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红卫
- 作品数:47 被引量:166H指数:7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破裂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4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PICA)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破裂PIC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开颅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22例,血管内介入治疗23例,保守治疗3例。分析比较患者的临床表现、动脉瘤特点、治疗方式、治愈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开颅手术组患者的动脉瘤均完全夹闭(100%),随访无复发;术后6例患者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介入治疗组患者中动脉瘤完全闭塞者17例(73.9%),不完全闭塞者5例,栓塞治疗失败1例;5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随访3例复发。保守治疗患者随访时,1例患者死亡,2例患者无变化。开颅手术组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明显高于介入治疗组(χ^2=6.622,P=0.022);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破裂PICA临床少见,开颅手术夹闭和介入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两种治疗方式均能获得较好的疗效,而开颅手术夹闭具有更高的治愈率。
- 陈鑫贺红卫张东张岩李佑祥赵元立曹勇王硕
- 关键词:介入治疗
- 可回收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的初步经验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总结新型可回收的自膨式支架(LEO)在辅助栓塞治疗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的性能和初步应用体会。方法应用LEO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治疗前交通宽颈动脉瘤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19岁~78岁,平均年龄(58±6)岁。LEO支架6例采用半释放技术;2例采用先填微弹簧圈,待弹簧圈栓塞完全,再在动脉瘤开口覆盖LEO支架;2例采用先释放LEO支架,微导管再行穿过支架网眼,填塞微弹簧圈,将动脉瘤栓塞。在释放支架过程中,支架可自如进出其外套管(VASCO+),使之释放在动脉瘤颈最佳位置。结果9例应用LEO辅助的动脉瘤均被完全栓塞,1例部分填塞。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4h患者,急症栓塞后,支架内出现血栓并发症,经溶栓将支架内栓子溶解。结论可回收自膨式支架可稳妥释放在前交通宽颈动脉瘤开口的最佳位置,有效保护载瘤动脉。
- 张静波李佑祥吴中学张友平姜鹏吕明贺红卫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 血管内导丝电凝方法治疗微导管无法到位的穿支动脉血泡样动脉瘤5例报告被引量:8
- 2018年
- 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s,BBAs)是一种极其罕见的颅内血管性疾病,仅占所有颈内动脉动脉瘤的0.9%~6.5%,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1%,以及所有破裂动脉瘤的0.5%~2%。其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发病平均年龄较囊状动脉瘤患者更低。
- 江裕华冯俊强赵阳张艳玲贺红卫李佑祥
- 关键词:颅内血管性疾病血泡样动脉瘤穿支动脉HEMORRHAGE微导管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 Onyx液态栓塞剂治疗高级别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体会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高级别(Spetzler-Martin Ⅳ~V级)脑动静脉畸形(AVMs)治疗中Onyx液态栓塞剂的方法和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高级别AVMs运用Onyx治疗的临床资料,并对高级别AVMs的手术适应证以及手术方法的选择加以讨论。结果运用Onyx液态栓塞剂治疗26例高级别AVMs,经过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完全栓塞13例,大部栓塞10例,不全栓塞3例。其中10例经过手术和(或)放射治疗,随访期间,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提示动静脉闭塞23例;26例患者恢复良好,术后出血2例,未见新的神经功能损害出现,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高级别AVMs,首选用Onyx液态栓塞剂治疗,采用微导管超选到位、控制性注射以及对静脉的保护,可以改善高级别AVMs的疗效。
- 沈剑峰徐庆生王明严敏叶科马跃辉郑杰胜周永庆詹仁雅贺红卫吴中学
- 关键词:颅内动静脉畸形栓塞ONYX
-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采用FD治疗的17例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17个动脉瘤)共置入28枚FD(22枚Pipeline支架,6枚Tubridge支架),成功释放27枚。术后发生并发症共11例(64.7%,11/17),其中缺血6例,出血2例,占位效应加重3例。14例临床随访1~60个月,平均(18.1±16.3)个月;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11例,重残1例,死亡2例。10例影像学随访3~60个月,平均(17.8±18.9)个月;8例动脉瘤完全闭塞,2例残腔稳定;9例载瘤动脉通畅,1例因术中支架脱入动脉瘤瘤腔内而闭塞基底动脉。结论对于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FD治疗的动脉瘤闭塞率较高,效果良好;但是术后并发症不容忽视,临床应注意防治。
