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贝贝
- 作品数:9 被引量:49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大气颗粒物及多环芳烃暴露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全身性氧化应激水平被引量:14
- 2017年
- 目的:研究环境大气颗粒物及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暴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全身性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招募45名居住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半径5 km范围内的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组研究方法,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5月对研究对象进行两次临床随访。通过肺功能检查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即FEV1%预计值),用于评估COPD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收集患者尿样,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尿样中的全身性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 G)水平,同时,通过本课题组于校园内自行建立的空气污染监测站点连续收集研究期间该区域的环境大气污染物浓度以获得人群污染物暴露水平。利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别通过单污染物模型、双污染物模型和分层分析来研究大气污染物对COPD患者尿样中MDA和8-OHd G水平的影响。结果:滞后2 d(lag2)的超细颗粒物(ultrafine particles,UFP)和PAHs浓度与尿样中MD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UFP和PAHs每升高四分位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IQR)浓度,MDA浓度分别升高28%(95%CI:4%~57%)和36%(95%CI:4%~77%),控制黑碳(black carbon,BC)的影响后,UFP和PAHs与MDA的关联强度略有升高。以COPD的严重程度进行分层分析后发现,多数污染物在疾病程度较轻的COPD患者中具有更强的氧化应激效应。在FEV1%预计值≥50%的COPD患者中发现,UFP每升高IQR浓度,尿样中MDA浓度升高98%(95%CI:38%~186%),BC、UFP和PAHs每升高IQR浓度,尿样中8-OHd G浓度分别升高87%(95%CI:32%~166%)、69%(95%CI:24%~130%)和156%(95%CI:66%~294%)。本研究未观察到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_(2.5))与尿样中氧化应激指标的显著关联。结
- 张怡宋晓明赵茜王童李丽娟陈婕徐洪兵刘贝贝孙晓燕贺蓓黄薇
- 关键词:颗粒物多环芳烃氧化应激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通气不均指数的水平及其应用价值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 观察多次呼吸氮冲洗技术获取的肺通气不均指数(Sacin、Scond)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中的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肺通气不均指数对病情严重程度的指导意义.方法 收集2014年11月至2015年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门诊长期随访的稳定期慢阻肺患者43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7±9)岁;以同时期门诊体检的非吸烟健康者56名为对照组,其中男14名,女42名,平均年龄(37±13)岁.比较慢阻肺组及健康对照组肺通气不均指数的差异,应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观察Sacin和Scond指数与传统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并将慢阻肺患者以FEV1占预计值%为50%为界分为2组,比较组间Sacin和Scond的差异.结果 慢阻肺组Sacin[0.320(0.238,0.432)]和Scond[0.082(0.043,0.103)],较健康对照组[0.097 (0.073,0.144),0.018(0.007,0.028)]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44.5,103.5,均P<0.001).Sacin和Scond与FVC占预计值%(r=-0.686,-0.551)、FEV1占预计值%(r=-0.681,-0.475)和FEV,/FVC(r=-0.4581-0.210)均呈负相关,Sacin与DLCO呈负相关(r=-0.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Sacin和Scond逐渐升高.结论 慢阻肺患者肺通气不均指数(Sacin、Scond)明显升高,与传统肺功能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提示慢阻肺患者传导区及腺泡区存在显著的通气不均,肺通气不均指数可作为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 刘贝贝周庆涛贺蓓
- 关键词:小气道功能
- COPD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和在气流受限中的作用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血清生物标志物在COPD中的变化和在气流受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稳定期COPD患者41例为COPD组,另外选取健康吸烟者35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和多因子流式分析方法,测定2组人群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D(pulmonary surfactant proteinD,SP-D)、基质金属蛋白酶2、3、9(matrix metalloprotease-2、3、9,MMP-2、3、9)、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 chemokine ligand-10,CXCLl0)、Clara细胞蛋白16(Clara cell protein 16,CCl6)、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soluble 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endproducts,sRAGE)含量,完善肺功能检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稳定期COPD患者血清MMP-2水平较对照组减低(t=19.960,Pd0.05),MMP-3(t=44.592,P〈0.05)、CXCI.10(z=-0.263,P〈0.05)较对照组升高;2组SP-D、CCl6、sRAGE、MMP-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O.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年龄、吸烟量等因素后显示MMP-3与COPD相关(OR-1.368,P=0.045,95%CI:1.008-1.858)。在COPD患者中偏相关性分析发现MMP-3与FVC%pred、FEVl%pred、FEVl/FVC、MMEF%均无相关性(P值均〉O.05)。随着疾病加重血清MMP-3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MMP3可能在气流受限中起作用,有可能对COPD有诊断价值,但本研究中与COPD患者气流受限程度关系不大。
