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皆文
- 作品数:46 被引量:563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青藏高原东缘古近纪沙漠及其对季风起源的启示被引量:16
- 2012年
- 沙漠沉积是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沉积,是特殊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环流样式具有独特的作用。沙漠沉积在地质历史中普遍存在但极少保存,它的发现和研究对恢复地质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现代东亚季风系统建立前,尤其是古近纪早、中期,青藏高原东缘仍然处于行星环流所控制的干旱带内,发育了大量代表干旱炎热气候的石膏与盐类沉积,但至今尚未找到沙漠存在的确切记录。近年来,笔者采用沉积学、古气候学、古地理学等手段,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对青藏高原东缘沉积盆地的古近纪早、中期红色地层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存在一个厚度稳定的古近纪早、中期风成沙丘富集带。在此基础上,通过古地理、沉积模式及古气候替代指标等分析,论证了青藏高原东缘存在古近纪盆山型沙漠沉积体系的可能性。沉积相、古流向分析揭示,青藏高原东缘存在一个由干旱向潮湿、由行星风系向季风风系转换的界面,可能暗示了东亚季风建立事件的发生。本研究相关成果可为新生代中国干旱带演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可贵的沉积学资料,也可为青藏高原隆升与东亚季风起源研究提供重要的大气环流证据。
- 江新胜崔晓庄伍皓熊国庆卓皆文陆俊泽江卓斐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古近纪古气候
- 雪峰山西侧地区海相油气勘探前景初析被引量:10
- 2009年
- 通过对雪峰山西侧地层叠覆关系、沉积序列、层序地层和旋回沉积特征等油气地质的调查研究,表明雪峰山西侧盆地演化与四川盆地一样,均经历了从被动陆缘(Z-O1)→类前陆(O2-S)→克拉通-大陆边缘盆地(D-T2)→内陆湖盆(T3-J)和山间盆地(K-Q)5个演化阶段;发育9个区域性平行不整合和1个角度不整合,构成5个构造层,即①南华系—震旦系;②下古生界;③上古生界—下中三叠统;④上三叠统—下中侏罗统;⑤上白垩统及其以上。总体构造活动性不强,对油气长期保存和演化有利。5个构造层孕育了4个一级生储盖组合,其中Ⅰ、Ⅱ为有利组合。因此,该地区原生油气地质条件优越,但后期改造较强,特别是侏罗纪末期的燕山运动以来的造山和隆升剥蚀量大,是该区海相下组合油气勘探的制约性因素。
- 卓皆文汪正江王剑谢渊杨平刘建清赵瞻
- 关键词:雪峰山西侧层序地层生储盖组合沉积构造演化
- 华南扬子古大陆西缘新元古代康滇裂谷盆地的开启时间与充填样式被引量:41
- 2013年
- 新元古代康滇裂谷盆地是位于华南扬子古大陆西缘的一个大陆裂谷盆地,其开启时间与充填样式研究是华南扬子古大陆形成演化研究的重要方面.陆良组是该裂谷盆地东部的早期充填物,其沉积时代和充填序列研究对于区域地层对比、盆地开启时间及其充填样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自陆良组建立以来,人们对它的时代归属和区域地层对比关系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或将其与中元古代昆阳群上部进行对比,或将其与新元古代澄江组进行对比,其原因是缺少绝对年龄的制约.本文报道了滇东陆良组下段底部和上段底部的凝灰岩夹层锆石SHRIMPU.Pb年代学研究新成果,其高精度同位素年龄值分别为(818.6±9.2)和(805±14)Ma.考虑误差因素,陆良组下段的底界年龄可解释为820Ma,与华南扬子古大陆新元古代裂谷典型盆地——湘桂裂谷盆地早期充填物板溪群下部底界年龄相当;陆良组上段的底界年龄可解释为(800_+5)Ma,与盆地西部澄江组底界年龄相当,也与湘桂裂谷盆地早期充填物板溪群上部底界年龄相当.上述年龄还表明,康滇裂谷盆地的开启时间与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的开启时间~820Ma一致,具有相同的充填序列.盆地分析结果表明,康滇裂谷盆地属于典型的半地堑盆地,主边界断裂位于盆地西部,盆地中心位于盆地东部.该盆地幼年期由分布局限的小型同向半地堑盆地群组成,成熟期则简化为统一的大型半地堑盆地,属上叠滑脱盆地.