- 葛慧剑陈希恒金恒伟贺红卫缪中荣刘鹏李佑祥
- 关键词:颅内巨大动脉瘤疗效
- 血清CA15-3检测在胶质瘤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探讨肿瘤标记物CA15-3(cancer antigen 15-3)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酶联法(immunoenzymometric assay,IEMA)测定190名健康人、50例脑胶质瘤患者和25例颅内良性肿瘤患者血清中的CA15-3水平,并经秩和检验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胶质瘤组血清CA15-3 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u=6.2,P<0.01),且高度恶性脑胶质瘤组CA15-3水平明显高于低度恶性脑胶质瘤组(u=75.6,P<0.01),而颅内良性肿瘤组患者血清CA15-3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u=51.4,P> 0.05)。结论:血清CA15-3升高可作为早期诊断脑胶质瘤的重要参考指标,可用于脑胶质瘤与颅内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及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判断。
- 贺红卫刘红兵闫志勇王成伟庞琦朱树干
- 关键词:肿瘤标记生物学CA15-3神经胶质瘤
- 基于深度学习的多特征融合的动脉瘤识别方法及系统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多特征融合的动脉瘤识别方法及系统,涉及图像识别技术领域,包括获取原始图像,通过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多尺度特征图,进行全局平均池化生成特征描述符并确定分值权重,通过加权求和得到融合特征图,结合...
- 刘鹏刘清源贺红卫李佑祥吕明
-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评价(附88例报告)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评价多种血管内栓塞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88例颅内动脉瘤中,56例给予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12例行微弹簧圈栓塞治疗,7例行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6例行动脉支架结合GDC栓塞治疗,4例行机械可脱式微弹簧圈(MDS)栓塞治疗,3例行球囊辅助结合GDC栓塞治疗。结果88例全部治愈。1例在GDC栓塞术后出现一过性失语及肢体瘫痪,经内科治疗后,24小时恢复正常。1例微弹簧圈栓塞术后出现对侧肢体肌力1-2级,经治疗后,3个月恢复正常,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GDC是目前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对宽颈口或梭形动脉瘤,可应用球囊结合GDC或动脉支架结合GDC栓塞治疗。
- 王志刚庞琦贺红卫王成伟张庆林丁璇徐华文
- 关键词:血管内栓塞治疗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球囊术后
- 非粘附性栓塞材料Onyx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疗效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 2006年
- 目的:探讨用新型非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Onyx(美国MTI公司产)栓塞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的疗效。方法:2003年9月至2004年9月用微导管技术应用Onyx胶栓塞22例脑动静脉畸形。畸形团的位置:10例位于大脑重要功能区,8例位于大脑深部组织区,4例位于小脑半球。畸形团的直径:〈3cm5例,3—6cm11例,〉6cm6例。结果:22例脑动静脉畸形得到有效栓塞。其中,3例畸形团从影像上完全消失,8例90%以上消失,6例80%~90%消失,5例消失在80%以下。栓塞术后并发症少见,2例有短暂神经功能障碍,2例微导管头端粘附于畸形团内,无法撤出,微导管被留置于大血管内。结论:由于Onyx良好的非粘附性,可以向畸形团内注入更多的量,故在栓塞脑动静脉畸形是安全、有效的。
- 贺红卫吴中学庞琦李佑祥姜除寒张静波姜鹏吕明
- 关键词:颅内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治疗ONYX
- 国人颅内动脉瘤SERPINA3基因rs4934A/G多态性检测分析
- 2010年
- 目的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A3基因(SERPINA3)已被证明与芬兰白种人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相关,在中国汉族颅内动脉瘤患者中检测与分析SERPINA3基因rs4934位点多态性.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TaqmanMGB探针方法,比较275例散发性颅内动脉瘤(50.83±10.78)岁和361例正常对照(53.21±10.81)岁之间SERPINA3基因rs4934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构成.结果 在动脉瘤组和对照组之间SERPINA3基因rs4934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logistic回归纠正性别和年龄因素结果没有改变.结论 在中国汉族人群中颅内动脉瘤和对照组之间SERPINA3基因rs4934位点多态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朱玉方庞琦贺红卫刘伟王秀华赵玉娥徐军陶荣杰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单核苷酸多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