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皓 作品数:24 被引量:61 H指数:5 供职机构: 广东海洋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湛江市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文化科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一种管角螺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角螺饲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管角螺饲料由如下质量配比的原料:小杂鱼30‑40份、乌贼3‑5份、翡翠贻贝肉10‑15份、鳗鱼专用饲料45‑55份,和加入量以原料总质量计为2‑5g/kg的L‑丙氨酸以及原... 罗杰 刘皓 王中铎 刘丽 李锋 刘楚吾文献传递 杂色龙虾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2 2014年 为了解杂色龙虾(Panulirus versicolor)线粒体基因组多态位点及遗传变异,对龙虾类的分类研究奠定基础,作者通过常规PCR步移扩增法获得杂色龙虾线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了其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以及基因排列情况,并结合中国龙虾(Panulirus stimposni)、波纹龙虾(Panulirus homaru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综合分析了龙虾属线粒体编码基因多态位点及基因变异状况。结果表明:杂色龙虾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为15 700 bp,由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 RNA基因、2个r RNA基因和D-loop区组成,保持了泛甲壳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原始排列。杂色龙虾线粒体DNA的碱基组成具有AT偏好性,A+T含量为67%,4种碱基的含量分别为(A=34.6%,T=32.1%,C=20.5%,G=12.8%)。预测了杂色龙虾18个t RNA以及2个r RNA的二级结构。龙虾属线粒体基因组中的nad 2、nad 5基因以及D-loop区的多态位点比例较高,适合作为分子标记用于龙虾类系统进化关系、种内多态性以及遗传分化等方面的研究。 刘皓 姚维 刘海情 刘楚吾 刘丽关键词:线粒体基因组 RNA二级结构 《动物生物学》课程实习教学改革的探讨 2016年 动物生物学课程野外实习是生物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针对目前部分高校动物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改革的应对措施及建议,主要着力于实习基地、实习指导书、实习与科研结合等方面。旨在为提高高校动物生物学课程野外实习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帮助。 曹伏君 刘皓 李长玲关键词:动物生物学 课程实习 教学改革 一种管角螺人工育苗中幼螺的培育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角螺人工育苗中幼螺的培育方法,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步骤是管角螺亲螺产出卵囊后3~5天,开始在室外水泥池培养供初孵幼螺摄食的底栖硅藻,底栖硅藻的附着基为白色的PVC塑料波纹瓦;幼螺从卵囊孵出前2~3天... 罗杰 王中铎 李锋 曹伏君 刘皓文献传递 《动物生物学》课程实习考核模式探索 被引量:1 2017年 动物生物学课程实习考核改革需要充实实习考核内容,坚持以学生动手实践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实行动手操作、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曹伏君 叶宁 刘皓关键词:动物生物学 课程实习 一种管角螺人工育苗中幼螺的培育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角螺人工育苗中幼螺的培育方法,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步骤是管角螺亲螺产出卵囊后3~5天,开始在室外水泥池培养供初孵幼螺摄食的底栖硅藻,底栖硅藻的附着基为白色的PVC塑料波纹瓦;幼螺从卵囊孵出前2~3天... 