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道儒

作品数:48 被引量:344H指数:12
供职机构: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天文地球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1篇珊瑚
  • 9篇珊瑚礁
  • 5篇生物多样性
  • 4篇造礁石珊瑚
  • 4篇生态
  • 4篇石珊瑚
  • 4篇污染
  • 4篇环境保护
  • 4篇保护区
  • 4篇潮汐
  • 4篇潮汐汊道
  • 3篇生物多样性保...
  • 3篇自然保护
  • 3篇自然保护区
  • 3篇国家级自然保...
  • 3篇海域
  • 3篇波浪
  • 3篇沉积物
  • 2篇盐度
  • 2篇盐水入侵

机构

  • 47篇海南省海洋开...
  • 7篇海南省海洋与...
  • 4篇海南大学
  • 4篇海南医学院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中山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广东省气象台
  • 1篇海南省海洋监...

作者

  • 48篇王道儒
  • 17篇吴瑞
  • 15篇李元超
  • 9篇吴钟解
  • 9篇陈春华
  • 6篇龚文平
  • 6篇刘建波
  • 5篇兰建新
  • 4篇刘洁
  • 4篇张光星
  • 3篇陈敏
  • 3篇陈石泉
  • 3篇赵军鹏
  • 2篇郑新庆
  • 2篇莫文渊
  • 2篇陈沈良
  • 2篇陈丹丹
  • 2篇余扬晖
  • 1篇罗向欣
  • 1篇谷国传

传媒

  • 13篇海洋开发与管...
  • 5篇热带海洋学报
  • 3篇海洋学报
  • 3篇海洋环境科学
  • 2篇海洋与湖沼
  • 2篇海洋通报
  • 2篇热带作物学报
  • 2篇应用海洋学学...
  • 2篇中国海洋工程...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海洋工程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环境科学与管...
  • 1篇海洋学研究
  • 1篇海洋地质前沿

