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森林生态与保育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 作品数:19 被引量:150H指数:7
- 相关作者:马倩卢文科秦茜赵明威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全球桉树人工林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被引量:54
- 2018年
- 桉树人工林是世界人工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木材供给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桉树人工林,使全球桉树人工林的面积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近15年来全球桉树人工林面积年平均增长110万hm^2。面对可利用林地资源的限制、立地条件的制约、气候变化的胁迫、社会对林产品需求的变化,以及社会舆论博弈的影响,世界桉树人工林必将在营林制度、经营策略和经营途径方面发生深刻变化和重大调整。营林制度上由短周期纯林连作的林分经营转变为短中长周期循环混交轮作的景观经营,经营策略上从注重桉树造林面积扩张转变为人工林单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全面提升,经营途径上更加重视多目标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将成为未来桉树人工林发展的主流趋势。然而,在由单一的木材经营转变为多目标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过程中,桉树人工林仍将保持以木材生产为主导功能的发展格局,这是桉树人工林的比较优势和特点决定的。但有效权衡和协同桉树木材生产主导功能与其他生态服务功能是今后经营的方向。
- 温远光周晓果喻素芳朱宏光
- 关键词:桉树人工林多目标生态系统服务
- 不同林地清理和培肥措施对桉树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探讨不同林地清理方式下不同培肥措施对植物多样性的作用规律,为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两种不同林地清理(火烧清理和人工清理)和3种不同培肥措施(加炭C、加氮N和套种绿肥)处理试验,比较研究不同林地清理和培肥措施的独立和交互作用对桉树人工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火烧清理和人工清理4年后,火烧清理林地的物种丰富度显著低于人工清理林地(P<0.001);两种清理方式下加C、加N和套种绿肥均明显改变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但优势种保持不变,均为蔓生莠竹、弓果黍、小花露籽草和五节芒(套种绿肥中的小花露籽草除外),显著降低植物多样性指数(包括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两种清理方式各处理林下植物功能群谱完全相同,均表现为禾草植物>木本植物>蕨类植物>藤本植物>杂草植物>入侵植物;两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火烧清理和人工清理条件下,加C、加N、套种绿肥处理均极显著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林地清理方式与不同处理的交互作用也对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产生极显著的影响。【结论】火烧和人工清理林地及加C、加N、套种绿肥等培肥措施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存在显著影响。从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视角出发,在桉树人工林的经营中应尽量减少加C、加N和套种绿肥等培肥措施的应用。
- 温远光温远光陶彦良蔡道雄周晓果蔡道雄贾宏炎明安刚朱宏光陆艳仙贾宏炎李武志
- 关键词:桉树人工林林地清理加氮植物多样性
- 广西天然林中藤本植物区系组成及系统发育多样性
- 藤本是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的重要组分,在过去几十年中藤本的多样性在热带森林增加,有可能导致森林的多样性减少,碳储量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引起广泛关注。本研究以《广西植被志要》中共355个样地数据(喀斯特森林、海拔<1000...
- 唐一思石慰曾文豪郑维艳曹坤芳
-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亚热带
- 文献传递
- 七个甘蔗品种叶片解剖结构特征与光合能力和耐旱性的关联被引量:24
- 2017年
- 甘蔗(Saccharum L.)是重要的糖料作物,典型的C4植物。选育抗旱甘蔗品种是当前生产上一个重要任务。本文选择抗旱性不同的7个甘蔗品种,进行桶栽实验,从叶片解剖结构、光合特性和耐旱性方面探讨它们的水碳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叶片厚度、表皮厚度、叶肉细胞厚度表现为强抗旱>中等抗旱>弱抗旱品种;(2)抗旱性强的品种叶脉密度显著高于抗旱性较弱的品种,气孔密度、叶脉密度和净光合速率(P_n)正相关;(3)强抗旱性品种的叶片具有较高的维管束鞘面积比率(BS:M),这种BS:M与Pn、水分利用效率正相关,与叶片膨压丧失点负相关;(4)叶片耐失水能力与P_n正相关。综上可知,抗旱性强的甘蔗品种更具碳水代谢优势,它们的高BS:M既提高了叶片供水能力,又提高了叶片CO_2浓缩能力,进而有利于获得高光合速率;同时,甘蔗的耐旱性与光合能力保持协调。研究结果对甘蔗抗旱栽培和育种具有参考意义,也为解释C_4草本植物高光合效率提供了新证据。
- 秦茜朱俊杰关心怡于天卉曹坤芳
- 关键词:甘蔗光合特征水分关系
- 大明山常绿阔叶林冠层垂直结构与林下植物更新被引量:17
- 2017年
- 2009—2011年,在广西大明山常绿阔叶林一个典型坡面的上坡、中坡和下坡分别建立24个20 m×20 m的固定样地,测定不同林冠层次(上层、中层和下层冠高分别为:>8、4~8和0~4 m)的覆盖度并监测林下植物的更新,研究林冠垂直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林下植物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2008年特大冰冻灾害后森林的恢复,林冠总覆盖度显著增加,从2009年的54.0%提高到2011年的67.4%,不同冠层覆盖度和恢复增长存在显著差异,上层林冠覆盖度显著高于中、下层,而中、下层林冠的恢复增长显著优于上层林冠.林下更新的木本植物共55种,优势科和优势种与现有群落的基本一致.同一年份不同坡位林下更新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但同一坡位不同年份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冠层的覆盖度与更新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和多度相关性不显著;中层、下层和林冠总覆盖度与林下更新植物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冠层覆盖度显著影响着林下更新,中、下层林冠对林下更新植物多样性的作用更明显.
