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德林

作品数:29 被引量:63H指数:5
供职机构: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文化科学
  • 8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9篇怨恨
  • 9篇教育
  • 6篇教育干预
  • 6篇干预
  • 4篇道德
  • 4篇情感
  • 4篇纪律精神
  • 4篇发展性
  • 4篇惩罚
  • 3篇心理
  • 3篇隐忍
  • 3篇软弱无力
  • 3篇留守
  • 3篇留守儿童
  • 3篇教育惩罚
  • 3篇价值颠覆
  • 3篇儿童
  • 2篇大学生
  • 2篇德育
  • 2篇德育价值

机构

  • 18篇江西师范大学
  • 12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28篇刘德林
  • 2篇杜时忠

传媒

  • 4篇天津市教科院...
  • 2篇中国教育学刊
  • 2篇教育科学研究
  • 2篇思想理论教育
  • 1篇中国青年研究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教学与管理(...
  • 1篇教育评论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辽宁行政学院...
  • 1篇黄冈师范学院...
  • 1篇中国德育
  • 1篇教育科学论坛
  • 1篇教育导刊(上...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复印报刊资料...
  • 1篇当代教育科学
  • 1篇教学月刊(中...
  • 1篇教育学术月刊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2
  • 2篇2011
  • 8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留守儿童的怨恨滋生与攻击性的生成
2012年
怨恨是个体在体验到伤害或挫折后所产生的隐忍性情绪。留守儿童的生存境遇使其易于体验到伤害或挫折,滋生不平情绪。而其心理特质上的软弱无力性常常使其心有不甘地隐忍这种情绪,沉淀成怨恨。留守儿童一旦滋生了怨恨,就有可能生成攻击性。这种攻击性既表现为对外在对象施加损害性言行,同时也对自己渴求的肯定性价值或同伴特质加以诋毁和贬低。攻击性是源于滋生怨恨的留守儿童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必然反应,同时也是通过攻击性来宣泄怨恨和解脱自身的无能感与精神折磨。
刘德林
关键词:留守儿童怨恨宣泄
论教师的怨恨心态
2008年
教师的怨恨心态是一种因无力发泄而隐忍于内的不满性情绪。伤害、隐忍和无能是构成教师怨恨心态的三个要素。教师怨恨心态的滋生是由内外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外因是指他人对教师自身的伤害,而内因是指教师本人的虚弱无力性,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种因素,怨恨心态都难以产生。教师的怨恨心态会给自身带来危害性:它浇灭了教师的激情、破坏着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
刘德林
关键词:教师无能隐忍
学生怨恨及其教育干预被引量:1
2010年
学生怨恨是其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到伤害或挫折后所生发的一种不平情绪。这种情绪因自身的软弱无力而被迫隐忍于内无以宣泄。学生怨恨的生发关涉到社会基础与心理基础两个维度。其中,社会基础是指学生体验到伤害或挫折的外在条件,心理基础是指学生软弱无力的人格特质。而学生怨恨则是在社会基础与心理基础的交互作用下生发的。怨恨一旦滋生将对学生的德性发展产生着消极意义:它导致学生道德人格的扭曲;使自身德性趋向平庸;引起学生破坏性和攻击性行为的出现等。学生怨恨所具有的消极意义要求学校教育对其进行必要的干预。这种教育干预要从两个向度进行:一是采取教育措施预防学生怨恨情绪的滋生,二是通过合理的途径疏导学生的怨恨情绪。
刘德林
关键词:隐忍软弱无力德性发展教育干预
怨恨:留守儿童攻击性形成的情感根源被引量:2
2012年
留守儿童的生存境遇与心理特性使其易于滋生怨恨。而留守儿童一旦滋生怨恨往往会导致攻击性的形成。因此,怨恨是留守儿童攻击性形成的情感根源。攻击性是源于滋生怨恨的留守儿童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必然反应,同时也是通过攻击性来宣泄怨恨和解脱自身的无能感与精神折磨。而这种由怨恨引发的攻击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外在对象施加损害性言行,二是对自己渴求的肯定性价值或同伴特质加以诋毁和贬低。
