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继永
- 作品数:76 被引量:217H指数:8
- 供职机构: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武汉市卫生局公共卫生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 湖北省武汉市居民区白纹伊蚊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了解武汉市居民区生境白纹伊蚊种群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GSC)基因突变情况,初步探索该市白纹伊蚊抗药性机制。方法2021年8-10月在武汉市居民区生境采集白纹伊蚊幼虫和蛹,于实验室饲养至成蚊,抽提单只成蚊的基因组DNA,PCR扩增VGSC基因部分片段,测序后分析VGSC基因型分布情况,并采用χ^(2)检验对雌雄蚊在VGSC基因各突变位点基因型分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检测武汉市居民区生境的白纹伊蚊238只,其中雌蚊126只,雄蚊112只。武汉市白纹伊蚊种群在VGSC基因V1016、I1532与F1534位点存在突变。V1016位点有2种等位基因,分别为野生型GTA/V(43.91%)和突变型GGA/G(56.09%);3种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纯合子V/V(19.33%)、野生/突变型杂合子V/G(49.16%)和突变型纯合子G/G(31.51%)。I1532位点有2种等位基因,分别为野生型ATC/I(99.16%)和突变型ACC/T(0.84%);2种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纯合子I/I(98.32%)和野生/突变型杂合子I/T(1.68%)。F1534位点发现3种等位基因,分别为野生型TTC/F(60.72%)、突变型TCC/S(33.19%)、TGC/C(6.09%);5种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纯合子F/F(35.30%)、野生/突变型杂合子F/S(41.60%)和F/C(9.24%)、突变型纯合子S/S(10.92%)与突变型杂合子S/C(2.94%)。VGSC基因D1763位点未检测到突变,仅存在野生型GAC/D(100%)等位基因。不同性别白纹伊蚊个体间VGSC基因V1016、I1532与F1534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98,P=0.656;χ^(2)=0.014,P=0.905;χ^(2)=2.210,P=0.137)。结论武汉市白纹伊蚊VGSC基因突变频率较高,可能是该市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迅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雌、雄蚊VGSC基因突变无明显差异。
- 吴丽群周欣欣周良才包继永郭慧刘求陈晓敏
- 关键词:白纹伊蚊抗药性性别差异
- 武汉市常用灭蟑胶饵的药效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测试武汉市PCO行业常用灭蟑胶饵对德国小蠊的药效。方法在实验室用Φ10 cm、Φ30cm玻璃罐和70 cm×70 cm×70 cm玻璃方柜做取食实验,测试9种灭蟑胶饵对德国小蠊药效。结果用Φ10cm玻璃容器测试,1、3、5、7、9号毒杀率为100%,8号毒杀率仅为75.5%,其他均高于90.0%;Φ30cm玻璃容器测试,1、3、5、7号毒杀率为100%,8号仅为74.3%,其他均高于85.5%;用70 cm×70 cm×70 cm玻璃容器测试,1、3、6、7号毒杀率接近100%,4号毒杀率仅为79.4%。结论 9种灭蟑胶饵均有较好的灭蟑效果,在以德国小蠊为主的场所选用灭蟑胶饵灭蟑,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田俊华吴太平包继永周良才
- 关键词:德国小蠊药效
- 洪涝灾害消毒与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反思被引量:3
- 2018年
- 洪涝灾害发生期间及发生后安置点、退水点易混淆消毒与除霉,专业人员及群众防霉、除霉知识不足,易出现消毒重点不明、消毒程序不合理的问题。易出现只处理成蚊、成蝇,不查找处理蚊蝇孳生地,不注重病媒生物防治现场勘察,无的放矢,滞留喷洒和空间喷雾界限模糊,病媒生物防治效果欠佳的弊端。建议技术部门学习、借鉴WHO及发达国家洪涝灾害防霉、除霉、消毒及病媒生物防治经验,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分清消毒与病媒生物防治,分清消毒与除霉,制定适合本地的洪涝灾害消毒与病媒生物防治宣传材料,加强宣传。抓住消毒重点,按照合理的程序开展消毒,提高效率。加强病媒生物现场勘察,标本兼治,科学使用药械,提高病媒生物防治效果。
- 吴太平余滨陈晓敏田俊华龚林周良才梁建生包继永
- 关键词:洪涝灾害消毒
- 武汉市家蝇对常用卫生杀虫剂抗药性发展趋势研究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了解近年来武汉市家蝇抗药性发展趋势,为科学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 2009-2016年每年的6-9月,采集武汉市城区农贸市场、垃圾处理场家蝇,实验室饲养1~2代后,用WHO推荐的微量点滴法,测定羽化后3~4日龄雌性成虫的半数致死量(LD50),比较近年来武汉市家蝇抗药性变化情况。结果 2016年武汉市家蝇野外种群对DDVP、甲基吡恶磷、毒死蜱、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的LD50值分别为0.854 2、0.317 4、0.319 7、0.278 5、1.168 5μg/只,与2009年的抗性监测结果比较,分别增长5.1、1.1、0.6、4.2和4.6倍。结论武汉市家蝇对常用卫生杀虫剂的抗性呈现增强趋势,在今后灭蝇工作中应采取综合防制措施,科学合理地使用杀虫剂。
- 周良才包继永陈晓敏柳静朱军生
- 关键词:家蝇抗药性
