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明麒

作品数:12 被引量:111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World Wildlife Fund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洞庭湖
  • 3篇生态系统
  • 3篇湿地
  • 3篇退田还湖
  • 2篇洞庭湖湿地
  • 2篇生态
  • 2篇生态系统管理
  • 2篇经济评估
  • 1篇洞庭湖区
  • 1篇有机农业
  • 1篇沼泽
  • 1篇整治
  • 1篇入境旅游
  • 1篇生态文明
  • 1篇生态文明建设
  • 1篇生态学原理
  • 1篇湿地恢复
  • 1篇时段
  • 1篇适应性管理
  • 1篇水生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山西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安徽省繁昌县...
  • 1篇世界自然基金...

作者

  • 12篇潘明麒
  • 8篇于秀波
  • 3篇张琛
  • 1篇殷礼高
  • 1篇李颖明
  • 1篇陈劭锋
  • 1篇苏利阳
  • 1篇谢正观
  • 1篇肖协文
  • 1篇封志明
  • 1篇张晶
  • 1篇刘扬
  • 1篇谢天成
  • 1篇袁文洁

传媒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湿地科学与管...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中学地理教学...
  • 1篇生态经济
  • 1篇宁夏大学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科技促进发展
  • 1篇Journa...
  • 1篇2006年中...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退田还湖后替代生计的经济评估研究——以洞庭湖西畔山洲垸为例被引量:23
2006年
分析了“湿地保护项目是如何改善民众生计的”这一问题。采用2000~2005年1474个农户调查问卷作为基本数据,其中964个农户位于洞庭湖西畔山洲垸。得出6个结论:①WWF在西畔山洲垸的替代生计示范项目增加了农户的收入和福利,降低了脆弱性,增强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基础;②妇女、老人以及低收入群体从项目中获益;③参加项目的农户比未参加项目的农户拥有更多的收入和财产;④与2000年项目开始时相比,生计水平有了持续的改善;⑤生计改善的原因是当地社区的积极参与、国家政策机遇、伙伴关系的建立、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以及适应性管理方法的应用;⑥鱼类和水鸟等返回已恢复的湿地。表明该示范项目达到了自然保护目标。
于秀波张琛潘明麒
关键词:经济评估退田还湖洞庭湖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策略选择被引量:1
2011年
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就是为了构建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体系。文章基于洞庭湖湿地利用与保护的现状和面临的威胁,从生态系统管理的角度,首先提出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则,包括整体性、分区分类管理、保护与发展共存以及参与性共管等原则,接着分别从机构与体制创新、立法与执法、编制中长期总体规划、促进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共管、加快湿地产业开发、巩固退田还湖等生态恢复工程、加强洞庭湖湿地生态与环境建设以及先进经验的示范与推广等方面提出了洞庭湖湿地合理利用的生态系统管理策略选择,并给出了洞庭湖湿地生态与环境评估指标的定义及其定量化方法,为其他类似区域的湿地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
潘明麒于秀波
关键词: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
美国南佛罗里达大沼泽湿地恢复规划、实施及启示被引量:8
2012年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联邦政府与佛罗里达州政府共同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大沼泽湿地恢复计划和措施,特别是在2000年通过的《大沼泽湿地恢复综合规划》。该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南佛罗里达大沼泽湿地的洪涝灾害、供水不足、水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通过水利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保护、恢复与治理大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在规划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应用科学战略、生态系统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该规划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从大沼泽湿地恢复的背景、工程实施过程和措施、科技支撑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大沼泽湿地恢复综合规划要点实施情况及效果,总结了该项目的主要经验及其对我国区域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启示。
肖协文于秀波潘明麒
关键词:湿地恢复
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构想被引量:4
2013年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政府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选择,体现了执政理念的重大转变。本文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和理论依据,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模型、基本构成和调控架构,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提出了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架构,包括基本原则、转型方向、战略思路与目标、战略任务和重点以及相应的战略对策和建议。
陈劭锋苏利阳刘扬李颖明潘明麒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
退田还湖后替代生计的经济评估研究——以洞庭湖西畔山洲垸为例
分析了'湿地保护项目是如何改善民众生计的'这一问题.采用2000~2005年1474个农户调查问卷作为基本数据,其中964个农户位于洞庭湖西畔山洲垸.得出6个结论:①WWF在西畔山洲垸的替代生计示范项目增加了农户的收入和...
