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海龙

作品数:45 被引量:242H指数:10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 3篇专利

领域

  • 24篇生物学
  • 5篇农业科学
  • 3篇电子电信
  • 3篇航空宇航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电气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种群
  • 10篇黑麂
  • 5篇物种
  • 4篇种群遗传
  • 3篇单肠目
  • 3篇种群密度
  • 3篇麂属
  • 3篇物种进化
  • 3篇进化
  • 3篇基因
  • 3篇扁形动物
  • 3篇扁形动物门
  • 2篇动物
  • 2篇动物学
  • 2篇新纪录属
  • 2篇遗传分化
  • 2篇珍稀
  • 2篇珍稀濒危
  • 2篇珍稀濒危物种
  • 2篇剩余污泥

机构

  • 33篇安徽师范大学
  • 6篇浙江大学
  • 3篇深圳大学
  • 2篇皖南医学院
  • 1篇黄山学院
  • 1篇北京麋鹿生态...
  • 1篇淮北煤炭师范...
  • 1篇安徽省林业调...
  • 1篇安庆师范大学
  • 1篇安徽省宁国市...

作者

  • 39篇吴海龙
  • 5篇吴孝兵
  • 4篇刘凯
  • 3篇疏义林
  • 3篇汪安泰
  • 3篇张继辉
  • 3篇贺君
  • 3篇宇强
  • 2篇胡好远
  • 2篇李博
  • 2篇李恩
  • 2篇傅木星
  • 2篇张砺彦
  • 2篇张盛周
  • 2篇唐义军
  • 2篇骆涛林
  • 1篇黄徐根
  • 1篇唐鑫生
  • 1篇毛得善
  • 1篇李方

