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
- 作品数:9 被引量:99H指数:6
- 供职机构: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嘉兴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CT引导清醒镇静镇痛状态下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时球囊位置与形状及离体头颅标本观察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观察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MC)治疗三叉神经痛时及离体头颅标本模拟穿刺时球囊的位置与形状。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8月在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就诊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7例,年龄57~83岁,男4例、女3例。在局麻清醒静脉镇静镇痛下,CT引导行PMC操作,以患者三叉神经原疼痛区出现明显麻木感为手术结束标准。拔出球囊导管后观察有无脑脊液从穿刺针尾溢出,并用CT扫描并三维重建显示球囊位置。再在2例开放的头颅标本上穿刺置入球囊导管模拟PMC,CT扫描后解剖标本,观察球囊的具体位置。结果7例患者接受了CT引导穿刺局麻清醒镇静镇痛下PMC治疗。注入造影剂碘海醇0.5 ml后球囊充盈呈尖端小底部大的倒"梨形",紧压贴在岩锥骨面的三叉神经压迹处。平均压迫时间达238 s时患者诉原疼痛区有明显麻木感即结束手术。退出导管后有2例患者可见脑脊液从针尾溢出。术后即刻镇痛有效率100%,随访1~3个月无复发。对2例头颅标本进行卵圆孔穿刺置管模拟PMC治疗时,CT扫描所得球囊位置与形状和临床在体PMC一致,解剖标本可见球囊位于三叉神经切迹外侧的硬脑膜和Meckel囊壁之间。结论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可以在清醒镇静镇痛下完成,CT引导穿刺更精准,三维重建图像可直视观察球囊位于颅中窝紧贴岩锥的三叉神经切迹;对离体头颅标本模拟PMC时也能再现活体时PMC的情景,解剖证实PMC时球囊位于三叉神经切迹外侧的Meckel腔内,介于Meckel腔外壁硬脑膜和腔内的Meckel囊壁之间。
- 黄冰姚明王志坚谢可越沈忠飞费勇张利倪华栋任小妹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CT引导
- 带状疱疹神经痛的序贯治疗被引量:18
- 2018年
- 带状疱疹(HZ)在发疹前、发疹时、疱疹消退后均可伴有神经痛,统称为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疼痛在疱疹消退后仍然存在并持续1个月以上,为带状疱疹神经痛;疼痛持续3~6个月以上,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带状疱疹神经痛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治疗手段各不相同,效果参差不齐。
- 费勇姚明黄冰倪华栋谢可越张利
- 关键词:带状疱疹神经痛序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疼痛发疹
- CT引导下胸、腰交感神经联合阻滞技术治疗手、足多汗症被引量:23
- 2015年
- 目的观察CT引导下胸、腰交感神经联合阻滞治疗手、足多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医学科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CT引导下胸、腰交感神经联合阻滞治疗手、足多汗症23例,穿刺点为T3-4、L2-3椎间隙,分别抵达T4肋骨小头上方、L3椎体前外侧与腰大肌前方,胸、腰交感神经旁分别注入含造影剂碘海醇的10g/L利多卡因2mL、3mL,CT扫描胸、腰段所注药液分别分布在T4肋骨小头前方、腰大肌与椎体之间,患者手指、脚趾末梢灌注指数(PD上升5倍以上和双手、脚掌温度上升3℃以上时,再分别注入含造影剂碘海醇的无水乙醇3mL、5mL。比较患者注药前后各生理指标的变化并判定疗效。结果23例患者均在CT定位穿刺引导器的引导下穿刺至各个靶点。与用药前比较,用局麻药后5min、用无水乙醇后5min患者食指、脚趾的PI和双手掌、足掌温度均增加,但用无水乙醇后5min患者食指、脚趾的PI和双手掌、足掌温度低于用局麻药后5min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肚0.05)。术后随访1年内患者效果优良21例(86.96%),复发3例(13.04%)。结论CT引导下胸、腰交感神经联合阻滞技术可有效治疗手、足多汗症。
- 黄冰过建国任小姝姚明张利费勇谢可越周煦燕陆雅萍邓甲甲倪华栋
- 关键词:自主神经胸交感神经腰交感神经CT引导
- CT引导下肛尾神经毁损技术治疗癌性会阴痛3例应用体会
- 2016年
- 目的介绍治疗癌性会阴痛的CT引导下肛尾神经毁损技术。方法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科于2012年3月至2015年1月,对3例因肿瘤复发侵及骨盆、膀胱、输尿管和会阴软组织而做了大小便改道手术的癌性会阴痛患者,在CT引导下以屈膝俯卧体位找出腰5至骶l椎间隙并选定进针点,局部麻醉后,用7号腰椎麻醉穿刺针以1ml/min的速度缓慢注入5%酚甘油1.2ml并保持坐姿6h。结果术后CT三维重建示:药液均位于终池,药液上界均在腰5椎体下缘水平。患者会阴区感觉完全麻木,会阴痛完全消失。但双下肢肌力及感觉均未受影响。结论对于大小便均已改道的顽固性癌性会阴痛患者,肛尾神经毁损术操作简单,效果确切。
