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芸芸
- 作品数:61 被引量:877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医药卫生更多>>
- 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雨季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32
- 2011年
- 利用西北干旱区1961—2007年77个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序列,将西北干旱区分为5个主要气候区,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雨季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并预测降水的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降水存在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其西部降水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尤其在新疆北部与伊犁河谷地区。降水具有5~6年或2~3年的年际周期与8~11年的年代际周期,但河西走廊地区例外。干旱区降水转型时期的空间差异显著,最早在1980年代初期从南疆开始,1980年代中期新疆北部降水出现异常偏多,伊犁河谷和河西走廊地区降水突变期则出现在1990年代初,但变化趋势相反;阿拉善高原地区降水没有明显的突变时间。由周期外推方法得到,在未来一个年代际周期中,西北干旱区的西部降水将以偏少的气候特征为主,直到2015年前后才会再次回到偏多的周期中来;阿拉善高原地区在未来8~11年中有可能向着降水增加的趋势发展。
- 刘芸芸张雪芹孙杨
- 关键词:全球变暖西北干旱区降水
- 从地球的历史看未来--《最宜居的星球》评介
- 刘芸芸
-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对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被引量:41
- 2009年
- 利用1979~2005年NCEP/NCAR的环流场再分析资料和降水资料,通过对季风期降水、大气环流、水汽输送及低频振荡等方面的分析,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与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联系。结果表明:(1)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与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强盛时,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其西侧的偏南气流异常偏弱,使得我国长江流域形成低层异常环流及水汽输送的辐散区,从而造成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偏少;而在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减弱的年份,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偏南偏西,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形成异常偏强的偏南风水汽输送,使得长江流域成为南、北距平风的汇合区,其上空对流活动异常活跃,非常有利于长江流域的降水。(2)东亚局地Hadley垂直环流在强、弱季风年也显著不同,在强季风年里,Hadley局地环流异常偏弱,长江流域上空出现的下沉运动距平,使得该地区降水减弱,而弱季风年则正好相反。(3)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存在显著的气候平均的大气季节内振荡(CISO),在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减弱时期,长江流域降水同时受到源自热带西北太平洋西传CISO和源自热带印度洋东传CISO的共同影响,可能造成了某种锁相关系,从而造成降水偏多;而在强季风年里长江流域只受由西太平洋西传的CISO的影响,不容易激发降水。
- 刘芸芸丁一汇
- 关键词:西北太平洋夏季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
- 亚澳季风区水汽输送季节转换特征被引量:31
- 2006年
- 利用NCEP/NCAR1957~2001年45年逐日的再分析资料,从地面开始积分计算整层的水汽输送通量,从气候平均的角度分析了亚澳季风区大尺度水汽输送的季节转换演变特征。分析发现,亚澳季风区水汽输送由冬季向夏季的季节转换的基本特征是:夏季大值输送带的建立及其自西向东伸展,伴随着斯里兰卡低涡活动、自南向北的越赤道输送和副高的东撤、南海夏季风建立等一系列天气气候事件;而冬季形势的建立则是副高南侧东风输送带的西伸,伴随夏季大值输送带的断裂、西撤,最后形成亚洲低纬东风输送带,进而形成由北向南的越赤道输送以及澳大利亚和南印度洋夏季风水汽输送。伴随着冬、夏季节转换,中南半岛以西和以东地区的西风水汽输送的经向移动表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特征,表明印度季风和东亚-西太平洋季风的形成机制有很大不同。
- 刘芸芸何金海梁建茵李春晖
- 关键词:亚澳季风区
- 热带大气ISO在几种再分析资料中的对比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利用NCEP/NCAR,NCEP/DOE和ERA40 3套再分析资料的逐日200 hPa纬向风数据,选取1961-1990年、1971—2000年和1981—2010年3种不同气候态,对比分析了3种气候态下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基本气候特征及其在不同再分析资料中的异同。研究表明:1981—2010年气候态下,热带大气ISO冬春强、夏秋弱的年循环特征更加明显,东传短波能量增强,起始北传时间偏晚。NCEP/NCAR与NCEP/DOE资料所表征的热带大气ISO在空间分布、强度和能量传播方面的一致性较好。NCEP/NCAR资料反映的热带大气ISO强度在热带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洋地区较ERA40资料偏弱,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较ERA40资料偏强;ERA40资料反映的热带大气ISO强度在12月一次年3月中旬较NCEP/NCAR资料偏强,而在3月中旬—11月偏弱;ERA40资料反映的热带大气ISO振荡位相较NCEP/NCAR资料超前10 d左右;NCEP/NCAR资料反映的东传谱能量弱于ERA40资料,西传能量强于ERA40资料;7月中旬,NCEP/NCAR资料反映的东亚地区大气ISO经向北传较ERA40资料偏晚。
