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雪 作品数:64 被引量:111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国矿业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矿业大学科技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理学 文化科学 机械工程 矿业工程 更多>>
一种注气驱替效果检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注气驱替效果检测方法,属于煤层气井开发技术领域。在煤层交替布置抽采钻孔和注气钻孔,然后在安装的抽采管和注气管端部安装能够检测出含有C14的CO<Sub>2</Sub>浓度的检测装置,之后利用含有C14的CO... 张磊 郭鲁成 李明雪 袁小川 李佳程 曾世攀 薛小妹 吴刚一种面向本安电源的电能/信号同步传输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本安电源的电能/信号同步传输系统及方法,传输系统包括同步降压斩波电路一、同步降压斩波电路二、信号发生系统一、驱动电路一、信号解调系统一、信号发生系统二、驱动电路二、信号解调系统二。本发明采用了新型的信... 于东升 刘腾飞 汤旭东 李明雪 张翀液氮循环处理对不同含水率煤样渗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2021年 我国煤炭储层渗透率普遍较低,需要煤层增透技术强化煤层气开采。液氮致裂煤体技术因其环保、增透效果强等优点成为近年来煤层增透技术研究的热点。水-冰相变冻胀作用是液氮致裂含水煤体的主要作用机理。故利用真空饱水容器制备含水率分别为0%,2%,4%及6%的4组煤样,分别对煤样进行液氮循环冻融处理,直至煤体整体发生破碎或完成5次循环冻融处理。期间使用摄像机定点拍摄,观察煤样各循环处理表面宏观裂隙的演化;使用受载煤体注气驱替瓦斯测试试验系统进行氮气渗流试验得出不同压力点下煤样渗透率的变化规律;并使用渗透率增长幅度及渗透率平均增长幅度表征煤体渗透率增长水平。试验结果表明:①相同致裂次数下,煤样含水率越高表面裂隙发育越明显。②液氮致裂能提高煤体渗透率水平,且与含水率成正比。围压一定时,渗透率平均增长幅度随含水率呈指数上升。③增加循环次数也会提高煤样渗透率。随着液氮循环次数的增加,煤样的渗透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渗透率增长幅度与含水率成正比。除含水率2%煤样第3次液氮处理后的渗透率大幅度增加外,煤样的渗透率增长幅度近似以倍数增加,单次致裂平均渗透增长率略有减小。④在液氮致裂煤层过程中,综合考虑提高煤层含水率与适当增加液氮循环致裂次数才能取得良好的增透效果。 张磊 张磊 薛俊华 李明雪 李明雪 卢硕关键词:含水率 一种功率变换器开关管开路故障的诊断与定位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力电子变换器故障诊断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功率变换器开关管开路故障的诊断与定位方法。以单移相控制为例,为实现双有源全桥DC/DC变换器开关管开路故障诊断,本发明首先根据采样的输出电压/电流计算其基频和二倍频... 于东升 李明雪 陈金 韩国强 张翀一种新型的光电化学池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布了一种新型的光电化学池装置,包括箱盖,箱体和支撑杆,所述箱体带有第一凹槽,支撑杆可以在第一凹槽内自由滑动,对电极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撑杆下方第二凹槽内,光电极紧贴箱体的一面设有透光口。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 王洪涛 李艳 李明雪 徐航 于建勇 韩奎煤层气开采钻头及其开采方法和具有开采钻头的开采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层气开采钻头及其开采方法和具有开采钻头的开采系统,开采钻头包括依次连接的高压泵站、水辫、定向钻杆、转向器和水钻钻头,所述水钻钻头包括:水钻本体,其内部具有沿着其延伸方向开设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具有第... 张磊 李佳程 李明雪 阚梓豪 袁小川 曾世攀 郭鲁成物理师范生教育实习中教学设计的特点与案例研习 被引量:1 2017年 归纳总结物理师范生教育实习中教学设计出现的问题,分析物理师范生教育实习中教学设计的特点和流程,针对性地给出物理师范生教育实习中教学设计的案例研习。 李松岭 李明雪关键词:物理师范生 教育实习 教学设计 一种基于光纤光栅的矿井风压测量装置、检测系统及方法 一种基于光纤光栅的矿井风压测量装置、检测系统及方法,适用于煤矿井下。测量装置包括壳体,壳体正上端有挂耳,在壳体左上侧有通孔螺栓,通孔螺栓中的通孔中设有伸出通孔螺栓端口外的传输光纤,壳体内部有连接梁;U型管压差计,U型管压... 张磊 龙泳翰 李菁华 唐俊 李明雪 梁敏富 卢硕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物理实验五维一体教学改革 被引量:16 2015年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构建大学物理实验五维一体教学改革.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报告和实验成绩评定等方面进行改革.教学实践表明,大学物理实验五维一体教学改革充分挖掘了实验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新能力,拓展了学生做实验的发挥度和创新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李明雪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 八核茂铁鄄钌金属大环对钙离子的电化学和荧光识别(英文) 被引量:1 2005年 The ruthenium unit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redox-active molecular poly gon to assembly new Ru-Fc metallocycles (Compound 1), in which the redox active (ferrocene) and fluoresecent (ruthenium) signaling subunits are directly attache d by the putative cation-binding sites. The compound 1 displayed high selectivit y for Ca2+ by electrochemical tests. The measurements of the fluorescence spectr a on titration of 1 with Ca2+, Li+, Na+, K+, Mg2+ or Ba2+ ion indicate the uniqu e ability of 1 to detect Ca2+ ions selectively. 蔡苹 李明雪 段春迎 赵永刚 孟庆金关键词:电化学 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