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
- 作品数:96 被引量:334H指数:9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 自信是成功的基础
- 2004年
- 无论做什么事情,人们总是希望成功,大概没有人甘愿失败的。那么请记住成功的第一秘诀是自信,只有自信才能成功。
- 李建国
- 关键词:自信自我激励自卑
- 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被引量:6
- 2013年
- 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大众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升大众文化的价值追求、强化大众文化的政治信仰、规范大众文化的实践路径,保障大众文化向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有序发展,既是维护国家形象和长远利益的严肃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 李建国
- 关键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众文化意识形态
-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与建设思路”研讨会综述被引量:5
- 2006年
- 李建国齐英艳
- 关键词: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专家学者主题
- 从“德智体美”到“德智体美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论述的承变被引量:12
- 2019年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的战略高度,着眼于新时代全面育人的基本要求,就“培养什么样的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逐步形成人才培养的完整思想体系。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把“劳”与“德智体美”相并列,明确将育人目标从“德智体美”拓展为“德智体美劳”。这一要求不仅有利于学校育人目标与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还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培育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有利于“劳模精神”的弘扬与“工匠精神”的重塑,有利于“中国智慧”的创造与“中国故事”的传播。
- 李建国万成
- 关键词:劳动教育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维审视被引量:5
- 2009年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通过双边互动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实践活动。其主要功能在于"提高学生的解释力,增强批判力,规范价值趋向,引导理想目标",从而在总体上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取决于其课堂教学系统的有效、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及整体课堂教学结构的有效。
- 李建国
-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
- 近几年来先进文化研究综述
- 2005年
- 近几年来,伴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高潮,先进文化的研究也广泛地展开。学术界对先进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特征、前进方向以及如何发展先进文化等几个方面。
- 李建国张晓
- 关键词:先进文化
- 河南省医学本科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 2025年
- 目的:了解河南省医学本科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医学本科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提供参考。方法:于2023年10月-12月采用目的抽样,选取2064名河南省医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心理弹性量表进行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影响因素,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心理弹性在成就动机与未来时间洞察力之间的作用。结果:河南省医学本科生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得分为(57.81±9.37)分。学习成绩、专业认可程度、成就动机和心理弹性是影响医学本科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主要因素(P<0.001)。心理弹性在医学本科生成就动机与未来时间洞察力间的中介作用显著(95%CI:0.127,0.173),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8.70%。结论:河南省医学本科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高校应关注医学本科生的未来时间洞察力,注重培养其学习能力,激发其对医学专业的兴趣和追求卓越的心态,提升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弹性水平。
- 范媛媛范媛媛闫阳
- 关键词:医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动机心理弹性
-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上)被引量:2
- 2005年
- 张新苗桂山白琳李建国韩华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 论先进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被引量:1
- 2007年
- 先进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人的全面发展以先进文化建设为基础,先进文化建设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的水平是衡量文化先进性的重要尺度。先进文化建设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价值:以其进步的价值取向指导人的全面发展,以其先进性规范人们的活动并指导着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
- 李建国齐英艳
- 关键词:先进文化和谐社会
- 中国互联网30年:一种新职业群体的视角被引量:2
- 2023年
-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近30年的历程中,新职业群体呈现出明显的演变规律与阶段性特征。对标互联网技术变革周期,本文以10年为一个阶段,将中国新职业群体30年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即1990年代:Web1.0时代——以信息传播为基础的新职业群体出现;2000年代:Web2.0时代——以个人站长、自传播、电子商务为基础的新职业群体爆发;2010年代:移动互联网时代——以APP和小程序为基础的服务平台新职业群体蔓延;2020年代:智能物联时代——以数据、智能化为基础的千行百业新职业群体发展深化。立足当下,新职业群体的成长源于技术、产业、观念与政策的耦合联动,表现出劳动的媒介化、媒介的劳动化趋势特征。
- 陆舒怡李建国
- 关键词: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