- 卓皆文江新胜王剑崔晓庄熊国庆陆俊泽刘建辉马铭珠
- 关键词:裂谷盆地锆石SHRIMPU
- 湘中长安组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26
- 2013年
- 我国南方扬子板块是国际上新元古代冰期地层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冰期地层出露广泛,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对扬子地块东南缘湘中大乘山地区长安组二段底部的凝灰质板岩中所获得的碎屑锆石的U-PbLA-ICP-MS同位素年代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长安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为831~720Ma,少数为新元古早期1005~842Ma,含有少量古元古—中元古的2500~1933Ma的锆石。长安组较年轻的两组锆石加权年龄为769Ma(2σ,n=9,MSWD=11.3)和828Ma(2σ,n=16,MSWD=7.9),最小年龄720.2±12Ma(206Pb/238U表面年龄)。长安组碎屑锆石的U-Pb年代学表明,该地层最早形成时代<770Ma,那么长安冰期的启动年龄应不大于770Ma。组成碎屑锆石年龄谱中最大碎屑锆石群体的年龄组构750~830Ma为华南在新元古代时期的生长和再造时代,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有关。古元古代2500~1933Ma年龄信息在长安组碎屑锆石的出现,则暗示了湘中大乘山地区或扬子东南缘的一次地壳再造事件。
- 杜秋定汪正江王剑卓皆文谢尚克邓奇杨菲
- 关键词:新元古代
- 綦江观音桥中上奥陶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9
- 2010年
- 中上扬子地区广泛发育着完整的奥陶系地层,其中的上奥陶统宝塔组中出现地球化学异常。綦江观音桥剖面中上奥陶统地层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宝塔组中V、Ni出现亏损,V/(V+Ni)值表现为低值,而Th/U、Ni/Co与Sr/Ba值却表现为高值,判断晚奥陶世中宝塔期为强氧化气候,海水突然加深,是一次明显的海侵过程。中上奥陶统地球化学异常是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
- 谢尚克汪正江王剑卓皆文
- 关键词:中上奥陶统地球化学异常古环境
- 大陆边缘增生造山作用被引量:18
- 2009年
- 文章评述了增生造山作用的研究历史和进展,认为增生造山作用贯穿地球历史,是大陆增生的重要方式。用大陆边缘多岛弧盆系构造理解造山带的形成演化,提出巨型造山系的形成与长期发育的大洋岩石圈俯冲制约的两侧或一侧的多岛弧盆系密切相关。在多岛弧盆系演化过程中的弧-弧和弧-陆碰撞,弧前和弧后洋盆的消减冲杂岩的增生,洋底高原、洋岛/海山、外来地块(体)拼贴等一系列碰撞和增生造山作用形成大陆边缘增生造山系。大洋岩石圈最终消亡形成对接消减带,大洋岩石圈两侧的多岛弧盆系转化的造山系对接形成造山系的联合体。拼接完成后往往要继续发生大陆之间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陆内汇聚(伸展)作用,后者叠加在增生造山系上,使造山过程更加复杂。对接消减带是认识造山系形成演化的关键。大洋两侧多岛弧盆系经历的各种造山过程可以从广义上理解为一个增生造山过程。多岛弧盆系研究对于划分造山带细结构非常重要,是理解造山系物质组成、结构和构造的基础,并制约了造山后陆内构造演化。大陆碰撞前大洋两侧多岛弧盆系及陆缘系统更完整地记录了威尔逊旋回,记录的信息更加丰富。根据多岛弧盆系的思路对特提斯大洋演化提出新的模式,认为西藏冈底斯带自石炭纪以来受到特提斯大洋俯冲制约,三叠纪发生向洋增生造山作用,特提斯大洋于早白垩世末最终消亡。
- 袁四化潘桂棠王立全江新胜尹福光张万平卓皆文
- 关键词:多岛弧盆系造山带
- 川西新元古代苏雄组层型剖面底部豆状熔结凝灰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9
- 2015年
