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浩 作品数:66 被引量:184 H指数:7 供职机构: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药专项基金 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文化科学 更多>>
CD44V6和MMP-2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研究黏附分子CD44V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相互关系及其与甲状腺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114例甲状腺肿瘤组织中CD44V6和MMP-2的表达。结果:CD44V6和MMP-2在3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6%和73.5%,在41例甲状腺滤泡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s,FTC)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7%和75.6%,均高于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甲状腺癌组织中MMP-2和CD44V6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r=0.4828,P<0.001)。且两者表达与甲状腺癌的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结论:CD44V6和MMP-2的表达与甲状腺癌分化程度、浸润和转移关系密切。CD44V6和MMP-2检测对甲状腺癌的诊断、分化程度、转移趋势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是甲状腺癌侵袭、转移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标志物。 肖荣霞 赵瑾 胡文浩 徐丽丽 桑伟 田亮 蒋金芳 梁伟华关键词:甲状腺癌 CD44V6 MMP-2 横纹肌肉瘤中PAX3-FKHR和PAX7-FKHR融合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7 2003年 目的 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检测石蜡包埋横纹肌肉瘤中PAX3 FKHR和PAX7 FKHR融合基因mRNA的表达并探讨其在横纹肌肉瘤病理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一步法RT PCR技术对 15例石蜡包埋横纹肌肉瘤和 15例非横纹肌源性小圆细胞肿瘤 (对照组 )的PAX3 FKHR和PAX7 FKHR融合基因mRNA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 6例腺泡型横纹肌肉瘤中4例有PAX3 FKHR或PAX7 FKHR融合基因mRNA的表达 (3例表达PAX3 FKHR融合基因 ,1例表达PAX7 FKHR融合基因 ) ,8例胚胎型横纹肌肉瘤、1例多形型横纹肌肉瘤及 15例对照组肿瘤组织中无PAX3 FKHR和PAX7 FKHR融合基因表达。结论 检测横纹肌肉瘤组织中PAX3 FKHR和PAX7 FKHR融合基因mRNA的表达有助于横纹肌肉瘤的诊断和分型。 常彬 尹保民 李锋 李新霞 陆天才 胡文浩 蒋金芳 施达仁关键词:横纹肌肉瘤 融合基因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肾未分化癌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2007年 目的:探讨肾未分化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手术切除的2例肾未分化癌进行巨检、镜检和免疫组化染色,结合文献报道2例分析其特点。结果:结合国内报道2例,共4例,男3例,女1例,男:女性别比例为3:1;发病年龄59—74岁,平均年龄68.2岁。临床症状有血尿、腰痛、发热,伴发肾结石。肿瘤均为单发,直径4—8厘米。大体,灰黄、灰红色。伴坏死、出血。镜下:瘤细胞分化低,片状,细胞圆形、梭性,胞质嗜酸或略淡染,可见多核瘤巨细胞。免疫组化表达CD10,CK,VIM,P53强阳性表达。两例随访死亡。结论:肾未分化癌是一种少见肿瘤,发病年龄较大,预后差。诊断需结合免疫组化检查,P53基因突变可能与肾未分化癌发生发展相关。 邹泓 胡文浩 李锋骨关节炎滑膜uPA,uPAR,tPA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8 2004年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在OA的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滑膜组织中uPA,uPAR,tPA的表达。结果40例OA滑膜中阳性表达uPA31例(775%)、uPAR22例(55%)、tPA37例(925%)。10例对照滑膜中阳性表达uPA2例(20%)、uPAR1例(10%)、tPA8例(80%)。阳性表达主要分布在滑膜衬里层细胞。结论uPA系统可能参与介导软骨降解。促进OA的发生发展;而tPA可能与OA关系不密切。 李茂强 史晨辉 李宽新 胡文浩 王永明 刘维钢 董金波 李洪安关键词:骨关节炎 滑膜 UPA UPAR TPA 胆囊小细胞癌1例及文献复习 2003年 邹泓 胡文浩 陆天才 李锋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特征 诊断病理学课程教学研究 2008年 诊断病理学是临床病理诊断专业方向班开设的一门专业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主干课程,学生理解与掌握该课程较难。为培养较出色的病理诊断专业人员,结合理论与实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在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索,希望能为诊断病理学教学研究提供一些经验与借鉴。 郑兴征 杨安强 陶林 潘晓琳 李锋 胡文浩 赵瑾 李新霞关键词:诊断病理学 教学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临床病理研究(附10例报道) 被引量:5 2009年 邹泓 李锋 庞丽娟 胡文浩 李洪安 蒋金芳 梁伟华 孙振柱 王春 王嘉志 王诸成关键词:肾肿瘤 病理学 肾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具有恶性形态、复发或转移行为的肾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mixed epithelial and stromal tumor of the kidney,MESTK)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复发性MESTK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送检肾及周围组织一个,肿瘤大小8 cm×5 cm×2 cm,质软,切面囊实性,部分区似灰红色息肉样物。镜下见肿瘤为囊、实性区域构成,可见大小不等的囊腔,囊壁被覆立方、柱状及复层上皮,部分上皮下见子宫内膜间质样组织,部分区上皮似成釉上皮样、条索状;实性区主要为梭形间质成分,其中可见纤维、平滑肌及少许内膜间质样组织,局灶间质水肿;上皮和间质细胞均未见明显异型性及核分裂象。免疫表型:肿瘤上皮区CK(AE1/AE3)阳性,间质vimentin、SMA、desmin、ER和PR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5%。结论具有恶性形态、复发或转移行为的MESTK十分罕见,熟悉其临床病理特征对该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意义。 江滕 沈西华 牛肖 王超 贾薇 胡文浩 邹泓 李锋关键词:肾肿瘤 复发 DDIT3在甲状腺滤泡型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DDIT3在甲状腺良恶性滤泡型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24例滤泡性腺瘤、44例滤泡癌中DDIT3的表达情况。结果DDIT3在甲状腺滤泡性腺瘤、滤泡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0.8%和93.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观察10例甲状腺滤泡癌癌旁组织,DDIT3不表达或表达甚少。结论DDIT3可作为鉴别甲状腺滤泡癌和滤泡性腺瘤的一个较有价值的指标。 徐丽丽 朱贺 胡文浩 肖荣霞 王新华 郭长军 蒋金芳 赵瑾关键词:滤泡癌 腺瘤 甲状腺 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2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ncocytic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O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OPRCC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眼观: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切面灰黄暗红色,长径分别为3.6 cm及8.3 cm。镜检:2例肿瘤细胞均呈乳头状排列,乳头具有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乳头表面被覆单层立方状胞质丰富的强嗜酸性细胞,部分区呈实性生长,WHO/ISUP核分级均为2级,核分裂象罕见,间质均可见片状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其中1例肿瘤部分区呈透明细胞乳头状。免疫表型:2例肿瘤细胞PAX-8、AMACR均呈弥漫强阳性,1例CK7阳性,1例透明细胞乳头状区CD10阳性,CD117、TFE-3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分别为1%与10%。2例患者分别随访23个月和12个月,均无瘤生存。结论 OPRCC是不同于1型和2型的独特的乳头状肾细胞癌,应与多种肾肿瘤相鉴别。 牛肖 江滕 王超 邹泓 胡文浩 李锋关键词:肾肿瘤 嗜酸细胞 乳头状 临床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