- 张利黄冰姚明过建国谢可越
- 关键词:CT
- 胸交感神经调制治疗头汗症时霍纳综合征的效果分析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总结CT引导下胸交感神经调制治疗头面部多汗症时霍纳综合征的预防与治疗措施,以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嘉兴市第一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116例cT引导下胸交感神经调制治疗头汗症时霍纳综合征的发生原因及处理经过,总结相应的预防和救治措施。结果在cT定位引导下,116例患者均按设定的穿刺路径成功穿刺至预定靶点(两侧R3肋骨小头上方),注射局麻药加造影剂后,CT扫描显示有39侧药液沿胸膜外上行平齐(26侧)或超过(13侧)R1肋骨小头上方。注射无水乙醇后,再次CT扫描观察,有43侧药液沿胸膜外上行平齐(24侧)或超过(19侧)R1肋骨小头上方,术毕出现霍纳综合征22侧,其中19侧立即给予同侧星状神经节处注入生理盐水5ml,2h内霍纳综合征完全消失。3例未做处理者,霍纳综合征持续3个月-2年方恢复。结论cT引导下胸交感神经调制治疗头面部多汗症时霍纳综合征的发生率较高,立即向该侧星状神经节处注入生理盐水5ml可消除这一常见并发症。
- 刘倩影黄冰陈雅静姚明张利费勇谢可越安康朱春燕
- 关键词:神经节交感手术中并发症星状神经节霍纳综合征
- 80岁以上高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非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被引量:22
- 2015年
- 目的对比观察CT引导下颅外非半月神经节三叉神经分支射频热凝与传统的半月节射频热凝镇痛技术在80岁以上高龄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确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41例80岁以上高龄患者,22例于CT定位引导下经患侧眶上孔、圆孔、卵圆孔穿刺行非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作为观察组,并与另19例接受传统经皮卵圆孔穿刺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的患者作对照。观察2组治疗的操作时间、疗效(术后即刻、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和并发症。结果 2组患者均于CT引导下穿刺进入相应眶上孔和/或圆孔及卵圆孔,射频热凝治疗均获得了即刻和持久镇痛效果,但非半月节组治疗操作时间显著短于传统半月神经节射频组[(27.92±8.46)min vs.(46.87±23.13)min,P<0.01],并发症更少(角膜溃疡:(0/22 vs.1/19),非疼痛区感觉减退(0/22 vs.4/19),而面部血肿发生率和两年复发率相当(5/22 vs.6/19、2/22 vs.1/19)。结论 CT引导下颅外非半月节射频热凝和传统的经皮卵圆孔穿刺半月节射频热凝技术均能有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但前者比后者具有更高的分支选择性,且操作更加快捷,更适合用于80岁以上全身情况较差的高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有效治疗。
- 罗永香黄冰姚明过建国张利陆雅萍周煦燕侯健任小妹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高龄射频热凝
- 超声评价原发性手汗症患者胸交感神经阻滞术后桡动脉与尺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应用超声评估原发性手汗症(PH)患者在胸交感神经阻滞术后桡动脉(RA)、尺动脉(UA)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2016年1至9月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行胸交感神经阻滞术的23例原发性手汗症患者92支上肢动脉。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于术前1 d、术后1 d检测RA、UA的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阻力指数(RI),并观察频谱形态,同时测量PH患者双手掌温(T)、脉搏氧饱和度(SpO2)及末梢灌注指数(PI)。比较PH患者手术前后RA、UA的内径以及PSV、EDV、RI、T、SpO2、PI的差异,评估手术效果。结果PH患者术前RA、UA内径及EDV分别为(2.12±0.36)mm、(1.50±0.32)mm、(4.90±1.84)cm/s、(4.71±1.65)cm/s,术后RA、UA内径及EDV分别为(2.45±0.54) mm、(1.87±0.44)mm、(9.37±1.69)cm/s、(9.12±1.54)cm/s,较术前增加;术前RA、UA的RI分别为0.85±0.05、0.97±0.07,术后分别为0.57±0.04、0.64±0.09,较术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3、-2.33、-19.80、-14.68、3.31、3.48,均P〈0.01)。术前RA、UA的PSV分别为(46.38±15.12)、(45.60±14.88)cm/s,术后分别为(46.93±16.02)、(46.19±15.30)c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1.39,均P〉0.05)。PH患者术前T、SpO2及PI分别为(29.79±1.04)℃、(93.24±2.23)%、(1.11±0.13)%,术后T、SpO2及PI分别为(35.09±1.21)℃、(98.10±1.34)%、(4.77±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174、-1.140、-23.601,均P〈0.05)。术后即刻患者双手多汗症状完全消失,所有PH患者疗效均能持续3个月以上,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胸交感神经阻滞术能使PH患者RA、UA的内径增加,EDV增快,RI降低,双手掌温升高。超声测量动脉内径、EDV及RI可作为评价PH患者胸交感神经阻滞术后疗效的指标,且客�
