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陈
- 作品数:10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一种用于诊断冠心病的基因芯片及模型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测人外周血白细胞六种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和甲基化水平的寡核苷酸探针组合,所述六种关键基因为ATG7、BACH2、CDKN1B、DGKG、DHCR24、METTL7A,其核苷酸序列分别如SEQ ID N...
- 郑芳张晓康王陈贺丁冬
- 两个BDB1家系基因突变分析和产前诊断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对两个B1型短指(趾)(BDB1)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和产前诊断。方法:提取两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致病基因ROR2的第8外显子和一部分第9外显子进行突变筛查。提取两例孕妇血浆胎儿游离DNA和羊水细胞DNA,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超声检查评估胎儿表型。结果:两家系中发现同一杂合截短突变c.2273C>A(p.S758X)。无创产前筛查的结果表明,家系1中的Ⅲ3胎儿不携带c.2273C>A杂合突变,家系2中的Ⅲ4胎儿携带c.2273C>A杂合突变,该结果与羊水细胞DNA检测、超声检查的结果一致。结论:c.2273C>A杂合突变为两个BDB1家系的致病原因,推荐综合使用多个指标进行产前诊断。
- 王陈杨娜彭建红冯春张元珍曹云霞郑芳
- 关键词:产前诊断
- 三例成骨发育不全胎儿的基因变异分析和产前诊断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分析3例产前超声提示成骨发育不全胎儿的基因致病变异位点,为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4月至2019年9月,3例单胎妊娠孕妇产前超声提示胎儿成骨发育不全,均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引产终止妊娠并取胎儿组织提取DNA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可疑致病位点后,利用Sanger测序对胎儿及其父母进行验证,根据ACMG指南判定位点的致病性。结果:胎儿1携带COL1A1基因新发致病性c.2533G>A(p.Gly845Arg)杂合错义变异;胎儿2携带COL1A1基因新发可能致病性c.932G>A(p.Gly311Asp)杂合错义变异;胎儿3为TMEM38B基因致病性c.286dupT(p.Cys96Leufs*3)纯合变异,父母均携带该位点杂合变异,检索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EXAC等多个数据库均未收录,是此前未发表的新的TMEM38B基因变异位点。结论:COL1A1、TMEM38B基因突变可能是这3例成骨发育不全胎儿的致病原因。本研究结果丰富了成骨不全症(OI)基因突变谱,为患者的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重要依据。
- 靳冰玉王陈赵悦张晓康梁宾向阳卢丹郑芳
- 关键词:成骨不全症基因变异
- 1个结蛋白基因新突变致扩张型心肌病家系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分析
- 2022年
- 目的 对1个扩张型心肌病的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探讨其致病性基因变异位点,为遗传咨询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收集该家系现存成员的临床资料和外周血,采用外周血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采用全外显子组二代测序技术筛选出与扩张型心肌病相关的可疑致病性变异,用Sanger测序对变异位点进行验证,结合家系共分离分析及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如UniProt、PolyPhen-2和Mutation taster、ANTHEPROT、PyMOL等)综合验证和预测该变异的有害性,并根据ACMG指南对该变异位点进一步解读。结果 该扩张型心肌病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患病成员均携带结蛋白基因(desmin,DES),是未曾报道过的一种杂合错义新突变DES c.140G>T(p.Ser47Ile)。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显示,该突变可改变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增加其疏水性并使其抗原性下降,还可使该位点原有的氢键和潜在的磷酸化位点丢失。根据ACMG指南可将该突变解读为可能致病的变异。结论 新发现的DES基因c.140G>T(p.Ser47Ile)变异可能是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的致病原因,该家系患者出现临床表型的时间相对较早且预后不良,突变的检测有助于患者早期诊断与个性化的临床管理及治疗。
- 于莉宋贵波靳冰玉干学东邱雪平王陈程亚婷郑芳
-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结蛋白
- MiR-199a-3p/5p靶向DUSP5/MAP3K11调控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纤维化和迁移
- 2024年
- 目的:探讨miR-199a-3p/5p及其靶基因DUSP5/MAP3K11在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HPF)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外植体方法从手术切除的翼状胬肉组织中培养原代HPF,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验证其表型。MiR-199a-3p/5p模拟物和抑制剂转染HPF。细胞划痕试验、Transwell法测定细胞迁移能力。免疫蛋白印记分析(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靶基因DUSP5/MAP3K11和纤维化标志物的变化。免疫荧光法验证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的胞内定位。结果:与人结膜成纤维细胞相比,HPF的EMT和纤维化表型显著升高。MiRNA-199a-3p/5p模拟物下调DUSP5/MAP3K11,并促进HPF纤维化和EMT,miR-199a-3p/5p抑制剂上调DUSP5/MAP3K11,抑制HPF纤维化、EMT及迁移。结论:MiRNA-199a-3p/5p可能靶向DUSP5/MAP3K11,以调控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的纤维化、EMT和迁移能力。
- 朱阁王陈吴细英石洋郑芳袁玥琪燕星元严明
- 关键词:翼状胬肉纤维化再上皮化上皮-间质转化迁移