传媒

  • 6篇动物学杂志
  • 3篇动物分类学报
  • 3篇四川动物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生物学杂志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人与生物圈
  • 1篇野生动物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中国应用生理...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淮北煤师院学...
  • 1篇合肥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8
  • 1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1篇1998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脊椎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被引量:8
2010年
随着人们对自然资源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高校课程改革的发展,传统的脊椎动物学野外实习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如何在不破坏自然资源和有限的实习时间内取得令人满意的野外实习效果,是很多高校生物学教师面临的挑战。基于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山地脊椎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吴海龙晏鹏严云志张方吴孝兵
关键词:野外实习脊椎动物学教学改革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大鼠肺泡上皮Ⅱ型细胞间质转分化的作用及机制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大鼠肺泡上皮细胞间质转分化(EMT)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实验设Control组、TGF-β1(5 ng/ml)、CGRP(1、10、100 nmol/L)组、CGRP8-37(1μmol/L)+CGRP(100nmol/L)组。每组设9个复孔。细胞分别用CGRP或加CGRP8-37预处理1 h,再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处理48 h。MTT法检测大鼠肺泡上皮Ⅱ型细胞(RLE-6TN细胞)活性。分别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E-cadherin、α-SMA、e IF3a、Notch1和collagenⅢ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TGF-β1(5 ng/ml)相比,不同剂量CGRP(1、10、100 nmol/L)均可明显提高RLE-6TN细胞活性,显著抑制e IF3a、Notch1、α-SMA及collagenⅢ胶原的表达,上调E-cadherin的表达,而CGRP的这些作用可以被CGRP阻断剂CGRP8-37所取消。结论:CGRP对EMT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Notch1、e IF3a表达有关。
李先伟蒋莉莉左东泽郝伟吴海龙
关键词:降钙素基因相关肽NOTCH1
食物垃圾高效降解功能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优化组配
一家一户的餐厨垃圾数量虽不多,但千家万户汇集的总量却相当庞大,因其来源分散不易收集,难以进行堆肥或饲料加工等资源化利用,由于其有机质含量高,水分大极易腐烂发臭,对垃圾填埋或焚烧处置带来诸多难题。研发家庭食物垃圾的微生物降...
吴海龙
关键词:有机垃圾微生物菌剂
文献传递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麂属两种动物活动节律的研究
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皖南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黑麂和黄麂的活动节律进行了监控.共布设58个相机位点,每个相机位点间隔1km,每台相机工作时间不少于2 个月.
刘凯姚龙张巨扬马海侠胡美亮吴海龙
宁国市万家乡梅花鹿资源现状被引量:13
2003年
20 0 2年 8月 1 9日至 2 4日对宁国市万家乡梅花鹿资源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表明 ,在海拔 80 0m以上约 2 0km2 面积范围内 ,大约栖息 70~ 90头梅花鹿 ,该地梅花鹿主要栖息在以癞痢尖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峰岭之间。近几年该乡局部种群增长明显 ,但种群难以向周边地区扩散。人为对高山湿地开发以及长期过度放牧导致部分地区牧草退化。万家乡梅花鹿种群与浙江临安的种群本属一个整体 ,但由于省界的存在 ,导致两地种群被人为分割 ,万家乡的种群被划在清凉峰保护区之外 ,没有得到理想的保护。对皖南梅花鹿种群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已刻不容缓。
吴海龙吴孝兵龚广彬
关键词:梅花鹿种群数量栖息地保护
日本林蛙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被引量:24
2004年
应用 7种胃肠激素抗血清对日本林蛙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5 羟色胺 ( 5 HT)免疫活性 ( IR)细胞分布于胃肠道各段 ,其在胃肠道中的分布密度为 :十二指肠、空肠处最高 ,胃中各段居中 ,回肠和直肠处最低。生长抑素 (SS) IR细胞分布于胃贲门至空肠的胃肠道段 ,其分布密度自前向后呈递减趋势。胃泌素 (Gas) IR细胞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处有少量分布。高血糖素(Glu) IR细胞仅见胃体部位较少分布。P 物质 (SP) IR细胞在回肠和直肠中有分布。胃肠道各段均未检出胰多肽 (PP) IR细胞和胰岛素 (Ins) IR细胞。与其它动物相比较 ,对日本林蛙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型进行了讨论。
黄徐根吴海龙吴孝兵张盛周
关键词:日本林蛙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
池州平天湖湿地鸟类资源调查被引量:1
2011年
2010~2011年对拟建安徽省池州市平天湖湿地公园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16目40科172种,涵盖了6种不同的生态型。从居留型来看,留鸟71种,夏候鸟51种,冬候鸟40种,旅鸟10种;在该区域内繁殖的鸟类达122种,占总种数的70.93%。从动物地理上看,广布种65种,东洋界鸟类66种,而古北界鸟类只有41种,可见,该区鸟类东洋界物种明显多于古北界物种,表现出明显的南方鸟类区系特点,以及逐渐由东洋界向古北界过渡的特征。此外,该湿地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Ⅱ级重点保护鸟类17种,水禽资源特别丰富,其种类和数量具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以鹭类为主体,而冬季以雁鸭类为主体。
卢萍顾长明吴海龙
关键词:鸟类区系水鸟
基于MHCⅡ类B基因的凹耳臭蛙(Odorrana tormota)种群遗传分化模式
2017年
利用II类MHC基因单基因座位Odto-A作为分子标记,对皖南山区凹耳臭蛙6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皖南凹耳臭蛙总的基因多样性为0.812,核苷酸多样性为0.018.局域种群单倍型多样性变化范围为0.531-0.864,香溪种群单倍型多样性最高,最低的是漳河种群.与线粒体cyt b基因所揭示的单倍型多样性差别不大,但B基因的核苷酸多样性较之线粒体cyt b基因的高达一个数量级.暗示MHC基因丰富的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其病原体抗性多样性密切相关.分子变异分析结果显示,皖南山区凹耳臭蛙种群MHC II类B基因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种群间发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Fst=0.05644,P=0.00391).成对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分析结果显示,直线距离最近的浮溪和香溪种群间也发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暗示这两个种群经历了不同的选择压力.受平衡选择的作用,MHC基因与基于中性分子标记所揭示的遗传格局不同,基于MHC基因的种群遗传分化与水系和直线地理距离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与种群所经历的选择压力密切相关.结果表明皖南凹耳臭蛙不同局域种群所经历的环境病原体的选择压力存在时空变异.
张继辉疏义林张巨杨吴海龙
关键词:MHCB基因基因多样性遗传分化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皖南山区森林生态系统兽类资源现状被引量:11
2017年
皖南山区是安徽省陆生脊椎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动物地理区域,为获得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中兽类资源的概况,本研究于2013年7月至2015年10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该区8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的兽类资源进行调查,并通过与文献记录进行比较,分析该区兽类资源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本研究共布设了121个相机位点,其中有效相机位点109个,累计6,375个相机工作日,共获得兽类有效独立照片1,361张,鉴定兽类5目12科19种。拍摄率和相对丰富度较高的前5种依次为小麂(Muntiacus reevesi)、野猪(Sus scrofa)、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和猪獾(Arctonyx collaris),除藏酋猴外,其他4种以及果子狸(Paguma larvata)在皖南山区广泛分布。就所监测到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而言,猕猴(Macaca mulatta)的相对丰富度约为藏酋猴的2/5,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约为小麂的1/5,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和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均不到黑麂的1/4,而黑熊(Ursus thibetanus)在所监测到的兽类中相对丰富度最低。与30多年前的历史记录相比,除黑熊外,大中型食肉目动物无一拍摄记录,暗示皖南山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豹(Panthera pardus)、云豹(Neofelis nebulosa)、狼(Canis lupus)等顶级捕食者已极其稀少,或已消失,而草食性的小麂和杂食性的野猪成为该区相对丰富度最高的前两种兽类。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分析结果显示,在2个月的监测时间内,红外相机捕获的物种数与调查区域面积(z=2.04,P=0.04)和有效独立照片数(z=2.10,P=0.04)呈正相关,而与有效相机位点数(z=1.63,P=0.10)以及相机工作日(z=1.85,P=0.06)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客观地反映出皖南山区森林生态系统大中型兽类资源现状,为后续针对国家重点保护兽类开展动态监测以及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基础资料。
刘凯贺君张继辉冯俊宇强顾长明吴海龙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
圈养条件下黑麂行为初步观察被引量:15
2002年
对12头成年黑麂(5♂♂、7♀♀)的主要个体行为和个体间的交往作了初步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圈养条件下黑麂全天摄食,仅在16∶30之后有一个较小的摄食峰值,其余时间比例变化不大。受游人干扰等外界因素的影响,黑麂全天均有一个较高的警戒行为值,同时运动行为发生频次很高,仅次于休息,尤其从下午13∶30以后黑麂多处于运动状态,而且多数情况下都带有明显的觅食意图。黑麂个体间的交往多发生在晨昏,雌雄之间多表现为性行为(53.07%)和亲密行为(46.15%),雌雌之间主要表现为骚扰行为(68.35%)和亲密行为(31.65%),而雄雄之间则主要表现为敌对行为。
吴海龙江浩吴治安
关键词:黑麂圈养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