胞癌
  • 11篇肝细胞癌
  • 10篇肠肿瘤
  • 9篇蛋白
  • 9篇等位
  • 9篇等位基因

机构

  • 76篇上海市第一人...
  • 12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山东省立医院
  • 5篇中国科学院上...
  • 3篇复旦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德克萨斯大学
  • 1篇交通大学

作者

  • 80篇裘国强
  • 79篇彭志海
  • 32篇周崇治
  • 31篇唐华美
  • 18篇王兆文
  • 18篇贺林
  • 14篇樊军卫
  • 13篇张放
  • 13篇邢同海
  • 13篇王晓亮
  • 9篇孙星
  • 9篇张益
  • 8篇李涛
  • 7篇郑海涛
  • 6篇李大鹏
  • 6篇凌云
  • 6篇顾炜
  • 5篇刘军
  • 5篇刘万清
  • 5篇柏邵春

传媒

  • 25篇中华实验外科...
  • 10篇肿瘤
  • 6篇肝脏
  • 5篇中华普通外科...
  • 4篇中华医学杂志
  • 4篇中华器官移植...
  • 3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实用肿瘤学杂...
  • 1篇肝胆外科杂志
  • 1篇中国肿瘤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透析与人工器...
  • 1篇Chines...

年份

  • 4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8篇2009
  • 4篇2008
  • 6篇2007
  • 5篇2006
  • 7篇2005
  • 5篇2004
  • 12篇2003
  • 11篇2002
  • 5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5
8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Loss of heterozygosity of chromosome 20 in sporadic colorectal cancer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抑癌基因的杂合缺失被认为是结直肠癌形成的关键步骤之一,本研究利用微卫星DNA标记杂合缺失分析法对散发性结直肠癌20号染色体杂合缺失情况进行研究, 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83例结直肠癌病人的肿瘤及正常组织的DNA,经PCR反应后,以ABI Pr ism 377自动荧光测序仪进行电泳,以GeneScan2.1和Genotyper3.1 软件进行基因分型. 结果整条染色体的平均杂合缺失率为22.8%,20号染色体短臂平均杂合缺失率为26.7%,长臂平均杂合缺失率为21.1%.20号染色体整个短臂及长臂20q11.1至20q1 3.1均表现出很高的杂合缺失率.结论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20号染色体存在明显的基因组不稳定现象,提示结直肠癌相关基因的存在.
彭志海周崇治张放凌云唐华美裘国强柏邵春刘万清贺林
关键词:等位基因散发性结直肠癌杂合缺失
UNC-112相关蛋白1基因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UNC-112相关蛋白1(URP1)基因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15例结肠癌中URP1mRNA表达,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03例结肠癌中URP1蛋白表达。结果URP1mRNA在66.67%(10/15)的结肠癌中较相应正常结肠组织表达上调2倍以上。URP1蛋白在结肠癌中高表达率显著高于相应正常结肠组织(60.10%比14.78%)。URP1蛋白表达增高与结肠癌淋巴结转移(P〈0.01)、AJCC分期(P〈0.01)显著相关。结论URP1基因表达增高可能是结肠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分子事件。
樊军卫王兆文唐华美严东旺周崇治裘国强彭志海
关键词:结肠癌基因表达组织芯片
肝细胞癌端粒酶活性检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02年
裘国强王兆文彭志海
关键词:肝细胞癌端粒酶活性预后判断
胃癌染色体1q43区域等位基因杂合缺失精细定位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对胃癌1号染色体1q43区域的微卫星位点进行杂合缺失(LOH)研究,为筛选此区域内可能存在的胃癌相关抑癌基因提供依据。方法4对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引物(D1S1594、D1S2785、D1S304、D1S321)覆盖1q43区域与96例胃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正常组织进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经毛细管电泳后进行LOH分析。结果该区域所测位点平均杂合缺失率17.9%,其中D1S1594位点最高,杂合缺失率为26.5%;D1S2785位点杂合缺失率最低为7.7%。1q43区域各位点的杂合缺失率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TNM分期无明显相关。结论在1q43区域内发现一个高频LOH区域,即D1S1594及D1S2785位点之间约1cm区域,提示该区域内存在与胃癌相关的抑癌基因。
王权周崇治任卓李大鹏黄飞裘国强王晓亮彭志海
关键词:胃癌杂合缺失染色体
一种新型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建立
【目的】目前广泛应用于实验研究的大鼠异位心脏模型供心左心无血液循环,我们的目的是建立一种符合生理的新型左心做功的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方法】SD大鼠作为供受体,将供心主动脉和肺动脉分别与受体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端侧吻合建...
温培豪彭志海王晓亮李涛张波孙星裘国强樊军卫邢同海唐华美