- 1个导致B1型短指的ROR2基因新突变的鉴定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对湖北省一个B1型短指(趾)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方法采集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根据ACMG指南判定位点的致病性,发现疑似致病位点后对家系患者和未受累亲属的该突变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家系中所有患者临床表型符合BDB1的特征,c.2239C>T(p.R747X)这一杂合致病突变在家系中与BDB1共分离。这一突变产生了部分结构域缺失的ROR2截短蛋白,检索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EXAC等多个数据库均未收录,是此前未发现的新的ROR2基因变异位点。进一步对R747及其上下游序列进行保守性分析,发现其在多个物种中高度保守。结论首次报道B1型短指(趾)ROR2基因c.2239C>T突变,丰富了ROR2基因突变谱,结合我们报道的另一个ROR2终止突变,提示ROR2基因的终止突变可能是湖北省BDB1疾病的主要致病基因突变。
- 程亚婷王陈邱雪平马建鸿马玲张铭靳冰玉赵悦张元珍郑芳
- 关键词:基因突变
- 新发现Leber先天性黑矇患者复合杂合突变位点c.1831T>C/c.2172T>A
- 2016年
- 目的:报告一例散发Leber先天性黑矇(LCA)家系的致病基因复合杂合突变位点c.1831T>C/c.2172T>A。方法:收集LCA患儿临床和家系资料,采集该家系成员患儿及其父母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先行目标区域捕获测序筛查已知的眼科遗传病相关基因,再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取候选基因,最后经Sanger法测序验证及对突变位点进行分子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高通量测序筛查结果证实患儿CRBI基因上存在复合杂合突变(c.1831T>C,p.S611P;c.2172T>A,p.Y724X)。c.2172T>A为无义突变,具有明显的致病性。Anthe_2000软件分析p.S611P突变未引起蛋白二级结构和疏水性明显变化。结论:CRBI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c.1831T>C,c.2172T>A)可能导致LCA8型的发生。
- 徐献群王陈吴业勤黄朱亮严明
- 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1例患儿的遗传学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1例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PHO)病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21年7月27日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就诊的1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疑似的剪接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并通过minigene实验进行体外功能验证;采用长片段PCR对疑似的外显子缺失变异进行验证。本研究通过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伦理号:[2021]伦审字62号)。结果WES结果显示患儿携带HPGD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包括父源性杂合缺失变异(Exon 3 del)和母源性杂合剪接变异(c.421+1G>T)。长片段PCR验证了患儿及其父亲存在包含第3外显子在内的7565 bp片段的杂合缺失(c.218-1304_324+6156del),minigene实验结果显示母源性的剪接变异导致了第4外显子的跳跃剪接。结论HPGD基因c.218-1304_324+6156del杂合缺失变异和c.421+1G>T杂合剪接变异可能是该患儿的致病原因,上述结果丰富了HPGD基因的变异谱,为受累家庭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 王陈邱雪平程亚婷李博宇张元珍马建鸿马建鸿
- 关键词: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
- 母源PAK3新发剪接变异导致X连锁智力障碍1例患儿的分析
- 2023年
- 目的探讨1例具有严重智力障碍和明显行为异常的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采集2020年12月2日就诊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1例具有智力障碍和行为异常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并通过Sanger测序对其家系成员进行共分离验证。采用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对患儿母亲携带的变异进行溯源,并通过minigene实验对剪接变异进行体外功能验证。结果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患儿携带母源性PAK3基因c.176-2A>G剪接变异。Sanger测序及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证实其母亲携带的变异为新发变异。Minigene实验结果证实其第2外显子存在异常剪接。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变异相关指南,该变异评级为致病性变异(PVS1+PS3+PM2_Supporting+PP3)结论PAK3基因c.176-2A>G变异可能是患儿的遗传学病因。上述发现丰富了PAK3基因的变异谱,为患儿家庭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 王陈邱雪平胡绘靳冰玉程亚婷赵悦周春马玲张元珍郑芳
- 一个中国汉族X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RPGR基因突变
- 2022年
- 目的:在一个具有特殊表型的X连锁色素性视网膜炎(XLRP)家系中确定致病基因并为该家系的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一例诊断为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先证者及其家系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眼部检查,对有条件采集外周静脉血的家系成员采集其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的方法筛选出先证者的潜在致病基因位点,用Sanger测序法对变异位点进行验证随后用遗传学数据库和相关文献等资料对突变位点进行分析。同时对先证者的女儿进行X染色体失活模式检测。结果:全外显子测序和Sanger测序结果共同显示先证者存在RPGR g.ORF15+673_674delAG(p.E809fs)的缺失突变,通过查阅数据库、文献等资料,发现该突变未在中国人群中报道过。该突变会导致氨基酸翻译的提前终止,从而导致蛋白产物的截短,引起相应的疾病。女性携带者(先证者的女儿)的X染色体失活模式为偏斜失活。结论:本研究证实了一个在中国汉族家系报道的RPGR基因突变g.ORF15+673_674delAG(p.E809fs),该突变不仅会导致男性患者有严重的视网膜色素变性(RP)表型,还会导致女性携带者表现出从轻微到严重症状的广泛临床特征。
- 赵悦张进王陈靳冰玉梁宾张晓康向阳郑芳
- 关键词:基因突变视网膜色素变性X染色体失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