- 创卫城市病媒生物防治监测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监测创建范围内各类型单位、场所病媒生物防治与全国爱卫会标准的差距,并用监测促进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方法在武汉市17城区建立监测网络。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创卫期间每两个月一次监测,覆盖所有街道及12个密切相关爱卫委员部门管辖的单位及场所,按全国爱卫会标准检查灭鼠、灭蚊、灭蝇、灭蟑螂效果。用SPSS多元回归分析监测月份及主管部门对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平均室内鼠迹阳性率为8.7%,防鼠不合格率为18.4%,2 km外环境鼠迹6处。小型积水蚊幼虫及蛹阳性率为11.8%,大中型水体平均50勺蚊幼虫及蛹数为15.5只。室内苍蝇阳性率为14.6%,防蝇不合格率为18.1%,苍蝇孳生物阳性率为16.3%。活蟑螂阳性率为5.7%,活卵鞘阳性率为2.6%,蟑迹阳性率为4.5%。除蟑迹阳性率低于全国爱卫会标准外,其他指标均超过全国爱卫会标准。大中型水体相关指标数据较少不能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小型积水阳性率随时间推移下降不明显(P=0.415),其他指标均随时间推移明显下降(P<0.05)。结论武汉市病媒生物防治与全国爱卫会标准还有较大差距,需要建立病媒生物防治长效机制,促使该项工作可持续发展。
- 吴太平马黎汉梁建生周良才陈晓敏刘强包继永田俊华
- 关键词:监测网络
- 武汉城区鼠类调查研究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了解武汉城区居民住宅、一般单位、重点单位室内家栖鼠种群构成。方法室内布放鼠笼,以火腿肠或花生米为诱饵捕捉家栖鼠,捕获的家栖鼠送实验室统一编号、称重,记录鼠种、成幼及捕获地点。结果共捕鼠393只,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分别占50.64%,43.00%和6.36%。重点单位褐家鼠为优势种,占68.21%。居民住宅和一般单位的黄胸鼠较多,分别占55.49%和53.85%。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幼成鼠比例分别为1∶1.29,1∶0.58和1∶5.25。捕获25-125 g的褐家鼠,15-75 g的黄胸鼠及10-14 g的小家鼠较多。结论武汉城区重点单位以褐家鼠为主,而居民住宅和一般单位黄胸鼠比例较高。
- 吴风波吴太平包继永田俊华徐军
- 关键词:家栖鼠
- 积水蚊虫展示屏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积水蚊虫展示屏,该展示屏的主体部分由前面板、后背板及左右侧板构成,其内由隔板分隔成蚊虫生长期的多个展示舱位,其中成蚊舱上方设有透气网盖,成蚊舱内侧设有糖水座,其上置有吸满糖水的海绵块;蛹舱与成蚊舱之间...
- 吴太平陈晓敏包继永
- 文献传递
- 6种常用灭鼠剂对黄胸鼠药效测试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测试6种武汉常见市售灭鼠剂对黄胸鼠药效。方法在实验室做无选择摄食实验,测试6种灭鼠剂对黄胸鼠的药效。结果3号灭鼠剂毒杀率最高为80%,其次为5号和6号毒杀率为70%;4号灭鼠剂毒杀率为60%,1号和2号灭鼠剂毒杀率最低,为10%(表2)。1号和2号与4号鼠药对黄胸鼠的杀灭率有显著差异(P<0.05),与3号、5号和6号鼠药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以黄胸鼠为主的地点灭鼠可以选用3、4、5、6号灭鼠剂或增加灭鼠剂在现场存留时间。
- 田俊华吴太平包继永周良才
- 关键词:灭鼠剂黄胸鼠药效
- 2021年武汉地区主要病媒生物监测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了解2021年武汉地区鼠类、蚊类、蝇类、蟑螂种群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开展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全年单月对鼠类、蟑螂分别采用夹夜法和粘捕法监测;4—11月每月对蚊类、蝇类分别采用诱蚊灯法和笼诱法监测。结果2021年武汉地区捕获的鼠类包括1科2属3种,鼠密度为0.43只/100夹。褐家鼠主要分布在居民区、重点行业,小家鼠主要分布在农村自然村,黄胸鼠3种生境均有分布。鼠类全年都有活动且没有明显的季节性。蚊密度为63.99只/(灯·夜),致倦库蚊是优势种。其中城市生境下蚊类季节消长呈双峰型,密度高峰出现在6月和10月;农村生境下蚊类季节消长呈单峰型,密度高峰在6月。蝇密度为5.75只/笼,家蝇为优势种,全年蝇密度高峰在5月、10—11月。不同生境蝇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1.081,P<0.01),居民区蝇密度最高,为10.09只/笼。蟑螂密度为1.18只/张,侵害率为11.77%。德国小蠊的相对多度为98.99%,为绝对优势种。蟑螂全年活动,其侵害率与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其中农贸市场蟑螂密度最高,医院蟑螂密度最低。结论基本掌握了武汉地区主要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规律。建议遵循病媒生物的可持续控制与综合治理策略,坚持长期、有效地开展病媒生物监测。
- 柳静田俊华陈晓敏包继永吴太平
- 关键词:病媒生物种群构成生境
- 武汉市致倦库蚊幼虫对5种杀虫剂的抗性状况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了解武汉市致倦库蚊幼虫对5种杀虫剂的抗性状况,为科学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采用WHO提供的幼虫浸渍法,测定4龄期幼虫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结果武汉市武昌、青山、江岸区致倦库蚊幼虫除对仲丁威较敏感(R/S<1)外,对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三氯杀虫酯均产生不同程度抗性。3个城区的致倦库蚊幼虫对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59.3、27.3和64.0倍;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3.8、2.8和3.8倍;对三氯杀虫酯和溴氰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5.5、4.4、6.1倍和6.7、9.9、6.7倍;对仲丁威的抗性倍数<1。结论在灭蚊工作中应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
- 周良才吴学胜包继永吴太平陈晓敏朱军生
- 关键词:致倦库蚊幼虫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