刘德林
关键词:怨恨留守儿童攻击性
教师宽容的意蕴与意义
2010年
宽容是教师的重要德性。教师宽容的意蕴表现在对学生叛逆心行的宽容、对学生表达不同见解的宽容以及对学生人性弱点的宽容。教师给予学生以宽容对于准确找到教育的"着力点"、对于学生身心健康与精神生活的完善以及对于学生在感受宽容中学会宽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德林
关键词:人性弱点
情感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负性情感发展被引量:2
2010年
一、情感教育的“单向度”倾向 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是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诚如朱小蔓教授所言:“关注人的情感发展是教育中的一个本源性、根基性的问题。因为只有情感才是真正属于个体的,它是内在的、独特的,是人类真实意向的表达。”这种对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视使得情感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的关切点。情感教育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实际上是沿着两个向度进行的。第一个向度是对整体性情感的关注。
刘德林
关键词:情感发展情感教育单向度当代教育本源性
涂尔干的发展性纪律观及其现实启示被引量:2
2010年
纪律思想是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涂尔干看来,纪律精神包含了两大要素,即对生存的常规性的偏好和对各种欲望的节制,而恰恰是这两大要素赋予了纪律以发展性价值。这一发展性价值表明纪律是以促进儿童的内在发展为其存在的根本目的的。因此,涂尔干所持的是一种发展性纪律观。涂尔干的发展性纪律观对于今天学校纪律理念的转变无疑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这主要表现为:学校纪律要从工具性纪律向发展性纪律转变,学校纪律在根本上要以协调我己关系为己任,学校纪律要在教师指导下让儿童自主参与确立。
刘德林
关键词:涂尔干纪律精神发展性
学生自卑心理与怨恨情感的滋生
2010年
怨恨是一种隐忍性情感,软弱无力是学生怨恨滋生的心理根源。而自卑的学生既会在自我贬低中彰显出自己的无力性,也会在对外在伤害的敏感体验中呈现出内心的脆弱性。这种由自卑心理导致的无力与脆弱就是软弱无力的深层表现形式。自卑学生的软弱无力性使得其在体验到伤害或挫折后,既缺乏做出直接反应的勇气,也缺乏一种奋争的自信,往往会导致对不平情绪的隐忍,从而沉淀为怨恨。
刘德林
关键词:自卑心理怨恨情感心理根源隐忍
学校纪律的性质及其确立被引量:5
2009年
把学校纪律看作是服务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出现的,这是一种工具性质的纪律观,它实质上扭曲了纪律的本来旨趣。学校纪律从根本上来看是一种道德因素,它的性质理应被理解为是一种服务于儿童的内在发展而具有存在意义的教育性要素,学校纪律的发展性价值使其具有了存在的人性基础。对于学校纪律的确立,目前存在着由教师单方面确立和由儿童自主协商确立两种对立观点,这两种观点都存在偏颇之处。教师应根据儿童的道德心理发展水平来决定纪律由谁确立。如果儿童达到了自律的水平,教师理应允许儿童自主协商确立纪律。但是,对处于他律水平的儿童,一般不宜由他们自主协商确立纪律,而应由教师单方面来确立。
刘德林
关键词:学校纪律
学生怨恨滋生与道德人格扭曲被引量:5
2009年
学生怨恨是其体验到伤害或挫折后所生发的一种不满或敌意情绪。这种情绪因自身的软弱无力而被迫压抑或隐忍于内无以宣泄。怨恨情绪一旦滋生就有可能导致学生的道德人格走向扭曲。其表现是内心向往和追求善的、好的和高贵的价值,但由于自己未能获取或欲求到这种价值,他反而会对它们加以贬低、诋毁或歪曲,虚伪地欣赏其内心所鄙视的恶的、坏的和低贱的价值。由此,他在价值上的内在想法与外在表现就会呈现出分裂的状态。道德人格的扭曲对学生的德性发展产生着消极的意义。应该要通过杜绝怨恨滋生来防范道德人格的扭曲。而引导学生自我修养则是克服怨恨滋生的根本之途。
杜时忠刘德林
关键词:怨恨价值颠覆自我修养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