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路路
- 作品数:9 被引量:142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过去千年太阳活动异常期的中国东部旱涝格局
- 根据过去千年中国东部旱涝等级资料,采用各级旱涝发生几率的比率差指标,参照新近重建的5条过去千年太阳活动序列,重建了其间11个太阳活动异常期的中国东部旱涝格局。结果 发现:在11个太阳活动异常期,中国东部旱涝格局各不相同。
- 葛全胜刘路路郑景云郝志新
- 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的理论范式被引量:24
- 2021年
- 全球环境变化和经济快速发展导致自然灾害的增加,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社会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面对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的严峻形势,人类社会必须建设得足够强大,以应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风险。在提出"构筑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减轻自然灾害风险"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韧弹性的确切涵义,通过综合灾害防御、损害恢复和应急管控,诠释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的内涵、组分和结构;建立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的指标体系和定量表征方法,评估案例区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的状况;进而针对城乡差异设计建设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的途径。依此,系统性地构建了包括概念—结构—指标—途径的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理论范式。建设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这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高度一致。研究旨在推动综合应对自然灾害风险,探索建设"更强、更安全、更持续"的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途径,支撑国家防灾减灾战略转变、实施"关键领域与薄弱环节九大工程"。
- 吴绍洪高江波高江波韦炳干张继权王军王军刘路路刘路路许尔琪
- 关键词:理论范式风险管控
- 过去千年太阳活动异常期的中国东部旱涝格局被引量:30
- 2016年
- 根据过去千年中国东部旱涝等级资料,采用各级旱涝发生几率的比率差指标,参照新近重建的5条过去千年太阳活动序列,重建了其间11个太阳活动异常期的中国东部旱涝格局。结果发现:在11个太阳活动异常期,中国东部旱涝格局各不相同。其中在5个太阳活动极小期(1010-1050年、1280-1350年、1460-1550年、1645-1715年、1795-1823年),中国东部旱涝格局虽不一致,但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出现偏旱(涝)的几率更高;而在2个太阳活动极大期和4个太阳辐射高值期,中世纪极大(1100-1250年)整个东部多偏旱,1845-1873年的太阳辐射高值期,整个东部多偏涝;其余4个时段(1351-1387年、1593-1612年、1756-1787年、1920-2000年)则旱涝相间出现。集合平均表明:在太阳活动极小期,中国东部呈自南向北的"涝—旱—涝"分布:长江流域偏旱,南北两侧的华南沿海和华北平原偏涝,且西北东部及西南偏旱;而在太阳活动极大期和太阳辐射高值期,长江流域及西北东部多偏涝,华南和华北多偏旱。
- 葛全胜刘路路郑景云郝志新
- 贵州省饱和水汽压差时空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
- 2024年
- 饱和水汽压差(VPD)是表示区域大气干燥程度的重要指标,分析贵州省VPD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对明晰气候变化规律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中国气象局提供的CN05.1格点化观测数据集,量化并分析了1961—2022年贵州省喀斯特区域和非喀斯特区域VPD及其时空变化特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识别了影响VPD变化的主要气象要素并分析了基于VPD的干旱危险性。结果发现:贵州省年际和季节尺度VPD存在显著的升高趋势,其中喀斯特区域和非喀斯特区域春季和夏季VPD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均呈现相反的格局;以VPD为指标的贵州省干旱危险性显著升高,非喀斯特区域速率更快;气温和相对湿度是贵州省年际和季节尺度上VPD变化的主导气象要素,不同区域年和季节尺度上不同气象要素的贡献率稍有差异。
- 高江波黄奉献刘路路
- 关键词:干旱危险性
- “一带一路”陆域地理格局与环境变化风险被引量:42
- 2018年