- 丁莉李清泉刘芸芸
- 关键词:气候态再分析资料
- 21世纪以来西南地区干季降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代际变化的关系被引量:10
- 2016年
- 利用1961-2011年观测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干季(11月至次年4月)降水的变化特征,发现西南地区干季降水在2000年前后发生了年代际尺度的转折,其前后降水空间分布呈现相反的分布特征,特别是21世纪以来降水显著偏少,干旱加剧,降水量显著减少的区域主要在云南大部及其周边地区。西南干季降水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负相关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明显加强,而21世纪以来副热带高压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增强,即面积增大、强度增强、西伸脊点位置偏西。西南干季降水与副热带高压关系的增强,以及副热带高压本身的年代际增强,对西南干季降水减少造成显著的影响,是西南干旱加剧的可能原因。
- 蒋薇张祖强刘芸芸
-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代际
- 我国江淮地区平均场水汽输送与扰动场水汽输送的不同特征被引量:19
- 2007年
- 利用NCEP/NCAR1957—2001年45 a逐日的再分析资料,从地面开始积分计算整层的水汽输送通量,减去平均场的水汽的输送量,从而得到扰动水汽输送量,初步讨论了我国江淮地区水汽输送场的季节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我国江淮梅雨期旱、涝年平均场水汽输送与扰动场水汽输送的差异。分析发现:扰动场水汽输送与平均场水汽输送差别较大,源自孟加拉湾的平均水汽输送对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影响较大,但该地区的扰动水汽输送却主要是影响印度北部地区。而影响我国江淮地区的扰动场水汽输送主要来自于南海地区。源自西太平洋和我国北方的偏强的水汽输送是造成江淮梅雨期降水偏多的主要因子,扰动场水汽输送在我国江淮地区梅雨期降水异常时期与平均场水汽输送基本呈反方向输送,其差值散度场与平均场水汽输送差值散度则为反位相分布,因此说扰动场的水汽输送对平均场的水汽输送起削弱作用。
- 朱玮刘芸芸何金海
- 气候极端事件与社会
- 2010年
- 在全球增暖条件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巨大挑战。政府、经济社会部门、企业乃至普通百姓,都已开始关注这些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的影响,因为这些事件一旦发生,往往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 丁一汇刘芸芸
- 关键词:极端气候事件经济社会全球增暖气候灾害
- 2009/2010年我国西南秋冬春连旱特征及其大气环流异常分析被引量:10
- 2013年
- 利用中国逐日站点降水资料、逐日季风监测指数及逐日副热带高压指数、74项环流指数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秋季至2010年春季的秋冬春西南特大干旱过程中各指数及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自2009年10月底东亚冬季风建立以来,至2010年春季,东亚冬季风强度持续偏强,加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西偏南,西南地区长期受副高控制,气温持续偏高,加之冷空气虽然总体偏强,但主要控制我国北方地区,造成冷暖空气在西南地区少有交汇,致使降水偏少,干旱发生发展.印缅槽强度较常年偏弱,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以及南海的水汽条件不足,向西南地区输送的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两条水汽通道的水汽通量均较常年偏弱很多,加之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地区自2009年秋季以来,长期处于下沉运动的正距平区,造成这段时间西南地区干旱少雨,旱情持续.2009年9月El Nin珘o事件全面爆发,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形成异常反气旋流场,该反气旋流场较常年偏西偏南,造成副高位置偏西偏南,从而使得云贵高原及其周边的印度季风区的降雨量明显偏少;高原地区及南海、菲律宾附近及热带辐合带地区OLR异常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西南地区降水,其内在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 段海霞王劲松刘芸芸李忆平王素萍
- 关键词:东亚季风环流指数大气环流异常EL
- 我国降水和气温的分级概率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4
- 2011年
- 采用全国160站1951—2009年月降水和气温资料,分析了短期气候预测业务评分办法中六级要素概率时空分布特征,并以1月、7月为代表获得了不同地区、不同级别降水和气温异常发生频率。结果表明:降水和气温的六级异常分布存在显著空间不均匀性和年代际变化特征,1980—2009年,北方降水在1月出现特少、特多等级和7月出现特少、偏少等级的概率较大,南方降水出现6个等级的概率基本相同;全国气温在1月和7月出现正常略低、正常略高和偏高等级的概率较大。1980—2009年与1951—1979年相比,全国1月降水为特多、偏多等级和7月降水为偏少等级的站数明显增加,全国1月气温为正常略高、偏高和特高等级的站数明显增加,呈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 杨小波陈丽娟刘芸芸
- 关键词:降水气温气候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