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胜男

作品数:2 被引量:70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生育
  • 2篇生育期
  • 2篇气候
  • 1篇冬小麦
  • 1篇玉米
  • 1篇生育进程
  • 1篇水稻
  • 1篇气候变暖
  • 1篇气候资源
  • 1篇作物
  • 1篇作物生育
  • 1篇作物生育期
  • 1篇夏玉米
  • 1篇小麦
  • 1篇黄淮
  • 1篇黄淮海
  • 1篇黄淮海地区
  • 1篇变暖

机构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2篇陈长青
  • 2篇于欢
  • 2篇曹胜男

传媒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年份

  • 2篇201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近20年黄淮海地区气候变暖对夏玉米生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6
2015年
【目的】探求黄淮海地区近20年气候变暖对夏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夏玉米的高产稳产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黄淮海地区,包括河北、京津地区、河南、山东、安徽和江苏等地区进行区域研究,利用该地区近20年长期观察的气候数据和夏玉米生产数据以及历史产量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非线性多元回归等分析方法,明确气候因子(温度和降水)与夏玉米生育期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近20年间黄淮海大部分地区夏玉米生长季内区域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但存在地区间差异。降水方面,该区东北部的京津-河北地区与山东降水量呈下降的趋势。与1990s相比,2000s河北和山东夏玉米营养生长期天数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2 d和1 d,河南呈上升趋势,增加1 d;而生殖生长期呈上升趋势,分别上升4 d和2 d,河南下降1 d。全生育期天数有所增加,平均增加2 d和1 d。河南保持不变。利用F检验法分析审定品种和试验地玉米全生育期线性趋势一致性。结果表明,审定品种生育期和试验地玉米生育期变化呈现一致的趋势,说明品种的变化是影响夏玉米生育期的因子。采用线性偏回归测验法分析品种和气候因子对夏玉米生育期影响重要性。结果表明,气候因子是夏玉米生育期变化的主要因子,影响率占75.3%。黄淮海地区(除江苏外)夏玉米产量以增产为主。非线性分析表明,气温升高会导致黄淮海地区北部的河北与西部的河南夏玉米产量上升,东南部地区各省份夏玉米的减产。降水对该地区干旱少雨的北部地区夏玉米产量有正效应,对湿润多雨的南部地区有负效应。此外,当GDD10上升时,黄淮海地区北部的河北与西部的河南的夏玉米产量会随着上升,而东部和南部的山东、安徽与江苏夏玉米产量将会下降;整个黄淮海地区,当GDD30上升时,会造成
陆伟婷于欢曹胜男陈长青
关键词:气候变暖夏玉米黄淮海地区作物生育期
近20年江苏省气温和降水资源变化对稻麦生产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利用数理统计及非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探求江苏省近20a气温和降水资源变化对稻麦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0a平均温度(Tavg)、最高温度(Tmax)和最低温度(Tmin)年增加趋势为0.050℃、0.056℃和0.061℃,降水量(Prec)变化不明显。在近年气候变暖下,冬小麦全生育期和营养生长期呈显著缩短趋势(p<0.05),分别年缩短0.41d和0.70d,而生殖生长期年显著延长0.32d(p<0.05)。冬小麦营养生长期和全生育期长短与该时段Tavg、Tmax和Tmin呈显著负相关(p<0.05)。水稻生育期长短变化不大,呈现整体向后推移趋势。2000s与1990s相比,冬小麦生育期缩短,而冬小麦和水稻播期均推迟,因此麦-稻换茬时间延长5d,稻-麦换茬时间减少3d。近20a稻麦产量均呈增加趋势,稻麦周年产量每年极显著增加85.5kg/hm2(p<0.01)。利用非线性模型分析表明,Tavg、Tmax和Tmin每增加1℃稻麦周年单产分别增产0.47%、0.10%和1.92%,主要是因为冬小麦产量增加幅度大于水稻减产幅度。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可考虑推迟冬小麦播种,防止其冬前旺长。选育晚熟耐高温水稻品种,促进水稻生殖生长,提高产量。
于欢陆伟婷曹胜男陈长青
关键词:气候资源冬小麦水稻生育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