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青龙

作品数:3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岩体
  • 2篇同位素
  • 1篇底侵
  • 1篇底侵作用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 1篇岩浆
  • 1篇岩浆混合
  • 1篇岩石
  • 1篇岩石成因
  • 1篇印支期
  • 1篇锆石
  • 1篇夏甸金矿
  • 1篇流体
  • 1篇金矿
  • 1篇花岗岩
  • 1篇花岗质

机构

  • 3篇南京大学

作者

  • 3篇姜耀辉
  • 3篇青龙
  • 2篇倪春雨
  • 1篇王国昌
  • 1篇朱书奇

传媒

  • 3篇高校地质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江西中部新丰街花岗质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和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被引量:2
2016年
对江西中部新丰街花岗质岩体开展了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以及元素和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并探讨了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结果表明,新丰街岩体由二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组成;两者均形成于晚侏罗世(~148 Ma);二云母花岗岩SiO_2含量为75.71%~78.36%,为弱过铝质—强过铝质岩石,属高钾钙碱性系列,Mg#变化于0.26~0.34,具有较低的Ga/Al比值(绝大部分<2.6×10^(-4))和较低的Zr+Nb+Ce+Y含量(<350×10^(-6)),全岩εNd(t)为-10^-8.2,锆石原位ε_(Hf)(t)为-15.7^-9.4;黑云母花岗岩SiO_2含量为71.25%~74.41%,主要为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也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Mg#变化于0.32~0.37,同样具有较低的Ga/Al比值(绝大部分<2.6×10^(-4))和较低的Zr+Nb+Ce+Y含量(<350×10^(-6)),全岩初始87Sr/86Sr比值为0.7136~0.7153,εNd(t)为-10.0^-8.9,锆石原位ε_(Hf)(t)值为-16.5^-10.9。通过综合研究认为二云母花岗岩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是由下地壳中变质泥岩在相对较低温度下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的;黑云母花岗岩具有I型花岗岩特征,是由下地壳中长英质火成岩在相对较高温度下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的。岩体侵位于由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陆缘弧构造环境。
朱书奇姜耀辉王国昌倪春雨青龙
关键词:LA-ICP-MS锆石U-PB年龄SR-ND-HF同位素
胶东夏甸金矿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H-O、He-Ar、Sr-Nd-Pb同位素证据被引量:12
2019年
夏甸金矿是胶东金矿集区中一处大型焦家式矿床。文章在详尽的岩相学和矿相学研究基础上,对该矿床进一步开展了H-O同位素并首次开展了He-Ar和Sr-Nd-Pb同位素示踪研究,为该矿床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提供了新的制约。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H-O同位素(δDV-SMOW=-102.3‰^-93.9‰,δ18OH2O=-0.2‰~1.6‰)揭示出成矿流体主要为富集地幔流体,并有少许大气降水加入;黄铁矿中He-Ar同位素[3He/4/He=0.58×10?6~1.90×10?6(0.42~1.36Ra),40Ar/36Ar=724.7~1358.4]同样表明成矿流体以富集地幔流体为主导;矿石及蚀变岩的Nd-Pb同位素既不同于围岩花岗岩,也不同于基底变质岩,与胶东地区中生代软流圈地幔起源的玄武岩也相差甚远,而与胶东地区中生代富集岩石圈地幔起源的煌斑岩相一致,但它们的初始87Sr/86Sr比值明显高于煌斑岩,甚至高于围岩花岗岩。Sr-Nd-Pb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并在其上升过程中与基底变质岩发生了相互作用。
杜佛光姜耀辉青龙倪春雨
关键词:夏甸金矿HE-AR同位素SR-ND-PB同位素成矿流体
江西印支期蔡江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2
2022年
文章报道了江西蔡江花岗质岩体中发现暗色微粒包体,以及这些包体的地质、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包体多呈椭圆状,显示淬冷边和反向脉,具有典型的岩浆结构并含有针状磷灰石,有的包体含有长石捕虏晶。包体具有相对较低的SiO_(2)(低至57.05 wt%)和较高的MgO+Fe_(2)O_(3)(高达14.21 wt%)含量。LA-ICP-MS锆石U-Pb定年数据表明,包体形成于晚三叠世(224 Ma),与寄主花岗岩(230~228 Ma)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上述特征表明,包体是离散的幔源偏基性岩浆团或者是幔源与寄主岩浆混合的产物。原始包体岩浆属于超钾质岩浆,可能是通过岩石圈地幔中交代成因的金云母辉石岩脉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的。暗色微粒包体的发现为幔源岩浆底侵提供了直接证据,从而为蔡江花岗质岩石形成于较高温度提供佐证。该研究对于进一步探讨华南印支期花岗岩形成的热源机制具有意义。
刘运超姜耀辉青龙杜佛光
关键词:暗色微粒包体岩浆混合底侵作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