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海霞
- 作品数:43 被引量:144H指数:6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电子胃镜在婴儿上消化道疾病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探讨电子胃镜在婴儿上消化道疾病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2年内的66例婴儿上消化道疾病胃镜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婴儿上消化道疾病以反复呕吐及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呕吐的主要病因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及先天性食管闭锁;胃镜检查阴性的婴儿存在胃食管反流。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以糜烂性胃炎多见。婴儿上消化道异物以非食物性异物为主。结论电子胃镜检查对婴儿上消化道疾病的病因诊断及外科手术前定位有重要价值;并能进行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镜下止血及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等)。
- 肖童江逊王玲朝方雪娟仝海霞王宝西
- 关键词:婴儿上消化道疾病电子胃镜
- 不同时期实施健康教育对哮喘儿童的影响
-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常反复发作,难于根治严重影响儿童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也给患儿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本文通过对62例哮喘儿童疾病的不同时期,采取...
- 方雪娟杨博仝海霞茹萍
- 关键词:哮喘儿童健康教育
- 小麦纤维素颗粒对功能性便秘患儿肛门直肠压力的影响被引量:16
- 2012年
- 目的探讨小麦纤维素颗粒对学龄期功能性便秘患儿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1年2月就诊的48例学龄期功能性便秘患儿,予小麦纤维素颗粒口服治疗3周,观察疗效;并于治疗前后检测直肠肛门压力。另选择10例健康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观察。结果 48例功能性便秘患儿服用小麦纤维素颗粒后,43例便秘症状消失或改善,总有效率89.58%。48例便秘患儿治疗前的直肠感知阈值及直肠最大阈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例便秘患儿完成治疗前后直肠肛门测压检查,治疗前后的肛管静息压及肛管最大缩榨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直肠感知阈值较治疗前降低,直肠最大容量阈值也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麦纤维素颗粒可降低肛门直肠压力,可用于学龄期儿童功能性便秘的治疗。
- 田娟江逊张薇仝海霞王春晖王宝西
- 关键词:功能性便秘小麦纤维素直肠肛门测压
- 腋静脉置管在早产儿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观察腋静脉置管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100例,采用直型安全留置针腋静脉置管。结果:静脉置管成功86例,失败14例,成功率86%。保留时间5~13 d,平均8 d,无任何并发症。结论:腋静脉穿刺置管简便,容易掌握,安全性高,能满足较长时间治疗与静脉营养的需要,值得临床推广。
- 黄静李国曦方雪娟仝海霞
- 关键词:早产儿腋静脉置管
- 不同型别的功能性便秘患儿肛门直肠测压对照研究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讨功能性便秘(FC)患儿与健康儿童肛门直肠动力学差异,为其临床分型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的FC患儿为FC组。选取同期无消化系统症状,平日排便正常的健康儿童为正常对照组。采用不透光X线硫酸钡条测定结肠传输指数(TI),依据TI将FC组分为出口梗阻型(OOC)亚组、慢传输型(STC)亚组和混合型(MIX)亚组。通过肛门直肠测压法分析FC各亚组与正常对照组肛门直肠动力学差异。结果研究期间FC组纳入25例,其中STC亚组10例,OOC亚组15例,未发现MIX患儿;正常对照组纳入10名。FC组与正常对照组肛门括约肌静息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C亚组肛门括约肌最大收缩压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OC亚组肛门括约肌最大收缩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STC亚组(P<0.05)。FC组直肠最低敏感量及最大耐受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STC亚组与OOC亚组直肠最低敏感量及最大耐受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FC患儿存在明显的肛门直肠动力和感觉异常;OOC和STC患儿的肛门直肠动力学存在差异。肛门直肠测压检查对协助诊断FC有一定价值。
- 肖童江逊方雪娟兰莉仝海霞王宝西