-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在新时期推动国际合作共赢的倡议,旨在打造绿色、健康、智力、和平丝绸之路,保障"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共同发展。系统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环境特征、演化趋势与未来风险格局,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科学基础。应用遥感监测、统计资料,探究"一带一路"陆域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环境要素空间分布特征和时空差异;依据经典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论,将"一带一路"陆域划分为中东欧寒冷湿润区、蒙俄寒冷干旱区、中亚西亚干旱区、东南亚温暖湿润区、巴基斯坦干旱区、孟印缅温暖湿润区、中国东部季风区、中国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等9个区域。结合模型模拟、情景预估等技术手段,将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方法论用于预估未来30年高温热浪、干旱和洪涝等突发性极端事件的灾害风险,以趋势—基线对比方法预估宏观生态系统、粮食生产等渐变事件的风险。结果显示,亚欧大陆西部将是暖干趋势;青藏高原两侧区域高温热浪高风险;中东欧寒冷湿润区东部干旱高风险;孟印缅温暖湿润区和中国东部季风区洪涝高风险;荒漠边缘区域为生态脆弱高风险区;中低纬区域为粮食减产高风险区。
- 吴绍洪刘路路刘路路高江波刘燕华冯爱青
- 关键词:环境变化
- 气候变化和物候变动对东北黑土区农业生产的协同作用及未来粮食生产风险被引量:24
- 2022年
-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中国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然而,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黑土区气候及物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力的综合影响并不清晰,未来农业生产风险评估的定量化程度不够,风险等级制定缺乏依据。本文借助遥感产品、气候资料和模拟数据等资料,综合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相关分析及干旱危险性指数等方法,探究东北黑土区作物物候动态及其气候响应特征,辨识气候与物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复合效应及未来可能风险。结果表明:(1)2000—2017年东北黑土区29.76%的区域作物生长季开始期呈显著延后趋势,16.71%的区域作物生长季结束期呈提前态势,生长季开始期受气温的影响范围广,且滞后时间长;生长季结束期与前期气候变化关系更加密切,且带状差异性响应格局尤其明显。(2)气候变化和物候期改变对作物生产的解释能力较生长季同期气候变化的解释能力增加了70.23%,解释面积扩大了85.04%。(3)RCP8.5情景下东北黑土区粮食总产量呈现上升趋势,粮食生产风险表现出“南增北减”的演变特征,风险区面积不断扩大,全球温升2.0℃时,松嫩黑土亚区南部粮食减产量可能达到10%。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气候—物候—作物生产的关联机理及未来粮食生产风险,对制定气候变化应对策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高江波刘路路郭灵辉孙东琪刘婉露侯文娟吴绍洪
- 关键词:东北黑土区植被物候植被生产力
- “一带一路”陆域环境格局与未来风险
- '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打造绿色、健康、智力、和平丝绸之路,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是国家根本战略需求。系统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环境特征、演化趋势与未来风险格局,是'一带一路'建...
- 刘路路吴绍洪高江波戴尔阜刘燕华冯爱青
- “一带一路”陆域环境格局与未来风险
- "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打造绿色、健康、智力、和平丝绸之路,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是国家根本战略需求。系统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环境特征、演化趋势与未来风险格局,是"一带一路"建...
- 刘路路吴绍洪高江波戴尔阜刘燕华冯爱青
- 气候变化风险及其定量评估方法被引量:24
- 2018年
- 风险评估是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核心课题之一,减缓和适应战略的理论需求推动下发展出许多定量评估方法,完成了大量的评估工作。然而,已有研究在气候变化的风险构成上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且评估方法论在整体上缺乏对致险因子与承险体的集成分类。基于此,本文明晰气候变化风险构成,包括致险因子的危险性、承险体的暴露度与脆弱度及其相互关系,明晰了风险产生与变化逻辑。融合致险因子与承险体特征,将气候变化风险定量评估方法归纳为突发事件和渐变事件两类,并分别进行了理论阐述和案例剖析。最后,根据气候变化风险的研究现状和评估需求,从温升目标、脆弱性曲线、适应措施等方面提出未来展望。
- 吴绍洪高江波高江波刘路路刘路路
- 关键词:气候变化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