罗杰 王中铎 李锋 曹伏君 刘皓饵料对大海马幼鱼生长与存活影响 被引量:5 2018年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初孵及培养一段时间的大海马幼鱼分别投喂不同的饵料,以观察不同饵料对幼鱼的生长与存活影响。刚孵出的大海马幼鱼[体长平均0.85±0.03(cm)]开口摄食时分别投喂卤虫幼体(A)、轮虫(B)、桡足类幼体(C)及桡足类幼体+蒙古裸腹蚤幼体(D),经20d培育,实验结果显示:投喂(B)、(C)和(D)3组饵料的幼鱼其体长、存活率方面差别不大,而投喂卤虫幼体(A)的幼鱼其体长最小、存活率最低,只有(2.53±0.07)cm和(67.0±5.0)%,多重分析比较还未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20日龄的大海马幼鱼[平均体长(2.72±0.04)cm]分为E、F、G 3组,分别投喂凡纳滨对虾糠虾(仔虾)、冷冻糠虾、卤虫成体作为饵料。经60d培育后,结果表明,其中投喂凡纳滨对虾糠虾(仔虾)作饵料的这组效果最好,幼鱼的体长、存活率分别为(7.29±0.07)cm和(88.5±5.6)%,卤虫成体培育效果最差,体长、存活率只有(6.99±0.12)cm和(71.5±5.1)%。幼鱼体长3.0~5.5cm时,其体长日增长率达到最大,之后随着体长的增加,体长日增长率也随之下降,多重分析比较显示,差异水平显著(P<0.05)。 罗杰 李锋 刘皓 曹伏君 王中铎关键词:幼鱼 饵料 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opterus)卵巢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7 2016年 本研究通过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对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opterus)卵巢的发育进行了组织学研究,以期了解红鳍笛鲷的繁殖特性,为其人工繁殖和育苗提供参考资料。研究结果表明:红鳍笛鲷卵巢发育到生长成熟的过程,即卵巢从第1期发育到第4期,其生殖细胞可分为Ⅰ时相(卵原细胞),Ⅱ时相、Ⅲ时相、Ⅳ时相卵母细胞,在第2、3、4期卵巢中都发现有退化的卵母细胞形成的闭锁滤泡。4—6月龄卵巢分化完全,卵巢腔形成。卵原细胞从分散排列到成团排列在蓄卵板靠近卵巢腔一侧。8—25月龄的卵巢处于第2期,此时主要是Ⅱ时相的卵母细胞和卵原细胞,还有少数Ⅲ时相的卵母细胞。25月龄卵巢处于第3期,卵母细胞主要为Ⅲ时相和Ⅱ时相,也有少量的Ⅳ时相的卵母细胞,还有卵原细胞。2.5—3龄红鳍笛鲷卵巢可达4期,卵巢内多数为Ⅳ时相卵母细胞和Ⅲ时相卵母细胞,也有一定数量的Ⅱ时相卵母细胞和少数分散分布的卵原细胞。 刘皓 张玉红 罗杰 刘楚吾 刘丽关键词:红鳍笛鲷 卵巢发育 卵母细胞 组织学 一种提高大海马人工育苗成活率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大海马人工育苗成活率方法。本发明针对目前大海马人工育种存在病害严重而影响育苗成活率的突出问题,将育苗用水依次经次氯酸钠杀菌、硫代硫酸钠中和处理,海马亲本、生物饵料用福尔马林进行消毒;育苗阶段当大海马幼... 罗杰 刘皓 王中铎 刘丽 李锋 刘楚吾文献传递 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opterus)胚胎发育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5 2015年 通过显微直接观察法对红鳍笛鲷胚胎发生的形态学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红鳍笛鲷人工繁殖、育苗提供参考资料。红鳍笛鲷胚胎的形态发生过程可分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等6个阶段,24个时期。红鳍笛鲷受精卵为浮性卵,透明而呈圆球形,内有一大油球,在水温28℃、海水盐度32.2的条件下,受精后15 min原生质隆起形成胚盘;受精后30 min进行第1次卵裂,为盘状卵裂;受精后3 h,胚胎进入高囊胚期;受精后6 h 27 min,胚胎发育至原肠期;受精后9 h 36 min形成神经板,继而神经板前端分化出前脑泡、中脑泡和后脑泡;脑泡分化后,视囊、听囊、晶状体等相继形成;受精后15 h 32 min尾芽形成;受精后约20 h,仔鱼出膜。其发育过程与黄鲷、金头鲷、点带石斑等其他海水鱼相似。 刘皓 罗杰 刘楚吾关键词:红鳍笛鲷 胚胎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