- 孙晓燕刁文琦刘贝贝贺蓓
-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物标志物肺功能基质金属蛋白酶3气流受限
- 交通来源大气污染对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呼吸道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的影响被引量:16
- 2016年
- 目的研究短期暴露于交通来源的大气污染对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患者呼吸道氧化应激及炎性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定组研究设计,筛选45名居住在北京大学医学部附近交通繁忙社区的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11月5日至2015年5月26日期间进行了2次临床随访,采集呼出气冷凝液并测量其中呼吸道氧化应激物(硝酸盐加亚硝酸盐、8-异前列腺素)及炎性指标(白介素-8、呼出气冷凝液pH值);收集同时期该区域的环境大气污染物水平和气象资料,利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其中交通来源污染物与COPD患者呼吸道氧化应激及炎症水平的关系。结果第1次随访时,环境中PM2.5、黑炭、NO2、动力学直径小于100BE的颗粒物数浓度(PNC100)、粒径在100—200nm以及大气颗粒数浓度(PNC100-200)分别为(156.5±117.7)μg/m3、(10.7±0.7)μg/m3、(165.9±66.0)μg/m3、(397521±96712)以及(79421±44090)个/m3;第2次随访时分别为(67.9±29.6)μg/m3、(3.4±1.3)μg/m3、(126.1±10.9)μg/m3、(295682±39430)以及(24693±12369)个/m3,两次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0、4.42、2.61、4.02、5.12,P值分别为0.005、〈0.001、0.016、〈0.001、〈0.001)。PNC100-200与COPD患者呼出气冷凝液中硝酸盐加亚硝酸盐浓度水平呈正相关,PNC100-200每升高四分位间距浓度,患者硝酸盐加亚硝酸盐浓度升高65%(95%CI:8%~152%)。PM2.5、黑炭和PNC100-200每升高四分位间距浓度,患者呼出气冷凝液中自介素-8浓度分别升高0.17ng/ml(95%C1:0.02~0.33)、0.12ng/ml(95%Cl:0.01~0.24)和0.13ng/ml(95%Cl:0.02~0.24)。臭氧每升高四分位间距浓度,患者呼出气冷凝液的pH值降低0.24(95%CI:0.05~0.42)。结论交通来源大气污染暴露可加重COPD患者呼�
- 陈婕赵茜刘贝贝王娟徐洪兵张怡宋晓明贺蓓黄薇
- 关键词:氧化应激
- 弥漫性肺脑膜瘤样结节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分析微小肺脑膜瘤样结节(MPMN)中的特殊类型弥漫性肺脑膜瘤样结节(DPM)的临床、影像学、病理所见,提高临床医生对DPM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16年8月收治的1例DP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以"肺脑膜瘤样结节"、"微小肺脑膜瘤样结节"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minute pulmonary meningothelial-like nodules"、"diffuse pulmonary meningotheliomatosis"为关键词检索PubMed数据库,检索2017年11月1日之前的所有中文和英文文献。共检索到文献25篇,其中6篇(均为英文文献)单独以"diffuse pulmonary meningotheliomatosis"为关键词检索获得,均为病例报告,共有10例;余19篇关于MPMN研究的文献(中文1篇,英文18篇)主要探讨非DPM类型的病例,包括病例报告13篇,病理或基因分析研究6篇。结果患者女,68岁,因"间断咳嗽、咳痰3年余,加重3周"入院。胸部高分辨率CT示双肺弥漫性微小结节影,呈随机分布,口服"莫西沙星"治疗2周病变无好转。电视胸腔镜肺活检病理显示肺组织内中等大小上皮样细胞团呈巢状或旋涡样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细胞表达孕激素受体、波形蛋白及上皮膜抗原,符合微小肺脑膜瘤样结节特点,未发现其他肺实质病变,结合影像特点最终诊断为DPM。未行特殊治疗,随诊1年后复查胸部CT病变无明显加重。DPM是MPMN的罕见类型。检索文献及本例在内共11例DPM患者,男1例,女10例,年龄51~75岁,平均(64±8)岁。8例否认吸烟史或职业接触史;7例表现为干咳或气短,伴或不伴乏力;8例肺功能轻度障碍。所有患者胸部CT均表现为双肺弥漫性多发结节影或网状结节影、实性或磨玻璃密度影,部分结节有空腔样改变,呈随机分布,直径多<5mm;除1例合并肺栓塞外,其余10例胸部CT未发现其他病变。11例均为病理确诊,活检方式为外科肺活检8例,经支气管镜�
- 丁艳苓朱红杨薇刘贝贝朱翔李美姣贺蓓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感染时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探讨被引量:4
- 2021年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作为一种病毒性肺炎,其合并或继发细菌、真菌、其他病毒感染的情况值得关注。对于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国家方案中关于抗菌药物治疗明确提出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但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建议。现有研究报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感染的比例并不高,而在临床实践中抗菌药物使用比例居高不下。本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或继发感染的现状进行分析,对理解疾病进程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 沈宁刘贝贝贺蓓
- 关键词:继发感染病毒性肺炎病毒感染疾病进程抗菌药物
- 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新血浆标志物
- 目的:当前用于管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的生物标志物非常有限。因此,这项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新的慢阻肺患者的血浆标记物。材料与方法:我们首先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横断面研究中发现了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具备成为标志物...