年份

  • 1篇2016
  • 13篇2014
  • 14篇2013
  • 5篇2012
  • 7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3
  • 1篇2001
  • 1篇1996
  • 1篇1990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南珊瑚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现状与研究展望被引量:10
2014年
珊瑚礁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对海南珊瑚礁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海南珊瑚礁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珊瑚礁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吴瑞王道儒
关键词:珊瑚礁生物多样性
琼东海域橙黄滨珊瑚骨骼生长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被引量:5
2016年
基于珊瑚骨骼X射线照片,使用CoralXDS软件,对海南岛(琼)东部海域的橙黄滨珊瑚生长特性进行研究,获取了百年来的年生长率(ER)、骨骼密度(D)和钙化速率(CR)3种生长参数.结果表明:该橙黄滨珊瑚ER的变化范围为0.49~1.10 cm·a^(-1),年均值0.76cm·a-1;D的变化范围1.11~1.35 g·cm^(-3),年均值1.22 g·cm^(-3);CR的变化范围为0.55~1.41g·cm^(-2)·a^(-1),年均值0.94 g·cm^(-2)·a^(-1).统计分析表明,研究海区表层水温(SST)是橙黄滨珊瑚骨骼生长参数变化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对ER和CR的控制较强,对D的影响较弱,但总体上3项生长参数都随SST升高而增大.光照、盐度和水动力条件等是次要影响因素.台风和强热带风暴对琼东海域橙黄滨珊瑚骨骼密度条带分布的影响也较为显著.复杂的气候环境,赋予了橙黄滨珊瑚骨骼多变的生长模式.过去一个世纪以来,琼东海域年平均表层水温显著上升,气候倾向率为0.15℃·(10 a)^(-1),SST上升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初和80年代初,人类活动加剧和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琼东海域SST显著上升的原因.
江巧文曹志敏王道儒李元超倪建宇
关键词:表层水温
海南省海草床现状和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被引量:11
2013年
文章评述了海南省海草床生态系统的分布、海草保护与管理、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的现状,以及生态系统修复与研究进展。指出海草生态系统具有特殊的资源价值和生态效益,对热带海岸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对日益频繁的人类开发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异十分敏感和脆弱,随着海南的开发建设,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剧,海草资源已经受到开发活动的影响而急需保护。尽管政府采取了保护管理的各种措施,包括相关法律和海洋保护区、科学研究,但海草床生态系统仍然面临威胁。海草床生态系统在我国热带海洋生态环境变化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应当加强海草生态系统的调查、监测、评估、研究,以适应海草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恢复、重建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吴瑞王道儒
用珊瑚覆盖率作为干扰指标——永兴岛石珊瑚生物多样性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报道了2002年8月对永兴岛造礁石珊瑚群落的调查结果.对西沙群岛的造礁石珊瑚进行系统的定量采样,平均活珊瑚覆盖率达68.4%.发现,活珊瑚的总覆盖率或无活珊瑚覆盖率可以作为干扰的综合代用指标.使用这个指标,活珊瑚的总覆盖率与多样性之间的最优拟合曲线总是如“中度干扰假说”所预言的为一个单峰上拱的二次曲线关系.并且对应于最高多样性的总覆盖率稳定在55%-58%之间.这一结果反映了环境稳定性(或干扰度)与多样性之间有趣的现象.珊瑚覆盖率对于许多珊瑚礁调查都是基本的参数.有大量的长期的数据积累,如果可以作为干扰的代用指标,可以更好地了解珊瑚对干扰的反应.普遍认为,干扰,尤其是人类活动的干扰,是目前生态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覆盖率所具有的良好的定量特性为珊瑚礁的实验、理论和建模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利器.
黄晖练健生黄小平邹仁林黄良民王道儒
关键词:造礁石珊瑚
西沙监控区浮游植物生态现状被引量:5
2010年
2007年4月对中国西沙群岛的5个生态监控区,即永兴岛、石岛、西沙洲、赵述岛和北岛的浮游生物和水质进行采样调查。结果表明:5个生态监控区浮游植物的种类为50属117种,第1优势种为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为2.08×104ind/m3,范围为4.42×104~0.85×104ind/m3。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一般,均匀度指数低。目前西沙生态监控区浮游植物没有受到人为输送含N、P和Si的化合物影响,P是浮游植物的主要限制因子。
吴钟解王道儒李元超吴瑞张光星
关键词:浮游植物
浅谈海南省海洋公园建设被引量:3
2013年
海洋公园是海洋特别保护区的一种类型,海洋公园制度的建立就是要注重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针对区域范围内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开发现状、海洋经济发展需求等不同情况,建立生态型的开发利用模式,根据海洋生态状况及环境容量,动态调整生态旅游的目标、方向和强度,有效发挥生态旅游功能价值,真正实现生态旅游有度、有序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海南省海洋公园建设是《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海洋旅游的一项主要内容,海洋公园的建设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稳定增长、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提高人们自觉保护海洋的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海南省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吴瑞王道儒
关键词:海洋公园生态保护可持续利用
潮汐汊道均衡断面面积计算与稳定性分析中的问题——以海南陵水新村为例被引量:8
2006年
通过对潮汐汊道稳定性与均衡断面面积定义的探讨,明确了O Brien等、Kreeke与Bruun对潮汐汊道稳定性定义的差异。通过不同方法求解一维水力学与连续方程,计算了海南陵水新村潮汐汊道的封闭曲线,并采用华南沿海A-P关系得出的均衡流速曲线及Soulsby临界流速曲线,计算了新村潮汐汊道的均衡断面面积,根据O Brien等与Kreeke的稳定性定义对新村潮汐汊道的稳定性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在大、小潮期用不同方法及不同的断面变化方式得出的稳定均衡断面面积(A2)在同样的均衡流速曲线下基本一致,而小潮期的稳定均衡断面面积要小于大潮期,最大流速处的断面面积(Acc)要大于大潮期。A2、Acc及饱满系数为0.8时对应的断面面积三者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用封闭曲线求取潮汐汊道均衡断面面积并进行稳定性判断,在概念上有一定意义,可以作为潮汐汊道稳定性判断的一个依据,但通过求解一维水力学与连续方程以获取均衡断面面积则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与不确定性。应通过中长期的野外观测、数值模拟与物理模型,以确定潮汐汊道的水动力特征以及地形演变规律,得出A-P关系进而求出均衡断面面积,并结合Bruun方法判定潮汐汊道的稳定性。
龚文平王道儒
关键词:潮汐汊道稳定性
海南岛南渡江河口枯季大小潮的盐度变化特征被引量:5
2012年
南渡江河口长度较短,河口内驻波发育。河口内盐水入侵近年来呈加剧之势。根据2009年2月大小潮多站同步的周日水流、盐度观测以及2009年11-12月连续38天的表层盐度观测资料,结合EFDC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南渡江河口枯季大小潮期的盐度与水体分层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枯季时南渡江河口干流自口门向陆,潮流流速递减,盐度减小,水体分层增强。水体分层在落潮时增大,涨潮时减小。大潮期的混合作用强于小潮期。河道内采砂形成的深坑对高盐水起到捕集作用,涨潮时输入的高盐水在落潮时无法向海输出,对南渡江的盐水入侵起到加剧作用。实测资料显示,小潮期的盐水入侵长度要大于大潮期。
龚文平王道儒赵军鹏莫文渊
关键词:盐水入侵捕集
三沙市及南海生态环境保护探讨被引量:1
2014年
随着三沙市的设立和南海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三沙市及南海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显得重要。文章分析了三沙市及南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沙市及南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三沙市及南海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如下建议:①加强领导和协调,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管理机制;②强化海洋意识,保护海洋生态;③加强科技创新,努力提高环保科技工作水平。
兰建新吴瑞王道儒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
海口湾东部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17
2012年
对海口湾东部10个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进行了分析,并运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平均含量高低依次为Cr>Zn>Pb>Cu>As>Cd>Hg;重金属平均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As>Cr>Cd>Cu>Pb>Zn>Hg,As污染指数最高,属于中污染水平,其余各重金属处于低污染,7种重金属综合污染程度属于低水平;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大小依次为Cd>As>Hg>Cu>Pb>Cr>Zn,Cd是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研究区域内重金属总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低。该研究为了解海口湾东部海域重金属的污染现状提供了科学依据。
刘建波刘洁陈春华王道儒林国尧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潜在生态风险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