于秀波张琛潘明麒
关键词:经济评估退田还湖洞庭湖
文献传递
浅谈有机农业及其认识误区
2007年
有机农业的概念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由德国和瑞士首先提出,是指遵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全过程。有机农业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经济、技术复合人工系统,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
殷礼高潘明麒
关键词:有机农业生态学原理自然规律
1990—2004年入境的港澳台游客空间分布格局动态变化及研究被引量:16
2007年
港澳台地区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内地最大的稳定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对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认识港澳台游客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过程,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旅游空间位移特征、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对于制定入境旅游发展战略及科学合理地确定旅游客源市场有着重要的意义.以1990—2004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接待入境的港澳台游客数据为基础,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区域单元,反映了15 a来港澳台游客数据变化及入境的港澳台游客空间分布格局演变,并与行政图进行空间叠加,得到港澳台游客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研究表明,入境的港澳台游客的空间分布受当地与港澳台经济联系程度的影响较大,呈集中型格局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及北方地区接待的港澳台游客较少,省际之间的差异较大并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谢天成潘明麒谢正观
关键词:入境旅游
美国科罗拉多河高速水流实验对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启示被引量:3
2012年
科罗拉多河的适应性管理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美国为研究格伦峡谷大坝对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而进行了3次高速水流实验,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分析显示,利益相关方参与是该实验成功的体制保障,跟踪监测与评估是实验成功的技术保障,闸坝适应性调度是河流保护与管理的有效手段。该实验的实施过程和效果对我国闸坝调度有许多有益的启示。例如,对下游水生生物和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应作为闸坝调度的目标之一,应加强闸坝适应性调度的实验和研究,促进利益相关方参与河流保护与管理。
袁文洁潘明麒于秀波
关键词:水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利益相关方
不同时段洞庭湖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退田还湖的影响被引量:17
2010年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与分析,可以科学阐述区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结构变化规律、驱动力等,有助于规范人类行为、协调人地关系,从而为更好的进行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1995、2000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为基础,以退田还湖工程为切入点,系统分析洞庭湖区三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初步阐述了退田还湖工程这一重要的生态恢复工程对湖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退田还湖工程促进了耕地向湿地的转化,使移民迁入区和迁出区的土地利用结构都会发生重大变化。最后,指出对于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与管理,各级政府一定要起到宏观调控的指导作用,包括要从战略上予以规范、规划,积极引导人们的土地利用活动向着科学、和谐的方向发展,必要时还需要辅以行政、经济或法律措施,促进各种土地资源间的合理流转,以实现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为区域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潘明麒于秀波
关键词:洞庭湖区退田还湖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面临的威胁及应对策略初探被引量:8
2011年
生态系统管理可以实现自然资源的多目标管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优越,区域内社会经济发达,但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其中,开展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管理面临众多威胁,包括自然灾害频发、资源利用不当、工农业污染突出、自然保护能力不足以及季节性缺水等新老问题交织在一起,共同导致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降低,包括生物多样性降低、调蓄能力减弱、洪渍涝灾害加剧、地下水位升高、垸老田低等现象日益突出,而且这种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后效放大驱动将长期存在,危及到了湖区水产养殖的自然增殖以及自然资源基础的安全性,成为湖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为此,建议在遵循生态系统方法的前提下,洞庭湖地区应该加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实践,加快湿地保护的立法与执法进程,通过编制洞庭湖区中长期发展总体规划,促进各种利益相关方参与和共管洞庭湖湿地退田还湖等生态恢复工程的巩固、湿地资源合理利用、湿地产业的开发以及湖区湿地生态与环境建设,最终实现湖区生态美好、民生改善的"人地和谐"。
潘明麒于秀波
关键词: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