- 刁文琦沈宁杜一鹏孙晓燕刘贝贝贺蓓
-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蛋白质组学
- 不同炎症类型支气管哮喘患者肠道菌群差异探索性分析
- 2024年
- 目的通过宏基因组分析观察不同炎症类型哮喘患者肠道菌群的特点和差异。方法选取2021年8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内科就诊且主要诊断为哮喘的≥18岁成人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纳入病情稳定的哮喘患者29例,男13例、女16例,年龄(63±15)岁。留取新鲜粪便标本,提取粪便DNA进行肠道菌群16sRNA高通量测序,比较不同分组哮喘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通过物种随机森林和LEfSe分析物种间差异。结果不同炎症类型哮喘患者存在性别差异,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中女性患者占比更高(χ^(2)=4.14,P=0.042)。不同炎症类型哮喘患者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无明显组间差异,但微生物组间存在明显差异,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芽孢杆菌目(Bacillales)(P=0.029)、颤螺菌科(Oscillospiraceae)(P=0.015)相对丰度更高,在物种LEfSe分析中,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真菌(Fungi)相对丰度更高。结论不同炎症类型哮喘患者肠道菌群微生物存在组间差异,真菌是区分嗜酸粒细胞性哮喘和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肠道菌群差异的生物标志物。
- 闫崴李雪琦刘贝贝孙晓燕吴文英沈宁
- 关键词:哮喘基因组学真菌肠道菌群
- 北京市某城区大气超细颗粒物急性暴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研究大气超细颗粒物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招募45名COPD稳定期患者,采用定组研究方法,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进行4次临床随访,进行肺功能检查,收集尿样测定烟草内暴露标志物——可替宁水平,采集血样测定系统性炎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收集区域同期大气超细颗粒物粒数浓度和气象资料,利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大气超细颗粒物对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结果累积暴露1~7 d空气动力学直径20~50 nm颗粒物粒数浓度(PNC_(20-50))与患者FVC%预计值呈负向关联,PNC_(20-50)每升高四分位间距浓度,患者FVC%预计值变化-3.07%(95%CI:-5.06%~-1.07%)~-2.51%(95%CI:-4.27%~-0.74%)。累积暴露3~7 d空气动力学直径50~100 nm颗粒物粒数浓度(PNC_(50-100))与患者FVC%预计值呈负向关联,PNC_(50-100)每升高四分位间距浓度,患者FVC%预计值变化-5.07%(95%CI:-8.65%~-1.49%)~-3.16%(95%CI:-6.28%~-0.04%)。累积暴露1~7 d空气动力学直径≤100 nm颗粒物粒数浓度(UFPs)与患者FVC%预计值呈负向关联,UFPs每升高四分位间距浓度,患者FVC%预计值变化-3.99%(95%CI:-6.76%~-1.21%)~-2.48%(95%CI:-4.87%~-0.09%)。累积暴露5~6 d PNC_(50-100)与COPD患者FEV_1%预计值呈负向关联,PNC_(50-100)每升高四分位间距浓度,患者FEV_1%预计值变化-2.93%(95%CI:-5.61%~-0.24%)~-2.90%(95%CI:-5.63%~-0.18%)。以COPD患者系统性炎症标志物hs-CRP中位数进行分层,超细颗粒物在高系统性炎症COPD患者中有更强的降低肺功能效应。结论UFPs急性暴露与COPD患者肺功能存在负向关联,系统性炎症反应水平较高的COPD患者UFPs和肺功能关联的效应更明显。
- 王童宋晓明赵茜张怡陈婕徐洪兵刘贝贝孙晓燕贺蓓黄薇
- 关键词:超细颗粒物肺功能系统性炎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