关键词: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升主动脉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和基因芯片技术用于肿瘤实质细胞转录组的构建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联合应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和基因芯片技术构建纯化肿瘤实质细胞转录组。方法:应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从肿瘤组织冰冻切片中获取纯化肿瘤实质细胞,提取RNA并对其进行线性扩增得到aRNA,合成cRNA探针后与全基因组基因芯片Affymetrix HG—U133.Plus 2.0 Gene—Chip杂交构建全基因组表达谱。结果:从5例结肠癌组织样本中各获取了3mm。细胞,抽提获得RNA118.4~300.3ng,混合后取100ng进行线性扩增获得aRNA 7ug。基因芯片各项质控标准符合基因表达谱芯片操作指南,共有18205条转录本表达,代表15276个基因。结论:联合应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和全基因组基因芯片技术可构建纯化肿瘤实质细胞转录组。
孙昱皓樊军卫裘国强周崇治彭志海
关键词:结肠肿瘤激光显微切割分子探针技术
肝硬变及肝癌患者的氧化应激对端粒酶活性、调亡调节及组织稳态的影响
彭志海唐华美裘正军夏强韩国新刘道永张放凌云裘国强潘常青
该研究通过对肝炎后肝硬变及HCC患者的氧化应激、端粒酶活性、凋亡及其凋亡调节信号的改变、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调节蛋白的研究,对肝炎病毒感染、氧化应激、凋亡调节、细胞增殖及端粒酶活性等之间关系进行阐述。该项目在国内外首次较系...
关键词:
关键词:端粒酶肝肿瘤
磷脂酶Cε1的过表达可抑制结肠癌SW6 20细胞的迁移并诱导其凋亡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磷脂酶Cε1(phospholipase C epsilon-1,PLCE1)基因过表达对结肠癌细胞迁移、细胞周期及凋亡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建立PLCE1过表达的SW620细胞株,实验分为3组:亲本细胞组(未转染基因),对照组[转染含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空质粒],实验组(转染质粒pcDNA-DEST53-PLCE1)。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ogenic quantitative-PCR,RF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LCE1 mRNA和蛋白在SW620细胞中的表达;Transwell小室法检测PLCE1过表达对SW620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FCM法检测对细胞周期及凋亡率的影响,DNA Ladder法检测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PLCE1过表达可抑制结肠癌SW620细胞的迁移能力,实验组迁移细胞数为(8.80±1.72)个,而亲本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2.6±2.42)和(32.2±3.25)个,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LCE1过表达可导致结肠癌细胞周期G1期延长,并出现凋亡。结论:PLCE1过表达可抑制结肠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并引起细胞凋亡。PLCE1基因过表达使SW620结肠癌细胞恶性程度降低,该基因可能是新的结肠癌相关抑癌基因。
王晓亮周崇治裘国强樊军卫邢同海李涛孙星唐华美彭志海
关键词:结肠肿瘤磷脂酶C转染SW620细胞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移植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检测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YMDD变异及血清标志物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后HBV再感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 DNA; HBV PCR产物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检测YMDD变异;酶联免疫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分析乙型肝炎患者肝移植后YMDD变异、HBV DNA及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率为8.9%(17/189);YMDD变异病例达HBV再感染病例58.8% (10/17);HBV DNA定量检测有较高的灵敏度,能早期诊断HBV的再感染,有利于临床治疗;对 HBV DNA阴性但HBsAg阳性病例,PreS1和HBeAg血清标志物可用于病毒复制的补充检测。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后预防乙型肝炎复发应采用HBV DNA、YMDD变异及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
裘国强唐华美邓贵龙彭志海
关键词:肝移植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散发性结直肠癌1p36.33-36.31区域等位基因杂合缺失精细定位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抑癌基因的杂合缺失(LOH)被认为是结直肠癌形成的通路之一,本实验通过对染色体1p36.33-36.31区域的杂合缺失精细定位分析,发现高频杂合缺失区域并探讨其意义。方法7个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引物(1p36.33-36.31)与83例结直肠癌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在ABI Prism 377自动荧光测序仪进行电泳,以GeneSean3.1和Genotyper 2.1软件进行扫描以及杂合缺失分析。杂合缺失结果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1p36.33-36.31区域平均杂合缺失率是31.5%,以D1S243位点最高,47.2%,最低是D1S1347,7.4%。存在两个高频杂合缺失区域:D1S243位点(1p36.33)以及D1S468和D1S2660位点之间约3 cM的区域(1p36.32-36.31)。1p36.33-36.31区域各位点的杂合缺失率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生长方式以及分级无显著相关。结论1p36.33.36.31区域发现了两个高频LOH区域:1p36.33和1p36.32-36.31,可能存在与结直肠癌发生相关的抑癌基因。
周崇治郑海涛裘国强张放贺林彭志海
关键词:结肠直肠肿瘤杂合子丢失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