- 采用LA-ICP-MS方法,首次对四川西部新元古界苏雄组层型剖面底部豆状熔结凝灰岩进行了锆石U-Th-Pb同位素测定,获得了两组谐和度极高的年龄数据:805.9±4.4 Ma(N=11,MSWD=0.58)和849.4±6.2 Ma(N=6,MSWD=0.34)。其中,805.9±4.4 Ma代表凝灰岩沉积年龄,与前人报道的苏雄组流纹岩SHRIMP锆石U-Pb年龄(803±12 Ma)高度一致,进一步约束了苏雄组底部火山喷发的起始年代。构造岩浆热事件分析表明,805.9±4.4Ma代表了华南扬子古大陆800 Ma左右的火山喷发事件;而849.4±6.2 Ma则与Rodinia超大陆初始裂解(-850Ma)的同裂谷岩浆活动相对应。
- 卓皆文江新胜王剑崔晓庄伍皓熊国庆陆俊泽江卓斐
- 关键词:锆石U-PB年龄新元古代
- 西藏措勤地区则弄群火山岩源区——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制约被引量:29
- 2010年
- 西藏中冈底斯带出露大面积早白垩世则弄群火山岩。措勤地区则弄群火山岩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61.91%~74.28%),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等,并具Sr负异常,同时具有高的初始Sr同位素(0.707 89~0.710 17)和低的Nd的同位素(-3.4^-9.3)特征,与壳源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类似。在εNd(t)-(87Sr/86Sr)i图解上,措勤地区则弄群火山岩所有样品均投于第四象限,而且都分布在上地壳与雅鲁藏布江MORB型亏损地幔混合线附近。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则弄群火山岩形成于岛弧环境。综合已有研究成果以及最新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认为措勤地区则弄群长英质火山岩很可能是幔源基性岩浆的热量促使地壳物质脱水发生重熔的产物,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很可能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南向的俯冲作用有关。
- 刘伟李奋其袁四化张万平卓皆文王保弟唐文清
- 关键词: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岩石成因冈底斯带
- 川西新元古代开建桥组底部沉凝灰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 前人普遍认为苏雄组和开建桥组为同时异相关系,但缺少高质量的年龄数据约束。本文首次从凉红—苏雄剖面开建桥组底部沉凝灰岩中获得了(801.3±7.2)Ma锆石SHRIMP U-Pb年龄,与前人获得的苏雄组(803±12)Ma...
- 卓皆文江新胜王剑崔晓庄熊国庆陆俊泽刘建辉
- 关键词:新元古代
- 四川盆地古近系柳嘉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9
- 2013年
- 四川盆地古近系柳嘉组以发育沙漠沉积为特征,是青藏高原东缘古近纪风成沙丘富集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碎屑锆石LA-ICP-MS年代学方法,首次研究了柳嘉组碎屑锆石年龄组成,分析了该组的沉积物来源,探讨了物源区区域构造热事件在柳嘉组碎屑锆石年龄谱中的反映。获得的53组碎屑锆石U-Pb有效年龄表明,柳嘉组的物源主要集中在1 811Ma^1 677Ma、865Ma^705Ma、457Ma^384Ma、306Ma^240Ma及218Ma^129Ma五个区间,物源区主要为扬子陆块西缘。综合研究表明,柳嘉组碎屑锆石存在5个较为明显的峰值1 773Ma±82Ma、800Ma±5Ma、298Ma±4Ma、252Ma±3Ma及201Ma±2Ma,记录了扬子陆块西缘古元古代—中生代5次较为重要的构造热事件。
- 江卓斐伍皓崔晓庄卓皆文江新胜
- 关键词:四川盆地古近纪碎屑锆石构造热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