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为德
- 作品数:19 被引量:76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高等学校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浆血栓前体蛋白在DIC检测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观察血浆前体蛋白(TpP)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病人实验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对27例DIC病人、45例Pre-DIC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BPC、PT等DIC常规检测,以及包括TpP在内的血小板活化、凝血纤溶激活和内皮细胞受损的分子标志物检测。并对其进行敏感度和特异性的比较。结果 DIC患者组的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或P<0.001或P<0.05)。Pre-DIC患者组的分子标志物检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TpP在DIC早期诊断中的敏感度为80%,而特异性为96%。结论 TpP可作为DIC实验室诊断的一个既敏感又特异,且对DIC的早期诊断和抗凝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指标。
- 邹丽芳陈琼窦红菊叶为德乐忠庆胡钧培
- 关键词:血栓前体蛋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脐血血浆化疗增敏作用的实验研究
- 2004年
- 目的:研究脐血血浆(CBP)对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细胞的体外化疗增敏作用。方法:以AML细胞株HL鄄60细胞为实验对象,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CBP或人重组粒鄄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鄄CSF)作为实验组或阳性对照组,不加CBP和rhGM鄄CSF的HL鄄60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组。培养48h后进行细胞周期动力学检测;各组细胞再加入阿糖胞苷(Ara鄄C)培养,24h后进行细胞增殖测定。结果:经过48h孵育,CBP组S期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再与Ara鄄C作用,细胞的生长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受抑。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CBP与rhGM鄄CSF相似,可通过促进HL鄄60细胞进入S期增强对Ara鄄C的敏感性。
- 姚一芸程毅敏朱琦叶为德唐勇胡钧培
- 关键词:脐血血浆化疗阿糖胞苷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增敏作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 血栓栓塞症患者抗活化的蛋白C的研究被引量:1
- 2000年
- 目的 探讨抗活化的蛋白 C(APCR)现象在中国人血栓栓塞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 APTT法检测 APCR敏感 比率(APCR-SR)来研究40例深静脉血栓症(DVT)患者、52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和100例正常人的APCR发生率;用多聚酶 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PCR-RFLP)来检测FV Leiden突变;用免疫火箭电泳测血浆总蛋白S和游离蛋白S。结 果 正常人的正常化APCR-SR(n-APCR-SR)为0.93±0.32,DVT组和脑血栓组各有6例n-APCR-SR<0.61,APCR发生率分 别为15%和11.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别;没有检测到FV Leiden突变;DVT组的蛋白S测值与正常人没有显著差 别。结论 APCR可能是中国人群血栓栓塞症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在不同种族中,致病机理不同。
- 胡钧培乐忠庆熊立凡叶为德杨景文王鸿利
- 关键词:血栓栓塞DVTAPCR
- 沙利度胺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止凝血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探究沙利度胺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止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动态检测和比较2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服用沙利度胺前后血浆内皮素-1、凝血酶调节蛋白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水平以及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活性,抗凝血酶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α_2-抗纤溶酶抑制物的活性。结果服用沙利度胺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血浆内皮素-1、凝血酶调节蛋白水平以及血浆D-二聚体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或P<0.01),而抗凝血酶活性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沙利度胺可能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调节抗凝及纤溶活性而增加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动静脉血栓的风险。
- 朱琦胡钧培叶为德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沙利度胺止凝血功能
- 健康老年人部分止凝血指标的变化被引量:5
- 2000年
- 本文测定一组健康老年人的血液粘度、血细胞触变性、粘弹性、纤维蛋白原 (Fg:A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 WF:Ag)、抗凝血酶 活性 (AT- :A ) ,和内皮素 - 1(ET- 1)。结果表明老年人的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较中青年人升高 ,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 ,同时老年人的 Fg:Ag、v WF:Ag和 ET- 1升高 ,AT- :A下降 。
- 乐忠庆胡钧培窦红菊邹丽芳叶为德杨景文
- 关键词:血液流变学血栓前状态止血凝血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止凝血功能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02年
- 目的:观察止凝血功能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rma,MM)患者中的变化。方法:对16例MM患者进行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P-选择素)、凝血因子Ⅱ、Ⅴ、Ⅶ、Ⅶ、Ⅸ、Ⅹ、Ⅺ活性、抗凝血酶(AT-Ⅲ)活性、纤维蛋白原(Fbg)、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聚体(D-D)、纤溶酶原活性(PL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α_2-抗纤溶酶抑制物(α_2-PI)及内皮素-1(ET-1)、凝血酶调节蛋白(TM)的测定,并将这些指标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MM 患者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TM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或P<0.001),而凝血因子Ⅱ、Ⅷ、Ⅹ活性、Fbg比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其余指标虽有改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M患者存在着血小板功能和凝血功能障碍是临床出血的主要原因,但同时血液粘度增加,血流缓慢不畅,损害毛细血管,也可造成或加重出血。
- 邹丽芳胡钧培叶为德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止凝血功能血小板出血
- 血液病房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分析
- 2015年
- 目的通过2010~2013年血液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部位分布,病原菌特点和耐药性分析,了解病原菌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血液科2010~2013年住院患者临床分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到487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占69.2%,革兰阳性菌占27.1%,真菌占3.7%.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酶烯类最敏感,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最敏感.结论:血液科医院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在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前建议用革兰阴性菌为主兼顾革兰阳性菌的广谱抗菌活性强的抗菌药物.
- 励菁菁陈琼叶为德朱琦
- 关键词:血液病医院感染病原菌
-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止凝血异常的研究被引量:7
- 2006年
- 目的通过测定血浆止凝血指标及细胞因子IL-6、TNFα的浓度变化.初步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止凝血异常的原因。方法测定42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TF、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活性以及Fbg、D二聚体、tPA、IL-6、TNFα血浆浓度,并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结果TF、Fbg、D二聚体、tPA血浆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P<0.05或P<0.01)。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确诊时已存在止凝血指标异常,机体凝血、纤溶系统均处于激活状念。
- 姚一芸胡钧培叶为德
- 关键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止凝血功能IL-6TNFΑ
- 血液内科住院老年肿瘤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究血液内科住院老年肿瘤患者并发感染时分离获得的致病菌分布特点及其对抗感染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在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采用常规方法对血液内科住院老年肿瘤患者并发感染时获得的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和培养,采用微量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所有送检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共30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94株,革兰阳性菌91株,真菌17株。分离出的真菌大多对抗真菌药物敏感,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最敏感,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结论血液内科住院老年肿瘤患者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在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前,建议使用以抗革兰阴性菌为主、同时兼顾抗革兰阳性菌的广谱抗生素。
- 励菁菁陈琼叶为德朱琦
- 关键词:血液肿瘤抗感染药
- 血浆血栓前体蛋白在DIC检测中的临床意义
- 目的:观察血浆前体蛋白(TpP)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病人实验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对27例DIC病人和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DIC常规检测:BPC、PT、TT、APTT、Fbg和3P试验,及其血浆凝血和纤溶...
- 邹丽芳叶为德胡钧培陈琼
- 关键词:DIC纤溶活性TAT前体蛋白实验室检测指标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