- 关键词:功能性便秘儿童肛门直肠测压
- 不同类型无神经节细胞巨结肠乳鼠模型的建立与鉴定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 建立不同类型无神经节细胞巨结肠乳鼠实验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及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可靠模型。方法 将6~8日龄 SD 大鼠4窝(每窝10只乳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包括短段型组、常见型组、长段型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乳鼠经肛门推注9 g/L盐水,实验组分别采用经肛门置入不同长度的导管,推注不同剂量、不同浓度苯扎氯铵(BAC)的方法进行处理。分别于处理后2、4、6、8周行大体观察,取全段结肠及直肠,固定、包埋、切片后行 HE 染色,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蛋白基因产物9.5 (PGP9.5)的表达以鉴定模型建立成功与否,确定病变累及肠管的范围。通过免疫荧光技术观察狭窄肠段与相应部位正常肠段c-kit标记的Cajal间质细胞(ICC)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大鼠处理后4周逐渐出现腹胀,粪便颗粒变小。8周处死后解剖发现肠管出现痉挛狭窄,狭窄近端粪便潴留;组织学检查可见处理段肠管肠神经节细胞基本消失,且不同的实验处理方法造成病变累及的肠段明显不同。对照组无上述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c-kit标志的ICC在狭窄段的表达明显减少。结论 经肛门灌注不同浓度、不同剂量BAC的方法成功建立了短段型、常见型、长段型3种类型无神经节细胞巨结肠的乳鼠实验模型,该方法建立的模型稳定、可重复性好,为深入研究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模型基础。
- 田姣杜春艳林燕张薇王春晖王惠霞仝海霞王宝西江逊
- 关键词:苯扎氯铵CAJAL间质细胞
- 1例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临床特点及护理被引量:1
- 2012年
- 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又称鱼鳞病,是一组以皮肤干燥、鳞状脱屑、皮肤角化异常为特征的先天遗传性皮肤病,临床报道极少。我科于2009年9月收治1例,经有效治疗及精心护理,住院14 d临床好转出院,现介绍如下。
- 方雪娟江逊仝海霞林燕范珊红
- 关键词: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护理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0年
- 方雪娟黄静王艳王艳艳张玉仝海霞
-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危重新生儿
-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表达被引量:10
- 2008年
- 目的检测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mRNA在先天性巨结肠(HD)患儿不同肠段中的表达。方法收集42例经病理诊断为HD的标本(每例患儿的无神经节细胞肠段和神经节细胞正常肠段全层肠组织)。男33例,女9例;年龄2个月~10岁,实验标本均为散发病例,全部取材经组织病理学检测符合HD诊断,包括常见型30例,短段型12例。应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42例HD患儿手术标本狭窄段、移行段和扩张段组织中GDNF mRNA水平及5例肠套叠患儿(对照组30 d^8岁;男4例,女1例)结肠手术标本组织中GDNF mRNA水平,分析并统计其与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对照组肠管GDNF mRNA均表达阳性(100%);42例新鲜标本中,狭窄段11例GDNF mRNA表达阳性(26.2%),移行段15例GDNF mRNA表达阳性(35.7%),扩张段40例GDNF mRNA表达阳性(95.2%)。与扩张段和对照结肠比较,狭窄段结肠组织中GDNF mRNA水平明显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a<0.05);扩张段结肠和对照组GDNF mRNA水平相当,无显著性差异(P>0.05)。短段型较常见型狭窄段组GDNF mRNA表达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D狭窄段和移行段肠管GDNF mRNA表达异常;GDNF mRNA与HD病理类型有相关性;提示GDNF可能与HD的发病有关。
- 侯豫杨烨赵新仝海霞王宝西
- 关键词: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BALB/c小鼠溃疡性结肠炎远段结肠Cajal间质细胞分布变化研究
- 目的:建立BALB/c小鼠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动物模型,观察UC小鼠远段结肠组织中Cajal间质细胞(ICC)分布的变化,探讨ICC在UC肠功能紊乱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 孙金山江逊仝海霞张薇兰莉王宝西
- 关键词:CAJAL间质细胞结肠炎溃疡性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