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溶胶-凝胶原理,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原料,3-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为偶联剂,在酸性条件下发生缩合反应制备新型基质材料,通过红外光谱(FT-IR),固体核磁共振波谱(CP/MAS13C NMR)和X-射线衍射(XRD)对基质载体进行结构表征。通过交联-包埋固定化法制备新型纤维素固载酶,分析研究了固载酶及游离酶酶解不同微观尺度纤维素基质的酶学性能。结果表明:固载酶进行酶促反应的最优p H 4.0,最优温度为60℃,表明固载酶的热稳定性优于游离酶;测得固载酶的米氏常数与游离酶无显著差异;固定化纤维素酶的重复使用性和储存稳定性较游离酶均有较大改善。有关研究可为制备性能优良的固载酶提供一定借鉴。
制备新型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F-CNTs/GCE),建立F-CNTs/GCE分析黄芩苷-金属配合物(baicalin metal complexes,BMC)与血清蛋白(bovin serum album,BSA)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新方法,并对该方法的原理深入探讨。模拟生理条件下,应用循环伏安法对BMC与BSA的相互作用性能进行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推断BSA与BMC的分子作用机制。结果表明,F-CNTs的存在能加速电子传递,F-CNTs/GCE对BMC/BMC-BSA体系表现出较优的响应信号;利用新方法检测BMC-BSA的相互作用,表明BMC-BSA生成了热力学稳定非共价化合物,BMC-BSA的平均结合位点数为1.7,BMC/BMC-BSA反应过程的电子转移数为2,利用该方法推断BMC与BSA二者结合生成了一种非电化学活性的超分子化合物。本研究为药物与蛋白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对探讨非共价相互作用具有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