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宇彬

作品数:18 被引量:148H指数:7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岩溶
  • 6篇岩溶水
  • 5篇地质
  • 5篇水文地质
  • 2篇水动力
  • 2篇塌陷
  • 2篇灰岩
  • 2篇发育
  • 1篇地貌
  • 1篇地区间
  • 1篇地下水
  • 1篇地下水系统
  • 1篇地质调查
  • 1篇洞穴
  • 1篇洞穴发育
  • 1篇盐岩
  • 1篇岩块
  • 1篇岩溶地貌
  • 1篇岩溶洞
  • 1篇岩溶发育

机构

  • 17篇同济大学
  • 2篇电力部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贵阳勘测设计...

作者

  • 18篇何宇彬
  • 4篇邹成杰
  • 3篇徐超
  • 1篇韩宝平
  • 1篇吴琼

传媒

  • 7篇中国岩溶
  • 3篇水文地质工程...
  • 2篇上海地质
  • 1篇中国地质
  • 1篇人民珠江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勘察科学技术
  • 1篇上海国土资源
  • 1篇中国地质学会...

年份

  • 1篇1998
  • 4篇1997
  • 1篇1996
  • 3篇1995
  • 3篇1994
  • 3篇1993
  • 2篇1991
  • 1篇1989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时空演化问题初论被引量:30
1995年
当前对喀斯特地貌发育机理及演化规律的讨论,不仅涉及复杂的学术问题,而且也涉及到认识论问题。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各种内外因素十分复杂。在地质结构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新构造运动及河流排水基准面,对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和演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笔者提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时空演化论”,其主要内涵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和演化是在自然界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领域内进行的,它具有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性,同时又具有空间有序的分带性。喀斯特地貌的时态及形态有一定的演化和配置规律。
邹成杰何宇彬
关键词:岩溶地貌
关于“喀斯特水系统”研究被引量:15
1997年
应用系统学观点研究“地下水”这一实体就是应用辩证唯物论思想阐述分析地下水系统的具体问题,属于方法论范畴。地下水系统由“结构与功能”两部分组成,它属于空间与时间的四维集合体。近十余年来,国内发表了数十篇有关论文并组建各种模型,但“重功能轻结构”的现象较明显。
何宇彬
关键词:地下水系统岩溶水
喀斯特塌陷机理研究被引量:17
1993年
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或矿山大降深排水,引起Ⅲ水动力带内天然流场的巨大变化,这种人为因素才是产生大面积塌陷的机理。在均匀状巨厚灰岩水动力剖面上存在四个水动力带,其中Ⅲ与Ⅳ带的水动力特征不同,两者之间存在“双层水位”关系。国内已有少数矿山排水疏干放在Ⅳ带,能起到疏干效益,所形成的降落漏斗对Ⅲ带的天然流场不发生太大影响,也就不致引起塌陷。
何宇彬
关于喀斯特洞穴发育深度问题被引量:22
1997年
探讨喀斯特洞穴发育深度,必须考虑其形成的环境条件。喀斯特洞穴的形成环境可归结为两大系统:1)常温常压开放系统,主要表现为在强烈的地下水动力作用下的溶蚀作用;2)高温高压封闭系统,主要表现为在微弱的地下水动力作用下的化学溶蚀作用。
何宇彬邹成杰
关键词:洞穴岩溶洞
喀斯特隙流水与管流水的耦合及转化关系研究被引量:7
1995年
本文是以普定喀斯特水研究试验场为基地,应用人工放水脉冲和天然暴雨脉冲的观测资料,研究了马官—陈家庄地下河的空间结构;分析了水文、水化学动态,揭示了隙流水与管流水之间的耦合与转化关系。喀斯特水运动的主要模式是:降雨(扑)→隙流水(储)→管流水(排),地下河主要起着排泄功能。只有在暴雨期,局部地段(落水洞,伏流)才出现“反补给”关系,这应属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何宇彬徐超
试论喀斯特水动力剖面模式被引量:7
1994年
喀斯特水动力剖面模式反映各类水文地质结构中喀斯特水的埋藏、迳流条件和水动力特点。由于地下水排泄形式不同,处于不同地貌部位的各类水文地质结构发育了复杂多样的水动力剖面模式。以5种排泄形式为基础,重点研讨了中国境内一些典型水动力剖面模式。
何宇彬
关键词:水动力水文地质
试论喀斯特水特征被引量:5
1989年
中国碳酸盐岩分布区喀斯特水存在两种类型,即溶隙-溶洞水,溶隙水。秦岭—淮河以北广大地域属亚干旱-亚湿润·中暖温带气候区,第四纪以来溶蚀作用减弱,发育以溶隙水为主的喀斯特含水体;而以南的广阔地域则属湿润·热带-亚热带气候区,发育溶隙-溶洞水。溶隙水含水体的补给主要是通过降水入渗的形式。而溶隙-溶洞水含水体的补给除降水入渗形式外,主要是通过落水洞(或溶斗)的吸收形式。我国西南各省常见溪流潜入落水洞呈伏流,吸水量每天可述数万吨,多属瞬间补给特点。这样,溶隙-溶洞水含水体的吸水能量远大于溶隙水含水体,从而使其有别于孔隙水或裂隙水的。关于它们的水文学和水动力学特征,是学术界探讨的课题。本文基于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并综合了文献资料,初步概括其特征,供学术界讨论。
何宇彬
关键词:岩溶水
喀斯特大水矿床的水害预防研究被引量:1
1997年
我国南方与北方的自然喀斯特区由于喀斯特水类型不同导致矿坑突水形式存在差异,南方矿坑突水主要为隐伏溶洞水(如凡口铅锌矿)、暗河(如红岩煤矿)、区域导水断裂带(如泗顶铅锌矿),而北方则为区域导水断裂带(如邯邢铁矿、焦作煤矿)
何宇彬
关键词:煤矿床水文地质
中国南北方喀斯特水特征对比被引量:7
1996年
通过对比分析,论述我国南北方两大“自然喀斯特区”的含水介质类型、喀斯特水类型、水文特征、喀斯特水的排泄、水文化学以及河谷水动力特征等问题。由于两大“自然喀斯特区”的存在,在宏观评价各类喀斯特水文工程地质问题时,对该两大“自然喀斯特区”
何宇彬邹成杰
关键词:含水介质岩溶水水文特征
马家沟灰岩“古洞隙水带”研究
1995年
马家沟灰岩(O2)顶面发育一层"古洞田水带",它在华北地台具区域稳定性.该富水带对水源地勘探和大水矿区的突水预报.均有直接关系。但,目前尚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何宇彬
关键词:岩溶灰岩岩溶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