- 费勇徐明民黄冰谢可越倪华栋张利张惠萍姚明
-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原发性手汗症胸交感神经
- 胸交感神经调制对原发性手汗症患者术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观察原发性手汗症患者行胸交感神经调制手术前后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评估胸交感神经调制术对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1月在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接受胸交感神经调制术的原发性手汗症患者28例(P组)和门诊同期健康体检者22例(C组)。P组患者均在CT引导下经皮T3-4椎间隙穿刺,直至针尖抵达第4肋骨小头上缘。注入含造影剂碘海醇的1%利多卡因2ml,患者双手小指末梢灌注指数(PI)上升5倍以上和双手手掌温度上升3℃以上,即于20min后每侧注入含造影剂碘海醇的无水乙醇2.5ml。P组分别于术前(哟)、术后10min(T1)、24h(他)时刻,C组在1、0时刻检测HRV的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总功率频段(TP)、LF的标准化值(LFnu)、HF的标准化值(HFnu)和低频/高频(LF/HF)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8例患者T1时刻双手末梢灌注指数上升了(7.79±0.85)倍,双手温度平均上升了(5.03±0.85)℃,且双手多汗症状完全消失。电话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疗效均能持续3个月以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与P组T0时刻比较,T1、T2时刻和C组,ID时刻TP、HF、HFnu升高,LF、LFnu、LF/HF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110时刻与P组T1、他时刻各指标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交感神经调制可安全、有效的治疗原发性手汗症,并可降低患者术后交感神经系统的张力,增高迷走神经系统的张力,改善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
- 费勇邓甲甲谢可越张利倪华栋过建国许世杰姚明黄冰
- 关键词:胸交感神经调制原发性手汗症自主神经心率变异性
- 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的量效关系被引量:21
- 2017年
- 目的确定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的量效关系。方法选取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肩关节松解术患者100例,年龄43~71岁,病程2个月~5年。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5组(n=20):R1组~R5组。超声引导确定肌间沟臂丛神经根位置,分别注射罗哌卡因0.10%(R1组)、0.15%(R2组)、0.20%(R3组)、0.25%(R4组)、0.30%(R5组)、甲钴胺注射液0.5 mg、复方倍他米松1 ml和0.9%生理盐水的混合液共10 ml,注药后观察5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疗效评价,痛觉消失时间超过10 min为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阳性反应。采用probit概率单位法计算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95%有效剂量(ED95)及95%可信区间(95%CI)。结果 5组患者随着罗哌卡因浓度梯度的增加,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缩短,镇痛持续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有效率(治愈^+好转)均为100%,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的ED50(95%CI)为0.167%(0.153%~0.180%),ED95(95%CI)为0.217%(0.199%~0.251%)。结论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其ED50和ED95分别为0.167%和0.217%。
- 费勇邓甲甲徐明民倪华栋张利谢可越过建国黄冰姚明
- 关键词:超声引导罗哌卡因剂量效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