- 周晓果温远光朱宏光王磊李晓琼
- 关键词: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
- 广西地区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山地森林树木物种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结构比较
- 本文以广西地区植被调查集资料总共365个群落样方(样方面积在300-1000m2,50%左右为400m2)为基础,将样方分为海拔≤1000m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以及海拔>1000m的非喀斯特森林三类生境,探讨这三种生境森...
- 曾文豪石慰唐一思郑维艳曹坤芳
-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
- 文献传递
- 红树林植物逆境胁迫生理响应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0年
- 红树林是一种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海洋与陆地的动态交界面,周期性遭受海水浸淹的特殊生态系统。鉴于红树林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效益和生态系统的特殊性,逆境胁迫生理逐渐成为研究者们的关注重点。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学者对红树林逆境胁迫下生理响应的研究概况和成果进行了综述。近年来红树林植物主要受到其生境盐胁迫和环境低温的胁迫,以及来自于环境污染致使其生存环境受到的胁迫等。研究结果显示,盐度和低温胁迫下红树林会改变自身的水力结构以确保在胁迫环境下能够保障水分运输的安全性;此时光合作用会明显受损,但一定范围内的盐度却不会对红树林植物造成损害;红树林植物受胁迫使其抗性酶活性提高,从而提高红树林植物本身的耐受性;转录组学分析也揭示红树林在逆境胁迫下的差异表达基因水平和基因功能的富集主要表现在生长发育和代谢以及应激响应上。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逆境胁迫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未来研究方向应结合多层次以及抓住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特殊性,更加深入探究逆境胁迫下的响应机制,为保护红树林资源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 马忠才Alison Kim Shan Wee
- 关键词:红树林植物低温胁迫盐胁迫转录组
- 七个甘蔗品种叶片解剖结构特征与光合能力和耐旱性的关联
- 甘蔗(Saccharum L.)是重要的糖料作物,典型的C4植物.选育抗旱甘蔗品种是当前生产上一个重要任务.本文选择抗旱性不同的7个甘蔗品种,进行桶栽实验,从叶片解剖结构、光合特性和耐旱性方面探讨它们的水碳协调关系.结果...
- 秦茜朱俊杰关心怡于天卉曹坤芳
- 关键词:甘蔗光合特征水分关系
- 红树林植物气孔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及其与水力功能的协调被引量:6
- 2017年
- 红树林植物长期生活在高盐、高光的环境中,其气孔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行为及其气孔运动行为是否受自身水力功能的调控仍缺乏了解。本研究以9种红树林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它们的叶片气孔导度(G_s)对光照以及蒸汽压差(VPD)的响应曲线、G_s日变化、叶片的凌晨水势(Ψ_(pd))和中午最低水势(Ψ_(min))以及叶片导水率(K_(leaf))。结果显示:红树林植物的G_s均随光强的增加而线性增大,并且Ψ_(pd)越高的植物往往对光强有更强的响应。而随VPD的升高,9种红树林植物表现出3种不同的气孔响应模式:(1)G_s不断上升;(2)G_s先升后降;(3)G_s先降低然后维持在低值水平。这种不同的气孔响应行为可能与植物的叶片解剖特征以及不同的水分利用策略有关。叶片的Ψ_(pd)和Ψ_(min)均与一天中最大G_s呈显著线性相关,高的叶片水势有助于植物达到更高的G_s。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红树林植物K_(leaf)与一天中的最大气孔导度(G_(max))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红树林植物的气孔行为与水力功能是相互协调的。
- 司怀通于天卉关心怡蒋国凤曹坤芳
- 关键词:红树林植物气孔导度水势
-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下生物炭和氮添加对桉树红锥混交林土壤养分的影响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阐明不同林地清理方式下(火烧清理和人工清理)生物炭和氮添加对桉树红锥混交林土壤养分的影响,为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在火烧清理和人工清理林地的桉树红锥混交林中,设置生物炭和氮添加的控制实验,研究生物炭和氮添加对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有效磷(AP)和有效钾(AK)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林地清理方式下,生物炭和氮添加对林地土壤养分的影响存在差异:与对照相比,人工清理林地时,添加生物炭显著增加了20~40cm土层的AP含量;氮添加极显著增加了0~10cm土层的SOC、TP、AP含量和C∶N;10~20cm土层的SOC、AK含量,20~40cm土层的AP和AK含量也显著增加;而0~10cm土层的N∶P则极显著降低。林地清理方式为火烧清理时,生物炭添加极显著增加0~10cm土层的TP含量,而0~10cm、10~20cm土层的SOC和AK含量,0~10cm土层的C∶N,10~20cm的AP∶TP、C∶P以及0~10cm、10~20cm、20~40cm土层的AK∶TK显著降低,0~10cm土层的AP含量、AP∶TP、C∶P和N∶P更是极显著降低。氮添加显著降低10~20cm土层的N∶P以及0~10cm土层的AP∶TP,0~10cm土层的AP含量以及10~20cm的TN含量下降达到极显著水平。【结论】人工清理林地条件下,实施生物炭和氮添加有利于提高桉树红锥混交林的土壤养分。
- 陶彦良周晓果温远光温远光陆艳仙朱宏光赵明威蔡道雄贾宏炎李武志蔡道雄
- 关键词:桉树红锥混交林土壤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